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爸爸决定租下村里的十几亩地。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土地”这个概念,它不再是课本上简单的两个字,而是承载着全家希望与汗水的厚重存在。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责任”与“付出”的含义,也让我看到了父亲沉默背后的坚韧。
那年春天,村里的土地流转政策开始实施,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选择将土地出租。爸爸是个勤快人,但家里的地太少,种出来的粮食勉强够吃,却攒不下几个钱。他常常叹气:“要是能多种点地,日子就能好过些。”
“爸,咱家不是有牛吗?多租点地,用拖拉机种不就行了?”我疑惑地问。
爸爸摇了摇头,说:“牛是好,但租地要花钱,种子、化肥也要钱,还有人工费,算下来成本不低。不过,村里现在有政策,租金便宜,而且离得近,方便管理。”
小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充满了期待:以后,我是不是也能像大人一样,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体验一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决定租地后,爸爸带着我去了村里的土地流转办公室。那里挂着一张大地图,上面标着村里每一块地的位置、面积和租金。爸爸仔细地看了又看,还问了工作人员不少问题。
“这块地离咱家近,方便管理,但面积小了点。”爸爸指着地图上的一块地说。
“这块地面积大,但离得远,浇水、施肥都不方便。”他又指着另一块地说。
最终,爸爸选中了离我家不远不近的十几亩地,面积适中,租金也合理。他签了合同,交了租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爸,这地租下来,咱家能种什么?”我问。
爸爸笑了笑,说:“先种点小麦和玉米,等过两年,再种点蔬菜,卖到城里去。”
小杨听了,心里充满了憧憬:以后,我是不是也能帮着爸爸种地,体验一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
租下地后,爸爸开始整地。小杨每天早早地起床,扛着锄头、铁锹去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我也跟着去,虽然干不了什么重活,但可以帮忙递递工具、浇浇水。
“爸,这地怎么这么硬?”我抱怨道。
爸爸擦了擦汗,说:“地硬,说明土质好,种出来的粮食才好吃。不过,整地是个力气活,要慢慢来,不能急。”
小杨点了点头,看着爸爸那布满老茧的手,心里既心疼又敬佩:为了这个家,爸爸付出了太多。
整地过程中,还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地方石头多,爸爸就用铁锹一点点地挖出来;有的地方杂草多,他就用手一根根地拔掉。虽然累,但爸爸从不抱怨,他总是说:“只要能把地整好,种出好粮食,再累也值得。”
整好地后,爸爸开始播种。他先在地里挖出一个个小坑,然后撒上种子,再盖上土。我站在旁边,看着爸爸那熟练的动作,心里既羡慕又好奇。
“爸,这种子种下去,多久能发芽?”我问。
爸爸笑了笑,说:“一般十天左右就能发芽,不过要看天气,如果下雨多,发芽就快;如果天气干燥,发芽就慢。”
小杨听了,心里默默地记下了这个时间,每天都盼着种子能快点发芽。
播种后,爸爸又给地浇水、施肥。他每天都会去地里看看,看看种子有没有发芽,看看地里的水分够不够。我跟着他,也学会了如何观察土地、如何照顾庄稼。
然而,种地并不总是顺利的。播种后不久,就遇到了连续几天的干旱,地里的水分蒸发得很快,种子都快干死了。我急得直哭,爸爸却安慰我:“别急,我们去河里挑水来浇。”
于是,爸爸挑着水桶,我拿着小水壶,我们一起去河里挑水。虽然累,但看到种子重新焕发生机,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还有一次,地里长了虫子,爸爸就买来农药,喷在庄稼上。我站在旁边,看着那喷出的农药,心里既害怕又好奇:这农药真的能杀死虫子吗?
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农药虽然能杀死虫子,但也会对庄稼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我们要适量使用,不能过量。”
我点了点头,心里对农药有了更深的了解。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稻谷和玉米都成熟了,金黄的稻穗和饱满的玉米棒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爸爸带着我一起去。他拿着镰刀,一镰刀下去,稻子就倒在了地上。我站在旁边,看着爸爸那熟练的动作,心里既羡慕又敬佩。
收完稻子,爸爸又带着我去收玉米。他用手一掰,玉米棒子就掉了下来。我站在旁边,帮着爸爸把玉米棒子装进袋子里,心里充满了喜悦。
收获后,爸爸把粮食拉回家,堆在院子里。看着那堆成小山的粮食,我心里既自豪又感激:这是爸爸和我一起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全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