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挖掘工事,这可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每天在矿井下挖煤十几个小时的艰苦劳作,早已让他们对铁锹(铲)的运用熟练得不能再熟练。谁也没想到,这份挖煤练就的本领,如今在打鬼子时竟能派上大用场。
大家正热烈讨论着如何高效挖掘掩体、如何快速处理挖出的土方以及如何进行精妙的伪装时,后勤的运输车及时抵达。车上满载着一千把手枪和七万发子弹,而且都是散装状态。令人惊喜的是,其中竟然还包括近两百把俗称“王八盒子”的倭军制式手枪(南部十四式),但主体还是大量俗称“十连珠”或“二十响”的十发弹匣\/弹仓供弹的驳壳枪(毛瑟c96及其衍生型),这些驳壳枪大部分是从九个主力连队集中转送过来的。望着整车的手枪和堆积如山的子弹,这些矿工出身的新兵们眼睛都发亮了。
胡兵迅速做出安排: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班长,带领五十名新兵先行去挖掘训练坑道,边挖边研究战术动作和训练方法。他自己则亲自带领六百名新兵来到山洼深处,开始紧张的手枪实弹训练。他首先拿起一把十连珠驳壳枪,示范如何利落地退出子弹又重新装填,然后举枪瞄准靶子果断击发,动作一气呵成。
随后,在经验丰富的老兵带领下,十二个训练小组分别领取了十连珠驳壳枪,在老兵的严格指导下投入训练。训练步骤清晰:第一步,反复练习手枪的快速分解与结合,熟悉武器结构;第二步,专注于瞄准基本功的训练。对手枪射击的核心要求是达到“快、准、稳”三字标准——拔枪速度要快,指向目标要准,瞄准击发要稳。每人先配发十发子弹。训练开始,新兵们在老兵的示范和督促下,对三十米外的目标进行空枪瞄准练习(dry Fire)。
三十分钟后,开始实弹装填,对三十米外的靶子进行射击,初次射击成绩显示只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子弹能上靶;见此情形,胡兵果断下令将射击距离缩短至二十米,这次上靶率显着提升至百分之八十五左右,除了少数确实找不到手感的新兵外,大多数人的射击效果明显改善;当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十五米时,绝大多数人十发子弹都能打出平均八十环左右的成绩。胡军随即命令那些在十五米距离上能稳定打出八十环以上的队员,继续专注于瞄准练习,并重点强化手枪在快速指向目标时的本能反应和稳定性训练。
胡军由于射击成绩未能达标,被迫暂时放下手枪,转而捡起与手榴弹重量相仿的石头进行替代性投掷训练。这项至关重要的投掷训练,其核心要求被凝练为三个字:快、准、狠,且必须一气呵成,不容半点拖沓。所谓快,意味着士兵必须在短短三秒内连续投出五颗甚至更多的模拟手榴弹(石头),确保在实战遭遇时能瞬间形成密集火力,迅速压制敌人;所谓准,则要求每一颗石头都必须精准无误地落到设定的30米目标区域,既不能过远白白浪费力量,也不能过近彻底失去杀伤效果,这是投掷训练的最低标准线;而狠,强调的是对士兵自身近乎残酷的铁血纪律——实战中,手榴弹一旦拉开保险就立刻投掷,极易被反应迅速的敌人踢回或捡起反掷,造成致命反噬。
因此,士兵必须强制自己延时整整三秒再出手。若内心不够狠辣果决,士兵根本不敢冒险进行这三秒延时,稍一犹豫或动作变形,就可能导致整个作战行动的失败乃至全军覆没。胡军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汗水一次次浸透他的军装,他一遍又一遍、不知疲倦地重复着投掷动作,直到每一个细微的发力、每一次精准的投送都深深烙印在肌肉记忆中,形成无需思考的本能反应。
与此同时,专门负责挖掘掩体的挖坑小组,其成员们迅速通过多次实地实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挖坑方法和与之配套的快速跃出出击战术。他们反复测试坑穴的深度与宽度比例,最终精确确定了既能完美隐蔽士兵身形、又便于其瞬间跃出发动攻击的最佳尺寸。方案定型后,全体士兵立即投入统一规范的练习,从坑中跃出、出击、返回,每人必须一丝不苟地重复二十次以上,直到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没有丝毫滞涩。
紧接着,胡军通知另一个战斗小组前来观摩学习这套挖坑和出击技巧,而完成教学的挖坑组则立即转场,投入手枪使用和射击技巧的强化训练。那些手枪射击成绩依然不合格的士兵,则被直接命令携带手枪加入投弹组进行强化训练,以此形成一种轮换互补的机制,力求最大限度地弥补个人和团队的短板。
对于后续展开的投弹、射击等关键环节的深入训练,胡军委托经验最为丰富的老兵带队监督执行,自己则悄然退居幕后,开始全神贯注地模拟推演实战攻击场景的每一个细节。他细致入微地研究着从准备到攻击完成的每一个环节,草拟出一套高度标准化的战术动作流程,从拉开保险栓的时机、投弹的精确时刻都经过缜密计算,力求将整个攻击流程彻底系统化、规范化。
他反复在脑海中推演:士兵在坑内听到预设的枪声信号后,必须立即拉开第一枚手榴弹的保险;推开坑顶伪装木板、看到敌人的瞬间,立即将第一枚手雷投出;紧接着,第二枚手雷必须在拉开保险后延时整整三秒再投掷,确保它在敌群中爆炸后才发起冲锋攻击。士兵跃出坑后,从30米外冲到15米内是手枪能够稳定射击、发挥最大杀伤力的关键距离,而整个流程从听到枪声信号到完成对15米目标的攻击,必须被严格控制在10秒之内——这生死攸关的十秒窗口期,正是士兵最易暴露、最易造成伤亡的时刻。
虽然经验丰富的老兵或许能凭本能反应完成,但胡军苦思冥想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士兵在坑内就同时拉开两枚手雷的保险,推开木板后立即对准敌人投出第一枚(此时已有约2秒延时);再迅速换手投出第二枚(此时正好延时3秒),手雷将在敌群头顶凌空爆炸。手雷的有效杀伤半径虽约七米,但在30米外仍有高速飞溅的致命碎片威胁,若士兵此时正爬出坑口,极易被己方手雷的弹片误伤。因此,第二枚爆炸后,士兵必须略停约0.3秒或做一个快速的下蹲跳跃动作,就能巧妙地避开大部分低空弹片,保全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