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尚书省内已是忙碌一片。苏明远早早来到公房,开始实施他的分级处理法。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将试行方案细化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制定详细的分类标准;第二步,设定各类公务的处理时限;第三步,建立跟踪反馈机制。
首先是分类标准。苏明远根据公务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将所有水利相关公文分为三类:
甲类:涉及重大水患、工程质量问题、巨额资金调配等重大事务,需立即上报侍郎处理;
乙类:一般性的工程进度汇报、资金使用情况、人员调配等,由主事级别处理;
丙类:日常性的材料申请、工具维修、小额开支等,科房直接处理即可。
接着是时限设定:甲类公务一日内必须上报,三日内给出处理意见;乙类公务三日内处理完毕;丙类公务当日处理。
最后是反馈机制:每处理完一件公务,都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反馈,并记录处理时间和结果,以便后续跟踪。
苏明远将这套方案详细写在纸上,正准备开始实施,门外却传来一阵嘈杂声。
这个苏明远,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就是,刚来几个月就想着改这改那,这不是打我们的脸吗?
听说他还给这套做法起了个名字,叫什么分级处理法,真是标新立异!
苏明远听出这是几个老书吏的声音。看来,昨夜李侍郎准许他试行新流程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不多时,王通判匆匆走进来,神情颇为紧张:明远兄,听说你要在水利公务上试行什么新方法?
苏明远点点头:正是,已得到李大人准许。
王通判一脸担忧:你这是何苦呢?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自找麻烦?现在上上下下都在议论此事,说你是要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王兄过虑了,苏明远从容地说道,在下只是想提高一下工作效率,并无他意。
正说着,科房的几个书吏也围了过来。为首的是老书吏陈三,在这里做了二十多年,经验丰富,但也最守旧。
苏主事,陈三阴阳怪气地说道,听说你要改我们的做事方法?
苏明远心中暗叹,知道阻力开始显现了,但表面上仍保持平静:陈老,只是想试试新方法,提高效率而已。
陈三冷笑一声:提高效率?我们这套方法用了几十年,从来没出过大错。你一个新来的,就想着要改?是不是觉得我们这些老人都不行了?
陈老误会了,苏明远耐心解释,我绝无此意。新方法只是想在现有基础上做些改进,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
改进?另一个书吏接口道,我看是瞎折腾!好好的方法不用,偏要弄这些花样,万一出了错,谁来负责?
苏明远正要回答,忽然听到门外有人清了清嗓子:都在这里做什么?不用做事了吗?
众人回头一看,却是李侍郎站在门口,脸色有些严肃。
陈三等人连忙散开,各自回到位置上做事。王通判也告辞离去,只留下苏明远一人。
李侍郎走到苏明远面前,低声问道:情况如何?
苏明远如实回答:正如大人所料,确实遇到了一些阻力。不过下官已有准备。
李侍郎点点头:这是必然的。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关键是要用事实说话。你先按计划试行,有什么困难及时向我汇报。
是,大人。苏明远恭敬地回答。
李侍郎刚要离开,忽然又回过头来:对了,你的方案我看过了,还算可行。但记住,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
苏明远心中一暖,李侍郎的支持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等李侍郎走后,苏明远开始正式实施新流程。第一份需要处理的公文是江南转运使关于太湖水利工程进度的汇报。
按照传统流程,这份公文需要先登记,再核实,然后分派给科房,科房审查后报主事,主事再报郎中,最后报侍郎。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七八天。
但按照新流程,苏明远首先对这份公文进行分类。这是关于重大水利工程的汇报,涉及的资金数额巨大,工程进度关系到当地防洪大计,应该归为甲类,需要立即上报侍郎。
苏明远简要核实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后,直接将公文送到了李侍郎那里,同时附上了自己的初步意见。
整个过程只用了半天时间。
接下来的几天,苏明远严格按照新流程处理各种公务。乙类公务由他这个主事直接处理,丙类公务交给科房处理。每处理完一件,都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效果立竿见影。原本积压的十几份公文,在三天内全部处理完毕。而且由于分类明确,重要的事务得到了及时处理,一般性事务也没有被拖延。
最让苏明远满意的是,反馈机制的建立大大减少了重复询问。过去,地方官员经常因为不知道公文处理进度而反复催问,现在有了及时反馈,这种情况明显减少了。
但是,阻力也在同时增加。
那天下午,苏明远正在整理当日的工作记录,陈三走了过来。
苏主事,陈三的语气依然不善,你这套新方法,我们实在是搞不懂。这分什么甲乙丙类,我们怎么知道该怎么分?万一分错了,出了问题怎么办?
苏明远放下笔,耐心地说道:陈老,分类标准我已经写得很详细,你们可以对照执行。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随时可以来问我。
问你?陈三冷笑,你又不是神仙,怎么知道什么是重要什么不重要?万一你判断错了呢?
这话说得很不客气,但苏明远还是忍住了脾气:陈老,任何方法都可能出错,关键是要不断改进。如果发现问题,我们可以及时调整。
调整?另一个书吏接口道,来回调整,那不是更乱了吗?我看还是老方法稳妥,虽然慢一点,但不会出大错。
苏明远正要反驳,忽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衙役匆匆跑进来:苏主事,李大人请你立即过去!
苏明远心中一紧,连忙跟着衙役来到李侍郎的公房。
李侍郎正在看一份公文,看到苏明远进来,脸上露出了笑容:明远,你的新方法很有效果啊!
苏明远有些疑惑:大人此话怎讲?
李侍郎将手中的公文递给他:你看看这个。
苏明远接过一看,原来是江南转运使的回信,对公文处理速度大加赞赏,说以前一份公文往往要等半个多月才有回音,这次居然当天就收到了处理意见,效率之高令人称赞。
看到了吧,李侍郎满意地说道,你的新方法确实有效。不过我听说,下面有些人对此有异议?
苏明远点点头:确实如此。主要是担心出错,还有就是对改变不太适应。
李侍郎思考了一下,说道:这样吧,明天我召集科房的所有人开会,让你详细解释一下新方法的内容和好处。有什么问题,当面解决。
苏明远感激地说道:多谢大人支持!
李侍郎摆摆手:我支持一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不过你也要注意,要有耐心,慢慢说服大家。
第二天上午,李侍郎召开了科房会议。苏明远详细介绍了分级处理法的内容,并展示了这几天的工作成果。
大家看,苏明远指着桌上的记录表,过去一周我们处理的公务数量,比以往同期增加了一倍,而且没有出现任何错误。更重要的是,重要事务得到了及时处理,避免了可能的损失。
陈三虽然还有些不服,但面对这些数字,也不得不承认效果确实不错。
李侍郎适时发话:明远的方法确实有可取之处,大家可以先试试看。有什么问题,我们再研究改进。
会议在相对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但苏明远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他需要用持续的好成果来证明新方法的价值,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化解各种阻力。
午饭时,王通判悄悄凑过来:明远兄,听说上面对你的新方法评价不错?
苏明远点点头:暂时如此。不过路还很长。
王通判若有所思:看来我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如果你的方法真的有效,说不定还能推广到其他部门呢。
苏明远心中一动,推广到其他部门,这正是他的最终目标。但他知道,现在还远远不到时候。
夕阳西下,苏明远独自坐在公房里,整理着一天的工作记录。窗外传来阵阵鸟鸣,仿佛在为他的小小成功而歌唱。
但他心中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真正推动制度改革,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智慧。不过,至少现在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而且这一步走得还算稳健。
想到这里,苏明远不禁想起了那句古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改革之路确实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终会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