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纱,笼罩着京城的街巷。苏明远在客栈中最后一次整理行装,心中五味杂陈。昨夜的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接受了王丞相的提议——担任新设政务改革司的主要负责人。这个决定如同投石入水,将在他平静的政治生涯中激起无数涟漪。
一夜未眠,但他的精神反而格外清醒。作为现代人,他深知改革的艰难;作为古代官员,他更明白这个选择的风险。但内心深处那份匡时济世的理想,最终战胜了对个人安危的顾虑。
苏大人,马车已备好。客栈的伙计恭敬地禀报道。今日便是他正式赴任的日子,从此他将告别地方官员的身份,成为朝廷中枢的一员。
政务改革司设在户部东侧的一座独立院落中,地处要津,却又保持着适度的低调。这个位置的选择颇有深意——既体现了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又避免了过分招摇而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马车在院门前停下,苏明远下车,仰望着这座即将成为他新战场的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庄重,门楣上悬挂着政务改革司的匾额,字迹苍劲有力,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下官苏明远,前来报到。他向守门的吏员出示了任命文书。
苏大人,请进。我们已等候多时。守门吏员恭敬地引路,神情中带着几分好奇和敬畏。能够担任新设机构主官的人,在他们眼中自然是不同凡响的。
踏入院内,苏明远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氛围。几十名官员和文书正在各自忙碌着,有的在整理文案,有的在抄写文书,有的在低声讨论着什么。见到他进来,众人纷纷停下手头工作,齐齐行礼。
参见苏大人!
声音整齐划一,但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这些人的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疑虑,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试探。显然,对于这位年轻的新任主官,大家都在暗中观察和评估。
诸位免礼。苏明远温和地回应,同时快速扫视着眼前的这些下属。从他们的服饰品级来看,大都是六品到八品的中低级官员,年龄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不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团队。
苏大人,请随我来。一位年约四十的中年官员上前引路,下官户部员外郎周景文,奉命协助大人处理司内事务。
周景文,苏明远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从其举止谈吐来看,此人应该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官僚,被安排到这里很可能既有辅助的意图,也有监督的作用。
跟随周景文穿过几进院落,苏明远对政务改革司的规模有了初步了解。这里设有文书房、会议厅、档案库等各种功能区域,虽然不算豪华,但配置相当完备。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这里的安保措施明显比一般的政府机构严密,显然朝廷对这个新设机构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
这里便是大人的办公处所。周景文引导苏明远来到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房内陈设简洁而实用,一张大案、几排书架、一套茶具,还有一幅山水画轴,透着儒雅而不失威严的气息。
周大人,能否为我介绍一下司内的具体情况?苏明远在主位坐下,开始了解自己即将掌管的这个机构。
大人,政务改革司虽然新设,但筹备工作已进行了数月。周景文从袖中取出一册详细的册子,目前司内共有官员二十三人,文书十五人,分为政策研究、实地调研、文案处理三个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现行政务中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并协助推行改革措施。
苏明远仔细翻阅着这册资料,心中对这个机构的设置颇为赞赏。从人员配置到职能分工,都体现了相当的专业性和前瞻性。看来王丞相在设立这个机构时,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那目前主要在处理哪些工作?苏明远继续询问。
主要有三个方面,周景文一一列举,一是对各地税收征管情况进行调研,这与大人在地方的经验正好吻合;二是研究科举制度的改进方案,以更好地选拔人才;三是探讨边防军政体制的优化,提高边疆治理效率。
听到这三个方面,苏明远心中暗自点头。这些确实都是当前朝政中的关键问题,而且每一个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审慎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都与他的专长和经验相关,显然王丞相在安排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具体的工作进展如何?苏明远问道。
周景文的神色变得有些复杂:说实话,进展并不算顺利。各地对我们的调研配合度不高,有些甚至明显抵制。科举改革方案虽然初步成型,但争议很大。至于边防改革,更是困难重重。
这个回答在苏明远的预料之中。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传统深厚、利益复杂的政治环境中。
阻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苏明远继续深入了解情况。
一是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周景文分析道,现行制度虽有弊端,但也有不少人从中获益,他们自然不愿看到改变。二是观念上的保守,许多人认为祖宗成法不可轻改。三是对改革效果的担忧,担心改革会带来新的问题。
苏明远点头表示理解。这些阻力在任何时代的改革中都会遇到,关键是如何应对和化解。
那我们内部的情况如何?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怎么样?苏明远问出了一个更加敏感的问题。
周景文犹豫了一下,然后坦诚地说道:说实话,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些同僚对改革事业充满热情,但也有人对前景持怀疑态度。毕竟这是个新机构,大家对自己的前途都有一些不确定感。
这个回答让苏明远对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不仅要对外应对各种阻力,对内也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能否安排我与各组的负责人见面?我想更详细地了解具体情况。苏明远决定直接与核心团队接触。
当然可以。我这就去安排。周景文起身告退。
不久,三位组长陆续进来拜见。政策研究组的负责人是一位年轻的进士出身的官员,叫李文渊,才华横溢但略显书生气;实地调研组的负责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吏,叫张志远,做事踏实但思想保守;文案处理组的负责人是一位中年文官,叫王德明,能力强但有些圆滑。
与三位组长的交谈让苏明远对团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李文渊热情高涨,满腔理想,但缺乏实际经验;张志远经验丰富,但对改革持谨慎态度;王德明能力出众,但似乎更关心个人前途。这样的团队构成既有优势也有隐患,需要巧妙的管理艺术来协调。
诸位,苏明远在听完各组的工作汇报后,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正式讲话,政务改革是一项艰难而重要的事业。说它艰难,是因为我们要面对各种阻力和挑战;说它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百姓的福祉。
众人认真倾听,神情各异。有的点头赞同,有的若有所思,有的神色复杂。
我希望大家明白,苏明远继续说道,我们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也不是要推翻一切传统。我们的目标是让政务运行得更加高效,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安康,让国家发展得更加强盛。
这番话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连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张志远也点了点头。
但是,苏明远话锋一转,改革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阻力,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团结一心,共同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讲话结束后,苏明远能感觉到房间里的气氛有了微妙的变化。虽然还谈不上完全的信服,但至少大家对这位新任主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期待。
接下来的几天,苏明远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详细查阅了司内积累的各种资料,深入了解每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与每一位同事进行了单独谈话。这种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很快赢得了下属们的尊重。
但是,真正的挑战很快就来了。
这天上午,苏明远正在研究一份关于税收改革的报告,周景文匆匆进来禀报:大人,户部张侍郎来访,说有要事相商。
张侍郎?苏明远心中一动。这位张侍郎正是在述职时与他发生冲突的那位保守派官员。他这时候来访,绝非善意。
请张大人进来。苏明远放下手中的文书,准备迎接这场必然不会轻松的会面。
张侍郎步入房中,脸上挂着职业性的笑容,但眼神中的冷意却毫不掩饰。
苏大人,恭喜恭喜,少年得志,前程似锦啊。张侍郎的话语中带着明显的讽刺意味。
张大人过誉了,下官只是奉命行事,不敢当少年得志之称。苏明远不卑不亢地回应。
奉命行事?张侍郎冷笑一声,苏大人这个政务改革司,可是要改革我们户部的政务啊。不知大人准备如何改革法?
话题直接进入了核心。苏明远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工作上的沟通,更是一场政治立场的交锋。
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而不是针对任何具体的部门。苏明远谨慎地回应,我们希望能与户部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相关工作。
合作?张侍郎的语气变得更加尖锐,苏大人,你那套在地方搞的名堂,在京师可未必行得通。这里不是你的下县,每一个决定都需要慎重考虑。
这番话既是警告,也是威胁。苏明远能感受到其中的强烈敌意,但他没有退缩。
张大人说得对,京师确实与地方不同。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找出适合的改革方案。苏明远坚持自己的立场,任何改革都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反复论证和试验。
论证和试验?张侍郎站起身来,苏大人,我奉劝你一句,有些事情最好不要轻举妄动。朝廷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因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而破坏了大局。
说完这句话,张侍郎转身就走,连基本的告辞礼节都省略了。这种无礼的行为明确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保守派已经把政务改革司视为敌人。
送走张侍郎后,苏明远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深思。这次会面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阻力比想象的更大。保守派不仅要在政策上反对改革,更要在人事上打击改革者。
一场更加激烈的政治斗争,即将拉开帷幕。
就在这时,一个衙役匆匆跑来禀报:大人,宫中传旨,请您立即入宫觐见!
苏明远心中一震。刚刚与保守派发生冲突,宫中就有传召,这绝非巧合。看来,这场政治博弈的复杂程度,远超他的预期。
夕阳西下,京城的天空染成了深红色,如同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的预兆。苏明远整理衣冠,准备面对这个未知的召见,心中既有忐忑,也有一种战士即将上战场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