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美能形成以西欧移民为主体的社会,拉美却以混血族裔为主?为何北美南方盛行奴隶制,北方却早早弃奴?本节课,和蔼教授将以《美国历史》为依托,结合“环境决定论”“群体认同”等心理学、哲学原理,带领叶寒、秦易、许黑等同学,从殖民者构成、殖民策略、地理气候影响三方面,拆解北美与拉美殖民地的核心差异,揭开两地不同发展轨迹的根源。
“上节课我们聊了拉美殖民史,今天咱们把目光转向北美,看看英国殖民者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的做法有啥不一样,又为啥造成了北美和拉美完全不同的局面。”和蔼教授刚开场,就把核心问题抛了出来,“大家先思考:同样是欧洲殖民,为啥北美后来多是白人,拉美却是混血?”
“是不是殖民者带的人不一样?”许黑率先举手,语气里满是好奇。
“说到点子上了!首先就是殖民者的构成差异。”教授笑着点头,“西班牙、葡萄牙人去美洲,要么是找钱的冒险家,要么是替国王扩张的探险家,基本都是单身男人;但英国人不一样,他们是要去定居的,很多人举家迁移,或者会带女性过去。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人口结构。”
秦易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我记得之前说,西班牙人在拉美和印第安人通婚,才形成拉丁裔。那英国人是不是不跟当地人通婚啊?”
“没错!”教授加重语气,“英国人去北美,是想复制英国社会,他们几乎不和印第安人通婚,这和西班牙人完全不同。不过,英国人的殖民之路也很坎坷。早在去北美之前,他们先试过去爱尔兰殖民——1560到1570年,占了爱尔兰一块地,想靠武力统治,结果失败了。大家猜猜,他们从这次失败里学到了啥?”
叶寒皱着眉思考片刻,试探着说:“是不是人太少了?靠少量军队和殖民者,管不了那么多人。”
“太对了!”教授赞许地说,“英国人得出一个关键经验:必须靠大规模移民,在当地繁衍,形成人口优势,殖民才能成功。后来去北美,他们就照着这个思路来。1607年,他们终于在弗吉尼亚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点——詹姆士顿,但一开始还是惨:105个殖民者加39个水手,路上就死了1个,到了之后发现,北美气候和英国差太远了——英国在北纬50到60度,詹姆士顿才37度,全是沼泽森林,英国的农业技术根本种不出庄稼。”
“那他们咋活下来的?”蒋尘急着追问。
“靠当地印第安人帮忙!”教授解释道,“印第安人给他们食物,还教他们种玉米、南瓜,甚至教他们把玉米和豆类混种提高产量。即便这样,一个冬天过去,104个殖民者只剩38个,损失了三分之二。后来弗吉尼亚公司又骗了500人过去,包括妇女儿童,结果遇到风暴和饥荒,最后也只剩61人。”
“这也太惨了!那他们后来咋站稳脚跟的?”周游感慨道。
“转折点是烟草!”教授笑着说,“英国人发现,弗吉尼亚种烟草收成特别好,运到欧洲能卖钱。有了经济来源,殖民点才算活下来。但要扩大规模,还得要更多人——弗吉尼亚公司就开了个诱人条件:去新大陆的人,每人给100英亩土地(相当于660市亩)。1620到1621年,还特意送了140名妇女过去,这些妇女要服务4-5年,之后能拿钱回英国,但最后大多在当地结婚生子了。”
许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教授,之前拉美用印第安人干活,北美是不是也用黑奴啊?”
“北美确实有黑奴,但早期比例不高。”教授回答,“詹姆士顿主要是英国人社区,周围是印第安部落。和西班牙人不一样,英国人靠种植业吃饭,需要大片土地,这就和印第安人产生了矛盾——冲突不断,1644年一次冲突里,印第安人就杀了500个殖民者。不过,英国人靠着不断移民、繁衍,再加上带来的疾病让印第安人人口锐减,慢慢形成了人口优势,才算真正站稳了脚。”
“那为啥有那么多英国人愿意去冒险啊?毕竟那么危险。”秦易疑惑地问。
“主要两个原因:一是英国国内有宗教歧视,清教徒、天主教徒想躲出去;二是殖民地给土地——英国很多人没土地,为了土地就愿意冒险。而且,那些因宗教移民的英国人,基本都是举家走,每建一个殖民点,就是一个能自己繁衍的小社会,这和西班牙殖民地完全不一样。”教授补充道。
“对了教授,之前说西班牙人靠采矿赚了很多钱,英国人在北美也这么赚钱吗?”蒋尘又问。
“差远了!”教授摇摇头,“北美东北部没什么值钱的矿,农业收成也一般,英国人赚钱比西班牙人难多了。于是他们就想:能不能往南发展?毕竟南方气候温暖,可能有更多机会。”
“那他们去南方了吗?”许黑追问。
“去了,先去了西印度群岛——那里是西班牙人最早登陆的地方,但没被重视。西印度群岛气候好,适合种甘蔗,英国人就开始种甘蔗。可问题来了:英国人住惯了高纬度地区,受不了热带气候,干活没力气。怎么办?他们就从非洲买黑奴!很快,那里欧洲人和黑奴的比例变成1:4,奴隶老暴动,社会特别不稳定。”
教授顿了顿,继续说:“一个稳定的殖民社会,需要家庭、大社区、教会,可西印度群岛啥都没有,英国人慢慢就不想去了。后来法国人接手,重点经营海地,结果白人和黑人矛盾太大,爆发了30年革命,黑人建立了共和国。但革命后,黑人痛恨种植园,不愿干活,种植园经济垮了,海地也成了最穷的国家之一——2018年人均Gdp才800多美元。”
“那英国人在南方就没成功的地方吗?”叶寒问道。
“有!北美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教授说,“这里比东北部适合种庄稼,能发展种植园经济。但还是缺劳动力——英国来的人受不了南方的热,干活效率低。最后,经济利益占了上风:虽然一开始有些南方殖民地不主张蓄奴,但买黑奴干活太划算,慢慢就变成了蓄奴州。而北方没有种植园经济,也就没发展出奴隶制。到独立战争时,北方奴隶很少,南方全是黑奴。”
课程接近尾声,教授总结道:“今天咱们对比了英、西、葡的殖民差异:宗主国政策、宗教制度不同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地理气候决定了经济模式——拉美自然好、印第安人多,发展成拉丁裔为主的国家;北美东北部印第安人少,成了西欧移民社会;南方适合种植园,就成了蓄奴州。而北美南北的差异,后来还引发了南北战争。”
“最后,给大家留两个思考题:第一,结合英国在爱尔兰和北美殖民的经验教训,分析‘大规模移民+人口繁衍’为何是殖民成功的关键?第二,假设北美南方和东北部一样,没有适合种植园的地理气候,你认为奴隶制还会在北美发展起来吗?为什么?”
“如果大家有新的想法,或者想深入聊南北战争的背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觉得这堂‘殖民差异课’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点赞,也可以催更——下节课咱们就讲北美工业发展和南北战争的由来!”
北美与拉美殖民差异课堂总结:
本节课,和蔼教授结合《美国历史》,从殖民者构成、殖民策略及地理气候影响,解析北美与拉美殖民差异。
教授先指出,英殖民者多举家移民北美以定居,西、葡殖民者多为单身冒险家赴拉美,此差异导致北美少与印第安人通婚,拉美形成混血族裔。英殖民者从爱尔兰殖民失败中获经验——需大规模移民形成人口优势,虽初建北美詹姆士顿殖民点艰难,借印第安人帮助及烟草种植盈利才站稳脚跟,还以土地吸引移民、补充女性稳定社会。
英殖民者曾尝试开发西印度群岛种甘蔗,因不适热带气候用黑奴致社会动荡,后转至北美东南沿海发展种植园,因劳动力需求成蓄奴州,而北美东北部无种植园经济未发展奴隶制。最终点明,宗主国政策与地理气候共同决定两地经济模式与发展轨迹,北美南北差异还为后来南北战争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