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剧院的排练厅里,岳川正全神贯注地研究着手中的《愚公移山》剧本。只见剧本上被他用铅笔划得密密麻麻,各种批注和修改意见布满了每一页。
这是他为“非遗童话剧”项目专门创作的新剧本,经过深思熟虑,他将愚公移山的传统故事进行了巧妙改编,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祖孙接力”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爷爷运用传统的夯土法艰难地开山,而孙子则受到《天工开物》中“木牛流马”原理的启发,成功制造出一辆推车,大大提高了移山的效率。
最后,全村人齐心协力,利用榫卯结构搭建起一条栈道,为移山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不仅如此,岳川还在剧本的背景中巧妙地融入了《玄黄纪》中的“五行元气”暗线,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就连山神的形象,他也独具匠心地借鉴了三星堆青铜人像的轮廓,使其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然而,正当岳川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时,剧院院长老王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张海报,上面印着韩流的《魔法森林》儿童剧。
老王将海报贴在排练厅的墙上,然后转头对岳川说:“你看看人家韩流的儿童剧,刚刚结束巡演,场场爆满啊!”
岳川顺着老王的目光看去,只见海报上的魔法精灵长着一张韩式漫画脸,正挥舞着闪光电棒,画面十分炫目。
老王接着说:“他们靠的就是声光特效和偶像配音来吸引家长,咱们这‘土办法移山’,孩子能坐得住吗?”
林野正在给木偶道具画设计图:愚公的木偶用老槐木雕刻,关节处用竹编连接,能做出“夯土”的顿挫动作;山神的木偶则用剪纸拼贴,裙摆展开是《山海经》里的山川纹路。
“坐不坐得住,看有没有真东西。”
他指着设计图里的“互动机关”,孩子可以通过拉动台下的绳结,让木偶做出“搬石头”的动作,“韩流的魔法是假的,咱的‘魔法’是真手艺——孩子摸得着木偶的木纹,看得见榫卯的巧劲,这比光效更能记在心里。”
夏晚晴的配乐方案里,藏着不少“小心机”:夯土的节奏用了陕北腰鼓的鼓点,推车的轱辘声混着《山河行记》里录的老木匠刨木声,最妙的是“栈道落成”段落,她把童声合唱的《诗经·小雅》与电子合成器的“星尘音”叠在一起,像古老的歌谣长出了翅膀。
排练时,饰演愚公孙子的小演员突然问:“为什么不用炸药开山?又快又省力。”
这话让排练厅静了下来,岳川却笑了:“你看这木偶的关节,”他拨动愚公木偶的手臂,竹编关节发出“咯吱”声,“老祖宗没炸药,就用这种‘慢办法’,一代代把山移开——这不是笨,是韧劲。就像这木偶,看着简单,却藏着老木匠的心思,比炸药有温度。”
韩流公司很快放出消息,要推出“童话剧+偶像见面会”模式,让孩子在看剧后能和虚拟偶像合影。
但家长反馈却两极分化:有妈妈在社交平台吐槽“孩子看完只记得要签名,剧情全忘了”;对比之下,《愚公移山》的试演场里,孩子们围着木偶道具问“这木头是不是山上砍的”“榫卯怎么拼”,散场时还在念叨“愚公爷爷好厉害”。
剧里的“非遗彩蛋”成了最大亮点。
当愚公拿出“木牛流马”推车时,舞台侧幕会弹出《天工开物》的插图;山神出现时,AR投影会让他的剪纸裙摆变成真实的山川模型。
有位建筑系教授看完剧,特意找到岳川:“你们把‘栈道榫卯’的原理演活了,我学生看了都说比课本好懂。”
演出正式开始那天,台下坐满了祖孙两代人。
当愚公的木偶举起夯土锤,台下的老爷爷跟着节奏点头;
当孙子的推车用榫卯结构卡住石头,孩子们发出“哇”的惊叹;
最后栈道落成时,童声合唱的《诗经》响起,连韩流粉丝群里都有人发消息:“被爸妈拉来看剧,居然看哭了——原来老故事这么有劲儿。”
韩流的“魔法童话剧”票房应声下跌,制作人在采访里抱怨“家长太较真”,却没意识到:当《愚公移山》里的木偶关节藏着竹编手艺,当推车的轱辘转着《天工开物》的智慧,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远比虚拟偶像的光效更能打动孩子。
儿童剧院的后台,小演员们在学做简易木偶,用冰棍棒和彩纸模仿“愚公”的关节。
林野在旁边指导,教他们用“打籽绣”给木偶缝腰带;夏晚晴则带着孩子们唱改编版的《愚公移山》童谣,把夯土的节奏编进歌词里。
岳川翻着新的剧本大纲——《神笔马良》,计划让马良画的“活物”用皮影和剪纸结合的方式呈现,画里的山水能变成《清明上河图》的互动场景。
“儿童剧是最好的文化种子,”他对院长说,“孩子现在觉得榫卯好玩、竹编神奇,长大了自然会去琢磨背后的道理——这比讲一百遍‘要爱国’都管用。”
雪团像一个安静的守护者一样,静静地蹲伏在愚公木偶的脚边。
它那柔软的尾巴轻轻地扫过木偶手中的夯土锤,仿佛在与这个古老的工具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木偶上,木头上的纹路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就像是被时间精心雕刻而成的一般。
排练厅的窗外,一群孩子们正兴高采烈地奔跑着。他们手中高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木牛流马”模型,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剧里的台词。
这些孩子们的书包里,装着一本本《天工开物》的儿童版绘本,那是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小窗口。
曾经,人们总是纠结于孩子们是否会喜欢这些“老气”的文化。
然而,当童话剧里的木偶牵着传统手艺的线,当童谣里的节奏踩着古籍的韵,那些看似古老而遥远的文化,却如同春雨一般,悄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变成了一颗颗能够深深扎根的种子。
就如同剧终时的那句台词所说:“山再高,一步步挖;路再远,一代代走——咱的根,就在这慢慢走、认真做的劲儿里。”
而这些孩子们的故事,也正如同这股坚韧不拔的劲儿一样,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