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工作室的会议桌被嘉年华素材堆满时,电影公司的编剧陈姐刚进门,就被林野拍的“黑暗卖周边”片段吸引。
镜头里手机闪光灯晃得人眼晕,老吴的叫卖声带着破音,夏晚晴蹲在地上帮粉丝捡散落的卡牌,连展架倒地的“哐当”声都清晰可闻。
“这就是最棒的电影素材,”岳川递过一摞嘉年华日记,指尖划过粉丝写的“老周帮我找卡牌时,袖口的补丁蹭到了我手背”,“不用编剧情,就拍我们筹备嘉年华的真实经历——从遇到突发状况,到粉丝一起扛,再到最后那场‘黑暗里的狂欢’,越真实越有力量。”
这是他藏在心底的创作思路,对外只说是“源于生活的原创”,没人知道这些“真实叙事”的内核,其实是他基于前世地球同类电影的成功逻辑提炼的。
陈姐翻着日记,突然指着一段“粉丝递纸巾”的记录:“这个细节一定要加!”她抬头看向夏晚晴,“你当时真的蹲下来陪阿姨聊天?”
夏晚晴点头,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吉他弦:“她烫到嘴时眼眶都红了,我想起我妈,就多陪了她一会儿,没想到她后来还特意给我寄了家乡的茶叶。”
林野扛着相机,把这段对话原封不动拍下来——这是岳川特意要求的“创作纪实”,要让观众看到电影剧本是怎么从真实故事里长出来的,而不是凭空编造。
“星娱肯定会说我们的剧本‘没戏剧冲突’,”岳川对着团队笑,“但真实的冲突才最戳人——不是你死我活的商战,是电线被剪时的手忙脚乱,是粉丝举着手机闪光时的温暖,这些比编出来的‘豪门恩怨’更动人。”
凌薇趴在旁边,已经画好了电影分镜初稿:开篇是嘉年华结束后,团队在工作室复盘,岳川揉着熬红的眼睛说“要做个不掺水的纪录片”;
中间穿插“星娱发假传单”“电线被剪断”的真实冲突;结尾定格在黑暗里的手机闪光灯,配着老吴的叫卖声渐弱。“
我把周曼姐啃面包的样子画得丑了点,”她有点不好意思,“但当时她真的边打电话边掉面包渣,太真实了。”
周曼笑着拍她的肩:“就这么画!比演出来的‘敬业’好看一百倍。”
陆哲则在角落,对着电脑调试电影的“情绪配乐”——把嘉年华现场的粉丝笑声、吉他跑调音、甚至展架倒地的声响,按剧情节奏混在一起。
“拍到电线被剪时,音乐要沉下去,”他戴着耳机说,“等粉丝举着手机闪光时,再慢慢扬起,用夏晚晴跑调的吉他当主旋律,像黑暗里开出的花。”
这是他跟着岳川学的“声音叙事”,对外只说是“团队磨合出来的灵感”,没人知道这是岳川照搬前世电影的声音设计逻辑。
可当天下午,周曼的手机突然弹出星娱的通稿:“星娱《好友趣大电影》剧本定稿,金牌编剧操刀,融合商战、爱情、励志三重元素,顶流主演已签约!”
通稿里附了段“剧本片段”,写的是“主角团队遭遇对手陷害,最终靠顶流明星的人气反败为胜”,情节狗血又悬浮,却被吹成“年度最燃Ip电影”。
更过分的是,星娱买了“川晴电影抄袭星娱剧本”的热搜,还伪造了两张“相似剧情对比图”——把岳川团队的“电线被剪”和星娱的“设备被破坏”拼在一起,故意模糊时间线。
“他们连‘电线被剪’都要抄,还编得这么假!”
林野气得把相机往桌上一放,调出自己拍的“电线抢修”花絮——视频里有管理员的签字记录,有粉丝帮忙搬周边的画面,时间戳清清楚楚是嘉年华当天,“我们的剧情是真实发生的,星娱的是编的,哪来的抄袭?”
岳川没急着发声,反而让陈姐把电影剧本的创作时间线整理出来:从嘉年华结束当天的剧情梳理会,到粉丝回访的细节补充,再到分镜初稿的修改记录,每一步都有照片、视频和会议纪要。
“我们不用喊‘没抄袭’,”他对着团队说,“把这些‘创作痕迹’发出去,让大家看看,好剧本是怎么从真实故事里磨出来的,不是靠编剧坐在家里编。”
周曼立刻把这些素材做成“剧本诞生记”长图,发在工作室官微,配文“我们的剧本里,每一个冲突都有真实的时间戳,每一个温情的细节都有粉丝的见证——没有凭空捏造的商战,没有强行加戏的爱情,只有一群人认真做一件事的初心”。
长图里,凌薇的分镜草图上有修改的涂鸦,林野的拍摄花絮里有团队争论的画面,夏晚晴的日记里记着和粉丝聊天的细节,这些“不完美的创作痕迹”,比星娱的“完美剧本”更有说服力。
不到两小时,#星娱剧本悬浮#的话题就压过了星娱的热搜。
有编剧同行转发长图:“真实的创作就是这样,有争论,有修改,有沾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星娱那种‘一天出三版完美剧本’的说法,骗骗外行还行。”
还有看过嘉年华的粉丝留言:“川晴的‘电线被剪’我在场!当时我们都举着手机帮忙照明,星娱的‘设备被破坏’一看就是编的,连粉丝的影子都没有。”
电影剧本打磨到第五天,岳川突然提出加一条“配角线”——拍一个叫小宇的年轻粉丝,从省吃俭用买嘉年华门票,到在黑暗里举着手机闪光,再到被林野的镜头意外拍到的全过程。
“这是电影的‘眼睛’,”他对着陈姐解释,“通过一个普通粉丝的视角,让观众看到嘉年华不只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所有热爱者的故事。”
陈姐眼睛一亮:“这个点子绝了!比只拍团队更有共鸣,就像从一扇小窗户,看到整个狂欢的世界。”
夏晚晴主动提出,要按粉丝小宇的故事写首电影插曲:“就叫《闪光的手机》,歌词里写‘黑暗里的光,是我们一起举着的希望’,用吉他弹,故意留一点跑调,像嘉年华那天一样。”
陆哲立刻帮她调试录音设备,把她试唱的片段混进之前录的嘉年华现场音里,“等电影拍到小宇举手机时,就放这段歌,肯定能戳中观众。”
凌薇则根据小宇的故事,补画了一组分镜:小宇在便利店啃面包攒钱,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嘉年华门票;
黑暗里,他把手机闪光灯调到最亮,举过头顶;
电影结尾,他收到林野寄来的拍摄花絮光盘,对着屏幕笑出眼泪。
“这些细节要画得朴素点,”她对着团队说,“小宇的衣服要旧一点,鞋子上沾点灰,像真实的年轻粉丝。”
可就在剧本定稿前,星娱又搞了新动作——买通几个营销号,散布“川晴电影没顶流,票房肯定扑街”“小粉丝线太无聊,没人会看”的言论,还伪造了“影院排片预测”,说“星娱电影排片率将达70%,川晴不足10%”。
“票房不是靠顶流堆的!”老周特意赶来工作室,对着镜头录了段视频:“我虽然不是顶流,但我相信真实的故事能打动人——嘉年华那天,那么多粉丝举着手机陪我们扛过黑暗,电影上映时,他们肯定会来支持。”
老吴也跟着录视频,举着他的泡面围裙:“我这围裙比顶流的签名照还值钱!电影里我还会穿着它叫卖,肯定比星娱的假商战好看。”
岳川让林野把老周、老吴的视频,和粉丝们自发录制的“支持川晴电影”的片段剪在一起,发在官微,配文“我们没有顶流,但我们有最真诚的故事,和最温暖的你们——这就是我们的‘票房底气’”。
视频里,粉丝们举着“川晴冲呀”的牌子,说着“电影上映我肯定去看”,还有人晒出自己攒钱买电影票的截图,这些真实的画面,让星娱的“排片预测”成了笑话。
电影剧本最终定稿那天,团队和陈姐一起在工作室吃火锅,像嘉年华那天一样。陈姐举着杯子,对着大家说:“这是我写过最有温度的剧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剧情,但每一个字都透着真实,谢谢你们给我这么好的素材。”
岳川笑着碰杯:“该谢谢的是那些粉丝,是他们的热情,让这个故事有了灵魂。”
林野扛着相机,把这一幕拍下来:火锅的热气模糊了镜头,大家的笑声混在一起,凌薇的分镜草图铺在旁边,陆哲的电脑里放着夏晚晴的《闪光的手机》,周曼在和电影公司对接开机时间。
“这段可以当电影的片尾彩蛋,”林野说,“让观众知道,电影里的故事,真的发生过。”
周曼突然接到电影公司的电话,语气带着兴奋:“我们刚收到影院的反馈,很多影院主动要求增加川晴电影的排片,说‘真实故事的电影现在很受欢迎’,星娱那边的排片预测已经没人信了!”
岳川接过电话,对着听筒说:“谢谢你们的信任,我们会配合做好拍摄前的准备,争取把最真实的故事呈现在大银幕上。”
挂了电话,他看着眼前的热闹——夏晚晴在弹《闪光的手机》,凌薇在给分镜图做最后的修改,陆哲在调试火锅沸腾的音效(准备加进电影开头),林野在整理拍摄素材,周曼在和陈姐讨论开机仪式的细节。
老周突然喊:“火锅底料不够了!下次开机宴,我带老家的火锅底料来,比今天的还香!”
老吴接话:“开机宴我来煮泡面,给大家尝尝我的‘黑暗料理’,说不定能加进电影里当彩蛋!”
众人笑着闹起来,林野的相机正好捕捉到这一幕,画面里火锅的热气、大家的笑脸、散落的剧本和分镜图,构成了一幅最真实的“创作图景”。
岳川知道,下一段电影拍摄的旅程,就要在这样的真实与热闹里,慢慢拉开序幕——没有顶流加持,没有华丽特效,但有一群人的初心,和无数粉丝的期待。
周曼看了看时间,对团队说:“明天我们去电影拍摄场地踩点,主要看嘉年华场景的还原,凌薇的分镜图要带上,对照着调整;
林野明天把今天的素材剪一段‘剧本定稿花絮’,发在官微预热;陆哲把电影的配乐小样整理好,明天给导演听。”
岳川点点头,拿起桌上的剧本,指尖拂过“黑暗卖周边”的剧情描述——那里写着“手机闪光灯像星星,照亮了临时的周边区,也照亮了一群人的初心”。他知道,这些藏在真实里的创作,终将比所有编造的剧情,更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