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展开展当天,清晨的阳光洒在老街上,照亮了那棵古老的槐树。
树下早已聚集了一群人,他们或低声交谈,或翘首以盼,似乎都在等待着这场期待已久的诗画盛宴的开启。
凌薇早早地来到了现场,她在入口处熟练地架起了直播设备。
镜头对准了挂着红灯笼的展牌,“川晴工作室·诗画同源展”几个字在晨光的映照下,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凌薇微笑着面对镜头,开始向网友们介绍这场展览的主题和特色,她的声音清脆而悦耳,吸引了不少路人的关注。
林野则扛着相机,在人群中穿梭。他像一个敏锐的猎手,捕捉着每一个观众驻足的瞬间。
他时而蹲下身子,拍摄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时而踮起脚尖,抓拍老人们欣赏画作时的专注表情。
偶尔,他还会主动上前,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调整观展的角度,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到每一幅作品。
夏晚晴身着一袭浅杏色的裙子,宛如春日里的一朵鲜花,亭亭玉立地站在《山居秋暝》这幅画前。
她手中拿着一份精心准备的讲解稿,用轻柔的声音向围拢过来的观众们介绍着这幅画的创作思路。
她的讲解生动而细致,仿佛将观众们带入了那个宁静的山居世界,让他们感受到了诗人王维笔下的那份清幽与恬淡。
岳川则在展架另一侧,给观众演示毛笔题字——案上摆着砚台和生宣,他蘸了墨,在纸上写“空山新雨后”,笔锋收放间,引来一阵轻声赞叹。
有个学书法的小孩凑过来,指着“空”字问:“叔叔,这个字的宝盖头为什么写得这么宽呀?”岳川蹲下来,握着小孩的手,在纸上轻轻划:“‘空’字要宽,才像山里的天空,能装下云和风,就像画画要留白,给人留想象的空间。”
九点半,周曼抱着古筝走到展厅中央的小舞台。
她调了调弦,指尖轻轻落下,《高山流水》的前奏缓缓流出——弦音初起时像山涧清泉,慢慢变得湍急,到“流水”段时,又渐渐平缓,像浪花漫过礁石。
原本喧闹的展厅瞬间静了,观众都停下脚步,有的靠在展架旁,有的坐在临时搬来的竹凳上,连直播弹幕都慢了下来,满屏都是“好治愈”“像真的在山里听流水”。
演奏到尾声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到台前,等周曼收弦后,轻轻鼓掌:“我年轻时在剧院听过高胡版的《高山流水》,今天听古筝版,反而更贴‘空山’的意境——你们把古曲弹出了生活气,不容易。”
老人是市里书法协会的老会长,之前听说展讯特意过来,岳川赶紧递上茶水,老人看着展架上的画,又说:“诗是骨,画是皮,曲是魂,你们把这三样融得这么自然,比单纯的书画展有味道多了。”
十点半,陆哲走上小舞台。他抱着吉他,坐在高脚凳上,先跟观众打了招呼:“今天给大家唱段《男人海洋》的demo,这首歌讲的是包容的爱,就像咱们老街的槐树,默默给人遮阴。”
前奏响起,他的声音比录音时更稳,唱到“我的爱像一片海洋,任你去乘风破浪”时,台下有对情侣悄悄牵起了手,直播弹幕里有人留言:“想起我老公默默支持我创业的样子,眼泪快出来了。”
唱完后,陆哲没立刻下台,而是拿出之前写的歌词解读,跟观众分享:“之前总觉得‘爱’要轰轰烈烈,后来才明白,像海洋一样的包容,才更长久——就像岳川老师说的,唱歌要贴生活,我想,这就是生活里最真实的爱吧。”
台下响起掌声,有观众喊“什么时候发完整版”,陆哲笑着说:“快了,等后期做完,一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
中午的互动环节,凌薇在直播里发起“诗画配对”游戏——她在镜头前展示诗句,让线上线下的观众猜对应的画作,答对的观众能获得非遗工坊做的竹编书签。
有个线上观众连续答对三题,凌薇笑着说:“这位朋友肯定很懂诗词!我们的竹编书签上还刻了《高山流水》的简谱,收到后可以试着唱唱。”
直播间的热度瞬间涨了,不少观众问竹编书签能不能单独买,凌薇趁机提了非遗工坊的体验课,说后续会在工作室账号发报名信息。
下午,老程和张叔带着小远也来了。小远拉着夏晚晴的衣角,指着《望庐山瀑布》的画说:“夏阿姨,这个瀑布像我上次去公园看到的喷泉!”
夏晚晴笑着蹲下来,给小远讲画里的墨色技巧:“你看这白色的地方,是用了‘飞白’的手法,像瀑布溅起来的水花,下次你画画,也可以试试在纸上轻轻扫过画笔。”小远似懂非懂地点头,拉着张叔的手说:“爷爷,我也要学画画!”
诗画展快结束时,岳川和夏晚晴站在展厅中央,看着满场的观众——有人在画前拍照,有人在直播镜头前分享感受,有人围着周曼问古筝学习的问题,陆哲则在给粉丝签名。
凌薇走过来,递上直播数据:“总观看量破两百万了,好多网友问下次什么时候办展,还有文旅局的人说,想把咱们的诗画作品巡展到其他城市。”
闭展后,团队留在展厅收拾东西。夏晚晴小心翼翼地把画从展架上取下来,用软布擦干净画框;陆哲帮忙搬古筝,还跟周曼请教《高山流水》的指法;林野在整理今天拍的素材,嘴里念叨着“今天的镜头都好有感觉,剪出来肯定受欢迎”;凌薇则在统计观众的反馈,把建议记在笔记本上。
岳川看着忙碌的众人,心里很踏实。他走到窗边,看着老街的槐树叶在晚风里晃,想起早上老会长说的“诗画曲融出生活气”——这大概就是他们一直追求的,不是刻意的“文化输出”,而是把从地球“抄”来的经典,变成能走进生活的东西:老人能听懂的古曲,情侣能共鸣的情歌,小孩能看懂的画作,还有老街居民能参与的非遗体验。
“接下来,咱们可以把这次的诗画作品做成画册,”岳川转身对众人说,“里面加《高山流水》的音频二维码,再附上路演的文字解读;陆哲的《男人海洋》加快后期,争取下个月发行;苏晓的《后来》也可以做个‘诗画版’mV,用这次的画作当背景。”
周曼点头:“我跟后期对接一下,让《后来》的mV多加点老街的镜头,比如槐树下的光影、非遗工坊的竹编,更贴生活感。”
凌薇补充:“文旅局的巡展咱们也可以接,把老街的文化带到其他城市,让更多人知道,文娱不只是屏幕里的虚拟,还有手里的画笔、耳边的弦音、心里的故事。”
收拾完展厅,团队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
路灯亮了,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夏晚晴手里抱着装裱好的《山居秋暝》,岳川帮她扶着画框,陆哲和周曼在聊古筝和吉他的合作可能性,凌薇和林野在讨论下次直播的主题。晚风里飘着槐树叶的清香,像为这个充实的日子,添了段温柔的尾音。
岳川知道,诗画展的结束,是新的开始。他们还要继续把地球的经典,变成龙国的“生活”——让古曲走进日常,让流行贴近人心,让诗画融入烟火,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这些作品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文化的温度。而这条路,他们会一起走下去,一步一步,踏实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