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与检察院两支力量虽各有侧重,但信息共享及时,协同紧密,展现了极高的效率。工作的重点自然是锁定直接行凶者。
李南、周正带领刑警和协警,首先围绕司机李卫东展开了秘密调查。然而,初步的排查就遇到了问题。
他们调取了李卫东的户籍档案照片,以及在其单位和住处附近的秘密蹲守观察,发现李卫东的体型特征,
与监控中那个戴帽子的嫌疑人存在明显差异。监控中的凶手身形更为精干,动作迅捷,而李卫东略显发福,步履也更为沉缓。
“不是他。”
李南看着对比照片,果断得出结论,
“李卫东是接应的人,但进去动手的,很可能另有其人!”
方向立即调整。侦查员开始全面摸排李卫东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近期往来密切、且有能力实施如此专业袭击的人员。
很快,一个名字进入了视野——白玉山。此人是李卫东的战友,两人曾同在一个野战部队服役,关系莫逆。
白玉山退伍后安置并不理想,性格变得有些偏激,曾因与人斗殴后致人轻伤,以故意伤害被处理过,留有案底。
近期的调查发现,他与李卫东往来频繁,且案发后似乎突然阔绰起来,换了新手机,还还了一笔旧债。
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围观察和调取到的零星影像、及旁证旁人叙述,李南敏锐地发现,这个白玉山的走路姿态、
身高体型与监控中那个戴帽子的嫌疑人高度吻合!他那种经过长期军事训练形成的挺拔体态和利落步伐,
与监控中凶手上下楼的动作神韵极为相似!
“重点目标锁定!”
李南在专案组内部会议上汇报,
“白玉山,退伍军人,有暴力前科,与李卫东关系密切,经济状况反常,且体态特征与嫌疑人高度匹配。他有重大作案嫌疑!”
专案组同意李南的判断,立即部署对白玉山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秘密监控,并开始全面收集其背景信息、
通讯记录、案发时间动向等证据,只待时机成熟,便可实施抓捕。与此同时,由苏荃儿带领的检察院小组,
则在另一条战线上高歌猛进。他们的目标是彻底查清赵立夏的职务犯罪问题,夯实其犯罪动机和基础。
调查发现,赵立夏的侄子赵海波根本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毫无经商才能。他所做的,
就是在赵立夏和那些有求于规划局的老板,比如鸿发建筑公司刘鸿发之间牵线搭桥,充当“白手套”。
苏荃儿团队通过娴熟的查账技巧和缜密的逻辑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他们的操作模式:
老板通过赵海波将好处费输送给赵立夏 -> 赵立夏利用职权违规操作项目审批、调整规划条件 -> 老板获取巨额利益。
“不仅仅是鸿发公司的项目,”
苏荃儿在向季昌明和唐国栋汇报时,语气冷冽而清晰,
“我们扩大了调查范围,发现近两年来新区至少有三个重点项目的规划审批都存在异常提速或条件变更的情况,
背后都隐约有赵立夏干预的影子,且利益输送的路径更为隐蔽。初步估算,涉案金额可能已超过数百万。”
数百万!在2000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一条条银行流水,一份份异常审批文件,一个个关联账户...
这些冰冷的书证,如同坚实的砖块,正在砌成一堵将赵立夏彻底困死的证据之墙。公安线与检察院线的进展,
每日都在专案组内汇总。现在,局面已经无比清晰:赵立夏因重大职务犯罪问题被网管王德发无意中窥破,
为防止事情败露,起了杀心灭口。赵立夏指使司机李卫东负责安排接应、也可能直接参与策划。
而李卫东的战友白玉山则是直接行凶者。故意杀人(未遂)与巨额受贿、滥用职权,两个原本看似独立的案件,
此刻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赵立夏及其同伙的完整罪行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