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的“流言计”和穆顺的“拖延计”双管齐下,确实取得了显着成效。
董卓的西凉大军如同陷入泥潭,前行缓慢,军心浮动,被地方官员和无形流言构筑的壁垒死死拖在通往洛阳的道路上。
洛阳城内,似乎赢得了一段难得的喘息之机。
吕布的五千并州铁骑驻扎北门外,军容严整,每日操练,喊杀声震天,既是一种威慑,也让何进觉得腰杆硬了不少,对董卓的担忧似乎减轻了一些。
他甚至开始觉得,有小皇帝“偶尔”出的“好主意”,有袁绍兄弟掌管部分权力,有吕布这样的猛将听令,局面似乎正在向好的一面发展。
不过,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一双锐利而多疑的眼睛,始终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尤其是那位深居宫中、却屡有“惊人之语”的少年天子。
这双眼睛的主人,正是新任司隶校尉——袁绍。
袁绍的府邸书房内,灯烛摇曳。
他并未因获得司隶校尉的实权而志得意满,反而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谋士许攸坐在下首,同样面色凝重。
“子远,”袁绍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近日之事,你怎么看?”
许攸捋了捋胡须,眼中闪烁着精明算计的光芒:“本初兄所指,可是关于董卓军中瘟疫的流言,以及其行军莫名受阻之事?”
“不止于此。”袁绍摇了摇头,目光深邃,
“流言起得蹊跷,传播之快,范围之广,绝非偶然。董卓使者频频遭遇‘意外’,拖延至今未能抵达,更是匪夷所思。这一切,都太过‘巧合’了。”
许攸阴恻恻地一笑:“本初兄是怀疑……背后有人操控?”
“难道不是吗?”袁绍反问道,语气带着一丝冷意,
“谁最不想董卓立刻进京?谁最希望局面保持现状,甚至……希望董卓与朝廷产生龃龉?”
许攸眼中精光一闪:“大将军自然不希望董卓尾大不掉,但以大将军之能……似乎想不出如此阴损……呃,精妙的计策。
且流言伤及军心,若董卓真的因此铤而走险,亦非大将军所愿见。”他顿了顿,压低了声音,
“倒是宫中那位少年天子……近来可是颇不寻常啊。”
袁绍重重地哼了一声:“你也察觉到了?自蹇硕之事后,这位陛下,仿佛换了个人一般。
朝堂之上,嫡长之论压服群臣;北芒山谒陵,竟能说动大将军调整召兵方略;如今又‘恰好’出现这许多针对董卓的‘意外’……
每一次,都看似无意,却每每切中要害,恰到好处地拖延或改变了局势。这岂是一个十四岁深宫少年所能为?”
他站起身,在书房内踱步,语气越来越凝重:“我原以为他背后有高人指点,或许是某些不得志的清流老臣。但仔细查探,卢植、蔡邕等人与他并无接触。
他身边除了那个胆小如鼠的何太后,就只有几个不成器的宦官。那么,这些主意,这些手段,从何而来?”
许攸接口道:“除非……这位陛下本人,就是那位‘高人’。他在藏拙?或者说,经历了生死大变,突然开窍了?”
许攸自己都觉得这个想法有些荒谬,但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再不可思议,也可能是真相。
袁绍停下脚步,眼神锐利如刀:“不管他是真傻还是装傻,是真开窍还是背后真有我们不知道的势力,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想董卓进京,他在千方百计地阻止董卓进京!而这,与我等初衷,背道而驰!”
袁绍召董卓入京,本意是借董卓之势,进一步压制宦官残余势力(如果有的话)、震慑朝中可能的不服之声,同时也能借此机会,将外兵掌控权部分纳入自己手中,增加与何进博弈的筹码。
他甚至想过利用董卓和丁原(吕布)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
但现在,小皇帝的一系列操作,竟然真的差点把董卓这头猛虎拦在了门外!这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
“陛下为何如此忌惮董卓?”许攸若有所思,
“难道他预见到了我等未曾预见之事?还是说……他只是单纯地恐惧外兵入京,想要维持现状?”
“维持现状?”袁绍冷笑,“现状对他有何好处?他一个空头皇帝,上有何进专权,下有我等士族掣肘,宫内有宦官阴魂不散。
维持现状,他永远只是个傀儡!除非……他所图更大!
他想要真正的亲政,而董卓的到来,会彻底打破他可能争取到的微弱平衡!”
袁绍越想越觉得心惊。如果小皇帝真的有如此心机和远见,那实在太可怕了!
他现在可以暗中拖延董卓,将来就能暗中对付其他人,包括他袁本初!
“绝不能让他得逞!”袁绍断然道,“董卓必须入京!唯有引入董卓这股强大的外力,才能彻底搅浑洛阳这潭死水!水浑了,我等才能趁机摸鱼,实现大计!
否则,局面若一直被陛下或大将军缓缓掌控,哪里还有我袁家的机会?”
他需要混乱,需要变数,而不是稳定!小皇帝追求稳定,恰恰触犯了他的核心利益!
“本初兄的意思是……”许攸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他就喜欢这种搅动风云的谋划。
“董卓被流言和‘意外’所阻,朝廷派的太医查验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地方官员更是畏之如虎。”
袁绍眼中闪过一丝狠辣,“既然明面上的催促无用,那就来暗的!”
他走到书案前,铺开绢帛,拿起笔:“我这就以私人名义,修书一封,派绝对心腹之人,秘密送往董卓军中。”
“信中如何说?”许攸凑近问道。
袁绍一边挥毫泼墨,一边冷声道:“我先以朝廷重臣、关切将士的身份,对军中‘疫情’表示‘慰问’,暗示朝廷已知晓此事,但被某些‘小人’夸大利用,意在阻挠功臣入京。”
“然后,我会点明,洛阳局势诡谲,宦官余孽恐与宫内某些不明势力勾结,欲对大将军及忠臣不利。大将军日夜期盼董公率正义之师入京,清君侧,稳朝局,已望眼欲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袁绍笔锋一顿,语气加重,
“我会以极其恳切焦急的语气,‘私下’告知董卓,其行军迟缓,已令大将军心生疑虑,朝中反对之声日盛。
若再迟迟不至,恐先前许诺之好处生变,甚至可能被问罪!
请他无论如何,务必排除万难,加快速度,只要大军抵达洛阳城外,一切谣言不攻自破,大局可定!”
许攸听得连连点头:“妙啊!本初兄此信,既安抚了董卓,又点明了利害,更暗中施压,还将矛头隐隐指向了宫中!
董卓接信,必然又急又怒,就算军中真有疫情,为了前途和自保,他也得拼命赶路了!”
“不仅如此。”袁绍写完信,吹干墨迹,脸上露出老谋深算的笑容,
“我还要在信中暗示,洛阳城内,有‘志同道合’之士会为其内应,只需其兵临城下,一切皆可运作。如此,可安其心,促其行。”
他将信用火漆仔细封好,唤来一名绝对忠诚、武艺高强的家族死士,当面吩咐:“你即刻出发,避开一切官道驿站,抄小路,以最快速度,将此信亲手交到河东太守董卓手中!记住,此事关乎袁氏百年大计,绝不容有失!”
“诺!”死士接过密信,贴身藏好,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看着死士消失的方向,袁绍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知道这是在玩火。
董卓入京,固然能搅乱局面,但那头西凉猛虎,一旦入京,是否还能受控制?是否会反噬其主?
但相比于眼前这个小皇帝隐隐带来的、更不可预测的威胁,他宁愿选择董卓!至少,董卓的野心和手段,是可以预见的。
而且,他自信凭借袁家的声望和自己的智谋,足以在乱局中驾驭甚至利用董卓。
“陛下啊陛下,”袁绍望向皇宫的方向,低声自语,语气带着一丝嘲讽和冷意,
“你若真是个蠢笨傀儡,安享富贵倒也罢了。若你真有几分聪明,想在这乱世棋盘上落子……那就别怪我袁本初,掀了这棋盘!”
他决定不再等待,不再顾忌。必须尽快打破小皇帝试图维持的脆弱平衡!
与此同时,皇宫之中。
刘辩刚刚听完穆顺的汇报,得知董卓大军因流言和地方阻拦,依旧进展缓慢,心中稍安。
但他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这种靠阴谋诡计争取来的时间,并不稳固。
他正在筹划下一步——如何利用吕布已到京城的机会,逐步收回一些禁军的控制权,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危险的举动,必须小心翼翼,寻找何进权力范围的缝隙。
只是他并不知道,袁绍已经看破了他的意图,并且已经抢先一步,派出了那封足以改变一切的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