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行简:用人别搞“头衔包装”,适配才是关键;做事别摆“虚架子”,务实才能服众
嘉定年间,山东忠义军首领李全越来越飞扬跋扈,朝廷要选个人去镇守山阳(今江苏淮安)。当时文臣里没合适的人选,就选中了武国。
武国本是个武将,朝廷为了抬高他的身份,特意给他换了文官头衔,任命他为太府卿,才让他去上任。乔行简(字寿朋)写信给史丞相说:“祖宗朝时,制置使(负责边防的长官)大多用名将。绍兴年间,不光岳飞、韩世忠这些人当过,杨沂中、吴玠、吴璘他们也当过,哪规定必须用文臣啊!就算文臣去管边防,也有反过来授给他们武官头衔的,比如韩琦、范仲淹、陈尧咨都是这样。”
他接着说:“现在要是给武国加他本职该有的武官职位,来重视这个镇守职位的选拔,本来没什么不行。可偏偏让他处在不适合的位置,突然给他换个清高的文官头衔。他肯定会刻意装文雅、硬撑着摆文官架子,想配得上这个头衔,可人心本来就不服,反而会让人产生轻视和不满,这风险不能不考虑啊!”
史丞相没听乔行简的劝。武国到了山阳后,果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还让李全的部下行跪拜礼。李全的士兵怒不可遏,把武国囚禁起来杀了,李全也从此背叛了朝廷。
点评:乔行简的清醒,在于“不搞形式主义,只看适配性”
别人觉得“给个文官头衔就能抬高身份、镇住场子”,乔行简却看透核心问题:武国是武将,擅长的是带兵而非装文雅,强行给他“文官帽子”,既让他露怯,又让底下人不服——就像让厨师去当医生,既做不好本职,还会引发矛盾。
武国的悲剧,本质是“错位任用+形式主义”害了他:朝廷用错了头衔,他自己又摆错了姿态,最后激化矛盾丢了命,还逼反了李全,可谓“一步错,步步错”。
【管理智慧】
一、乔行简的“人岗匹配清醒论”:别乱点“官阶鸳鸯谱”,武将就该戴武将帽
乔行简劝不动朝廷,核心是戳穿了“硬凑头衔”的荒唐——武国是带兵的武将,擅长的是打仗管兵,不是当管财政的文官;给个“武将统帅”的官,他能干活,底下人也服;硬塞“太府卿”的文官头衔,既让他没底气,又让士兵觉得“这官来得虚”,不服气是早晚的事。
这放现在太常见了:职场里缺人,就把技术岗的“老黄牛”硬升成hR总监;商业里想“撑场面”,就给不懂运营的亲戚挂“运营总监”头衔——看似“解决了问题”,实际是给“翻车”埋了雷,因为“人岗不配”的核心矛盾没解决,硬撑只会更糟。
二、武国的“高位撑不起悲剧”:没那本事偏摆那谱,只会引火上身
武国的悲剧,不是“官太小”,是“官太大太虚”——他本来是武将,要是老老实实以“武将统帅”的身份管兵,李全的士兵未必会反;可他硬要装“文臣大官”的架子,非要“庭参”的排场,等于把“人岗不配”的矛盾摆到台面上,士兵的不满直接爆发。
现在这种“没本事偏摆谱”的人也不少:比如职场里刚升主管,就学着大领导“摆官威”,对老同事指手画脚,最后被孤立;商业里刚挂个“总监”头衔,就敢拍板自己不懂的事,最后把项目搞黄。
三、核心启示:人岗匹配是底线,别为了“凑数”或“撑场面”硬塞高位
乔行简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人岗不配必翻车”的道理——不管是古代封官,还是现在职场升职、商业挂衔,都得遵循“谁适合谁上”,不是“缺谁就塞谁”,更不是“想撑场面就给谁戴高帽”。
1.选岗看“能力匹配”,不是看“缺不缺人”
朝廷缺文臣去山阳,也不能硬塞武将武国;公司缺hR总监,也不能硬塞技术老王——缺人可以招,能力不够可以培养,但不能“乱凑数”,不然只会搞砸事、得罪人。
2.头衔要“实至名归”,别搞“虚头巴脑”
武国要是当个“武将统帅”,不用装文臣架子,士兵也服;小张要是从“产品助理”做起,慢慢学,也不会搞砸产品——合适的头衔比虚头衔更重要,没那能力戴高帽,只会压垮自己,还坑了团队。
简单说,乔行简的智慧,是“看透了‘人岗不配’的雷区”;朝廷的教训,是“为了凑数硬塞高位,最后引火烧身”。现在我们不管是管团队、找合作,还是给人安排岗位,都得学乔行简“清醒看匹配”,别学朝廷“乱点鸳鸯谱”——人岗对了,事才顺;人岗错了,再努力也白搭。
【原文】乔行简
嘉定间,山东忠义李全跋扈日甚,朝廷择人帅山阳,一时文臣无可使,遂用武国。国,武夫也,特换文资,除太府卿以重其行。乔寿朋以书抵史丞相曰:“祖宗朝,制置使多用名将。绍兴间,不独张、韩、刘、岳为之,杨沂中、吴玠、吴璘、刘錡、王燮、成闵诸人亦为之,岂必尽文臣哉!至于文臣任边事,固有反以观察使授之者,如韩忠献、范文正、陈尧咨是也。今若就加本分之官,以重制帅之选,初无不可,乃使之处非其据,遽易以清班,彼修饰边幅,强自标置,求以称此,人心固未易服,恐反使人有轻视不平之心,此不可不虑也!”史不能从。国至山阳,偃然自大,受全庭参。全军忿怒,囚而杀之,自此遂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