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数日,白臂军大营外表一切如常。
士兵们依旧日常操练,只是操练的强度和频率似乎有所增加,美其名曰“秋操”。
辎重营频繁出入,运送粮草物资,也解释为“例行储备过冬”。
杨卫康依旧偶尔会在中军帐设宴,丝竹之声不绝,四夫人邹氏和其他美妾也依旧时常出现,仿佛那日熊政兴的痛斥并未产生任何影响。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股强大的暗流正在涌动。
彭毅荣派出的精骑侦骑,化整为零,如同无声的溪流渗入东方的山川河流,将一道道情报秘密传回。
黄河几个主要渡口的守备情况、沿途州县驻军的兵力配置与主将背景、可能的粮草征集点……信息逐渐汇聚,在地图上勾勒出一条相对清晰且安全的通道。
周卓成和柳帅等则暗中淘汰老弱,精简行装,检查军械。刀剑磨砺得更加锋利,火器保养得油光锃亮,战马喂足了精料。
一支原本就颇具战力的军队,正在悄然蜕变成更加精悍的远征力量。
陆小烽则负责最繁琐也最重要的后勤与伪装工作。筹集到的粮草被分散隐藏在不同地点,等待大军经过时取用。
大量的假消息通过不同渠道释放出去:有的说白臂军即将南下剿灭一股流窜的大匪帮,有的说杨将军欲西出嘉峪关扫荡关外马贼,甚至还有传言说杨卫康因纵情酒色,身体不适,欲向朝廷请辞归养。
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却让外界更加难以判断白臂军的真实意图。
熊政兴自那日愤而离去后,果真不再来访,甚至在一些必要的公务往来中,也刻意回避与杨卫康的直接接触。他的态度,无形中也为杨卫康的“堕落”提供了佐证。
时机正在一步步成熟。
这日深夜,杨卫康再次秘密召集众将。
“各路情报已基本汇总。”杨卫康指着地图上一条标注出的蜿蜒路线,“我军将从这里渡河,然后沿此山谷快速东进,避开主要城池和官道。初期目标是抵达此处——”
他的手指点向陕北与中原交界的一片山区,“在这里暂时休整,补充给养,同时观望天下局势,再决定下一步动向,是直趋中原,还是策应京师。”
众将凝神细听,目光灼灼。
“此次东进,非同小可。”杨卫康目光扫过众人,“我军将脱离后方,孤军深入,前有阻截,后有猜疑。诸位务必告诫麾下将士,严守军纪,令行禁止!沿途尽可能避免与地方冲突,但若遇不开眼敢阻拦我‘讨逆’之师者,无论其打着谁的旗号,皆以逆贼论处,雷霆击之!”
“诺!”众将低声应道,杀气盈帐。
“各部队按预定序列,分批次,隔开距离,悄然开拔。文燧,你率三千精锐负责断后,扫清我军离开后的痕迹,处理掉那些不必要的‘累赘’。”
杨卫康特意看了一眼陆小烽。所谓的“累赘”,自然包括那几位妾室,尤其是四夫人邹氏。她们的命运,在决定东进的那一刻已然注定。
陆小烽面色不变,沉声道:“属下明白,定会处理干净,绝不留下后患。”
“好!”杨卫康最后看了一眼这座经营许久的军营,眼中没有丝毫留恋,“传令下去,依计行事!让我们这把‘讨逆’之剑,出鞘!”
没有号角连营,没有誓师壮行。在这个月暗星稀的夜晚,白臂军如同一条悄无声息的巨蟒,开始缓缓蠕动它庞大的身躯,脱离驻屯已久的白银府,钻入茫茫的西北夜色与复杂地形之中,向着东方,向着那混乱的中心,潜行而去。
他们的行踪变得飘忽不定,今日有传言说在某处出现,明日又听说在百里之外。朝廷的谕令、周边势力的探问,往往才刚到达他们上一次出现的地点,他们早已消失无踪。
杨卫康,这位曾被以为沉迷酒色的将军,正以其铁血和谋略,努力实践着苟致礼的遗言,试图将白臂军变成一支能左右局势的奇兵。
而他们的东进,又将在这本就波澜云诡的大宁乱世中,激起怎样的变数,无人可知。
东方的天际,渐渐露出了一丝鱼肚白,但前路,依旧笼罩在浓重的迷雾之中。
……
中原大地,烈日灼灼,焦土千里。
闯王马有成的队伍,如同被猎犬追逐的疲兔,在干裂的田垄与荒芜的村落间狼狈穿梭。
他们的旌旗破烂,衣甲不整,手中的兵刃多是锈蚀的铁片或削尖的竹木,与装备精良、衣甲鲜明的朱璧永麾下彰武军相比,实有云泥之别。
彰武军的行动却透着一股诡异。
他们如同庞大的阴影,始终辍在闯军后方,不时发动迅猛一击,啃下一块血肉,将闯军赶得更加仓皇,却从未试图合围,更未力求全歼其主力。
每一次接触战都像是精心控制的表演,彰武军的骑兵呼啸着掠过,弓弩齐发,炮火轰鸣,造成可观的伤亡和恐慌后,便又勒马回撤,任由闯军残部带着更深的恐惧继续逃窜。
这与其说是剿匪,不如说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残酷游戏。
朱璧永似乎并不急于立刻掐死马有成这面“叛逆”的旗帜,他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军事压力,以此向朝廷、向天下彰显他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也在这追逐过程中,进一步锤炼部队,消化新占据的地盘,将中原腹地慢慢纳入自己的掌控网络。
马有成的存在,成了他挟寇自重的最大筹码,他压根不屑于消灭或抹除这股对自己有益的力量。
圣佑十三年的深秋,就在这诡异的拉锯中缓缓流逝。
九月二十二,一骑快马带着风尘,直入彰武军中军大营,送来了来自永安朝廷的紧急公文——一份加盖了殿阁与兵部大印的调令。
帅帐之内,朱璧永看罢调令,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只是嘴角微微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他随手将调令递给身旁的心腹幕僚,唐桢、狐炎无迹等几人接替传阅。
“朝廷诸公,倒是体贴。”他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念本师劳苦功高,中原暑热难当,特召我回京‘咨议军国要务’。”
他将“咨议”二字,咬得略重了些,其他人看罢,几乎就懂了这公文的深意。
狐炎无迹躬身道:“大帅,此必是周士良等人运作之功。闯逆虽未平,但其势已颓,不足为患。大帅适时回京,正可主持大局,免得宵小之辈趁隙作乱。”
朱璧永微微颔首,认可了狐炎无迹的阐述。中原战事已无悬念,马有成不过是苟延残喘。此时回京,时机恰到好处。
一方面,苟致礼新丧,朝局出现权力真空,他需回去坐镇,防止出现任何意料之外的变动,比如皇帝那些可怜的反扑或是太子党的蠢动。
另一方面,持续的战功需要及时转化为政治资本,下一步的“赏赐”必须在京城、在朝堂之上,由皇帝亲自“心甘情愿”地赐下,才最具权威和象征意义。
“传令下去,”朱璧永起身,语气果断,“着「左将军」孙寿暂代主帅之职,统辖各部,继续对闯逆保持高压迫剿之势,不必求速胜,但绝不可令其喘息坐大。亲军卫队即刻准备,明日随本帅班师回京。”
“遵命!”
消息很快传开。彰武军上下对此并无太多波澜,各级将校早已习惯了大帅的意志。唯有那些底层兵卒,或许暗自松了口气,毕竟谁也不想在这酷热的中原无止境地追逐一支看似杀不尽的穷寇,更甚之这些其实可能就是他们的同乡同族。
数日后,朱璧永率领精锐的亲军卫队,浩浩荡荡离开中原战区,向北朝着永安方向迤逦而行。
旌旗蔽日,刀枪如林,得胜之师的赫赫军威,沿途震慑着所有窥探的目光。
……
永安皇城,紫宸殿。
正元帝黄晟几乎是颤抖着捏着那份由「兵部尚书令」云焘恭呈御览的、关于朱璧永已奉调令率军返京的奏报。
一股冰冷的怒火混合着巨大的无力感,瞬间席卷了他全身,他断然不敢相信这些大臣已经可以无视他的想法直接左右调令。
“他…他就这么回来了?”黄晟的声音嘶哑,像是被什么东西扼住了喉咙,“闯逆未灭,中原未靖,他竟敢…竟敢擅离主帅之位?!这调令…这调令!”
他猛地将奏报摔在御案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殿内侍立的宦官们吓得跪伏在地,大气不敢出。
黄晟心里如同明镜一般。
什么“咨议军国要务”?这分明是朱璧永和他的党羽,尤其是那个周士良,演的一出双簧!
借着调令的名头,将他这柄最锋利的刀召回京城,架在他这个皇帝的脖子上!
从此,他连最后一点指望外部将领制衡的渺茫希望也彻底破灭。朱璧永人就在眼前,这深宫高墙,还能挡得住他的滔天权势吗?
架空!这是赤裸裸的架空!
他感到自己就像是被困在蛛网中央的飞虫,挣扎得越厉害,那束缚的丝线就缠得越紧,而那只巨大的蜘蛛,正不慌不忙地向他爬来。
“陛下息怒……”「司礼监秉笔太监」何香小心翼翼地劝慰,却不知该如何说下去,自从涵武门之变后,甚至连传国玉玺都不再由司礼监掌管,而被新设的掌印局所把控。
而满朝文武,几乎已丧失了对黄晟的尊崇,他们谁又敢再对这调令多言几句?
黄晟颓然坐回龙椅,只觉得浑身发冷。他看着殿外那片被宫墙切割得四四方方的天空,感到前所未有的窒息。
朱璧永回来了,他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
朱璧永回京的仪仗尚未抵达永安,另一股浪潮已率先席卷了朝堂。
自「吏部尚书令」苟致礼死后,殿阁实质上已由「文成阁大学士、刑部尚书令」周士良一手把持。
往日那些需要经过激烈争论、各方妥协才能呈送御前的奏章,如今几乎畅通无阻地汇聚到他的值房,再被他以“票拟”的方式,决定着它们的命运。
而近日,涌向殿阁的奏折,几乎清一色都是为大帅朱璧永请功的。
这些奏疏来自四面八方:有中原前线彰武军系将领的联名上奏,有沿途受过朱璧永恩泽的地方官员的感恩戴德,有朝中朱党成员的摇旗呐喊,甚至还有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见风使舵的附和之词。
奏疏内容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将朱璧永平定涵武之变、稳定京畿、征剿闯逆的功劳夸得天花乱坠,仿佛没有朱大帅,大宁王朝顷刻间就要土崩瓦解。
九月二十八,周士良亲自抱着一厚摞这类奏折,来到了居然殿求见正元帝。
黄晟心中警铃大作,却不得不宣他进来。
周士良礼仪周到,举止沉稳,将奏折一本本呈上御案,语气平和地请皇帝御览。
黄晟硬着头皮翻看,越看心越凉,越看手越抖。那字里行间洋溢的对朱璧永的赞美,仿佛一根根钢针,扎在他的心上,更像是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扇在他这个皇帝的脸上。
待黄晟看得面色发白,周士良才缓缓开口,声音一如既往地平稳,甚至带着一丝为国举贤的恳切:
“陛下,朱大帅功勋卓着,彪炳史册。昔日或有小人阻挠,致使陛下恩赏未能尽显朝廷酬功之意。如今群情汹汹,皆言大帅之功,非重赏不足以安天下军民之心。臣忝居阁揆,不敢壅蔽圣听,伏请陛下顺应舆情,对大帅予以超擢封赏,以彰其功,以励后来。”
黄晟猛地抬头,难以置信地看着周士良。
几年以前,正是以周士良等人为代表的文官群体,屡屡阻挠他意图重用和赏赐朱璧永,强调朝廷体制、防范武臣坐大。
如今,还是这个周士良,却反过来,逼迫他给朱璧永加官进爵!
这赤裸裸的颠倒黑白和权势压迫,让黄晟气得几乎吐血。他强压着怒火,声音干涩:
“周爱卿,朱璧永之功,朕自然知晓。然则闯逆未平,中原未靖,此时大肆封赏,是否为时过早?不若待其彻底剿灭马有成,再行论功行赏,岂不更加名正言顺?”
周士良面色不变,微微躬身道:“陛下圣虑,臣岂不知。然则,赏功之要,在于及时,方能激励将士用命。大帅虽未竟全功,然已扭转乾坤,使中原大局底定,闯逆穷途末路,此乃不世之功。若待扫穴犁庭,恐时日迁延,寒了功臣之心。且如今朝野上下,万民翘首,皆盼陛下能明赏有功,此亦安定人心之要务。”
“安定人心?”黄晟几乎要冷笑出来,“是安定朱璧永、朱大帅的人心吧!”
周士良仿佛没听出皇帝话中的讥讽,继续道:“陛下,非止军中将士,便是朝中同僚,亦深以为然。兵部云尚书、户部方尚书等,皆以为当赏。”
他轻巧地将几位朝中尚能发声的官员也拉了出来,尽管他知道方延元等人或许只是被迫附议。
黄晟感到一阵窒息。周士良的话滴水不漏,步步紧逼,将他所有的理由都堵了回去。
现今朝堂之上他几乎孤立无援,甚至连一个能帮他说话的重臣都没有。苟致礼死了,方延元等人被裹挟,云焘首鼠两端……
“陛下,”周士良上前一步,语气依旧恭敬,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大帅不日便将还朝。若陛下届时仍无明确恩旨,恐朝野议论,以为陛下忌惮功臣,非圣主所为也。且大帅劳苦功高,若赏赐不及,其麾下十万奋勇之士,又该如何看待朝廷?”
最后这句话,已是毫不掩饰的威胁。黄晟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听懂了周士良的弦外之音:
若不答应,不仅朝局不稳,连朱璧永手下那些骄兵悍将都可能生出事端!
一场看似问询的朝对,变成了单方面的碾压。黄晟坐在龙椅上,只觉得那龙椅冰冷刺骨,仿佛有无数根针扎着他。
他张了张嘴,还想做最后的挣扎,试图拖延:“即便如此,封赏亦需斟酌,容朕再思……”
然而,周士良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直接打断了皇帝的话,用一种近乎代君行令的口吻,平静却斩钉截铁地说道:
“陛下无须再虑。臣与殿阁、军机处、兵部等诸公已议定,朱大帅之功,非人臣之位可酬。当仿古制,异姓封王,方能显其殊勋,慰天下之心。”
他顿了顿,无视皇帝骤然收缩的瞳孔和惊骇的表情,缓缓吐出了那句足以震动朝野的话:
“臣恳请陛下,即下明旨,加封大帅朱璧永为——晋王!”
“晋王”二字,如同晴天霹雳,炸响在黄晟的耳边。
异姓封王!自大宁开国以来,仅有李航一人而已,李航的前车之鉴,只今尚在狠狠屠虐东南!
这已不是赏功,这是在刨皇朝的根基,是在他黄氏江山之上,硬生生立起另一个王!
黄晟只觉得天旋地转,眼前发黑,一股腥甜涌上喉咙。
他手指颤抖地指着周士良,想说“乱臣贼子”,想说“朕绝不答应”,但所有的声音都卡在喉咙里,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周士良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势,语气甚至带上了一丝“为君分忧”的诚恳:
“陛下,此乃当前稳定局势、酬谢功臣之最佳方案。旨意,臣已命阁臣拟好,只需陛下用印即可。”
“至于印玺,其实也不劳陛下亲手,陛下口头恩准,大印立马盖下!”
他竟然连圣旨都提前拟好了!他竟然连大印都已在手中了!
黄晟彻底绝望了。他像一个被抽空了所有力气的木偶,瘫软在龙椅上,目光空洞地望着殿顶精美的藻井。
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了。
许久,他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一声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的叹息:
“……准奏。”
两个字,重逾千斤。仿佛抽干了他所有的精气神。
周士良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深深一揖:
“陛下圣明!臣,遵旨。”
他缓缓退出居然殿,留下黄晟一人,独自面对着那满御案为朱璧永请功的奏折,还有那份即将宣告大宁王朝出现一位异姓权王的、墨迹未干的圣旨。
殿外,秋风乍起,吹动着宫殿檐下的铜铃,发出清脆却冰冷的声响,仿佛在为一个时代敲响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