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多雷的败绩详细战报呈送御前后,朱棣在奉天殿召开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会议,武将、文臣、乃至凌云等天工院核心均被要求与会。
殿内气氛凝重,以往对“定海”计划的质疑声在此刻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同仇敌忾的肃杀。
“此战之失,非我将士不用命,实乃贼子狡诈,仗奇器偷袭!”朱棣的声音回荡在殿中,带着压抑的怒火,“然,败便是败!朕不要听尔等推诿之言,朕要的是应对之策!凌云!”
“臣在!”凌云出列,神色肃然。
“朕将倾举国之力,助你破此‘幽灵’!你需要什么,尽管道来!”
“谢陛下!”凌云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将海权建设推向新高度的关键契机,“臣有三请!”
“一请专款,设立‘海疆急备司’,专司应对此类水下及高速偷袭舰艇之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
“二请授权,整合沿海各卫所船匠及民间巧手,统一标准,加速‘镇远’、‘定远’及各型辅助舰艇建造,并优先换装螺旋桨与新式火炮!”
“三请扩编,于定海卫设立‘海军技术学堂’,广募聪慧子弟,专攻船舶、轮机、火炮、水雷、电报诸学,为海军储备人才!”
“准!”朱棣毫不犹豫,“即着内阁、户部、工部协理,三日内拿出章程!若有拖延推诿者,严惩不贷!”
皇帝的决心,化为了帝国意志。源源不断的资源开始向天工院和海军造船总局倾斜。
“海疆急备司”在凌云主持下迅速成立,下设数个专项小组,针对“幽灵船”的威胁,展开了全方位的技术反击。
1. 猎杀之网——深弹与听音: 李小柱领衔的“水雷深弹组”加快了深水炸弹的研发。他们设计了多种引信(撞杆、水压、定时),并开始试验不同装药和弹体形状,以求在水下形成有效杀伤范围。同时,郭衡带领的“声学探测组”则依据声音在水中的传播原理,开始研制最原始的被动听音器(“水听器”),试图通过捕捉螺旋桨噪音来发现水下目标。
2. 海上猎犬——高速炮艇: 意识到需要一种能追上并猎杀“幽灵船”的高速平台,天工院设计了“猎隼”级鱼雷艇\/炮艇的方案。这是一种小型、高速(依赖大功率蒸汽机或尝试中的早期汽油机)、装备轻型速射炮和研发中的白头鱼雷(同样是压缩空气动力,与“幽灵船”武器原理类似)的突击舰只,专司港口防御和近海猎潜。
3. 铁壁铜墙——港口防御: 在“镇南港”及未来可能建立的海外基地,开始布设触发式水雷和水下障碍网,并建立更完善的了望哨和探照灯体系,构建立体防御。
4. 信息天眼——电报延伸: 不惜成本,加速将电报线路向沿海各重要据点延伸,并试验旗语灯号强化通信,力求实现情报的快速传递与协同指挥。
经此一役,大明上下也认识到,在彻底掌握技术优势和控制关键航道之前,盲目在南洋扩张据点风险极高。靖海伯与朝中重臣商议后,调整了南洋战略:
1. 巩固现有据点: 全力经营好吕宋“镇南港”,将其建设成设施完善、防御坚固、能维修中型舰船的前进基地和贸易中心。吸引更多华人商贩和亲明土着聚集,使其成为大明在南洋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2. 贸易与情报优先: “皇家南洋贸易公司”的活动更加灵活,不再强求立即控制产地,而是通过商业手段、贷款、甚至暗中支持部落冲突等方式,逐步渗透、分化“四海商会”的贸易网络。东厂的密探则加紧对香料群岛、满剌加等地的渗透,绘制精确海图,摸清敌方兵力部署与内部矛盾。
3. 舰队威慑巡逻: 新下水的“镇远”级舰只不再轻易用于冒险进攻,而是组成机动巡逻分队,在关键航道上进行常态化巡航,展示存在,护航商船,震慑宵小,并伺机捕捉落单的敌舰或“幽灵船”。
在紧张的备战氛围中,也不乏令人振奋的消息。
龙江船厂,“镇远二号”、“三号”顺利下水,其螺旋桨推进系统经过优化,效率更高。“定远”级铁甲舰的首舰“定远号”的龙骨也正式铺设,标志着大明海军向真正意义上的钢铁舰队迈出了坚实一步。
定海卫的“海军技术学堂”迎来了第一批五百名经过严格筛选的学员,他们将在严格的纪律和繁重的课业中,成长为未来海军的技术骨干。
更让凌云欣慰的是,对“幽灵船”残骸的分析取得了突破,确认其动力为一种小型高压蒸汽机,其“鱼雷”的发射机制也被基本摸清。这为研制更先进的反制武器提供了宝贵参考。
帝国的巨轮,在经历了一次猛烈的撞击后,并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坚定地调整航向,打磨利刃。表面上,南洋的冲突似乎暂时平息,大明转向守势。但在这平静之下,是更加炽热的熔炉,更加精密的机床,和无数颗为了征服海洋而熊熊燃烧的心。
砺刃深蓝,只为下一次出鞘,能石破天惊,斩断一切敢于阻挡在前的荆棘与暗礁。短暂的蛰伏,是为了更强劲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