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艘经过改装、装备了新式前装线膛炮的大型广船组成的大明南洋宣慰使团,在靖海伯(新设爵位,授予有功水师将领)的率领下,抵达吕宋马尼拉湾(此时尚未被西班牙完全殖民,但有大量华人聚居及土着部落)。船队悬挂龙旗,气势威严。使团携带着朱棣的敕书、赏赐给当地土王的丰厚礼物(丝绸、瓷器、金银器),以及“皇家南洋贸易公司”的合作章程。
登岸后,使团受到了以首领苏莱曼为代表的当地土王(Rajah)的隆重但略带戒备的接待。苏莱曼既想借助大明的威望对抗日益咄咄逼人的“四海商会”和偶尔出现的“红毛番”,又担心引狼入室,失去自主。
“天使远来,小邦荣幸。”苏莱曼在宴会上言辞恭谨,“然近年来,海上多有自称‘四海商会’者,强索贡赋,垄断贸易,更有红毛番船游弋外海,其心叵测。敝邦力弱,难以抗衡,还望天朝做主。”
靖海伯按照既定方略,一方面严厉申明“四海商会”乃“海寇”,大明将派天兵剿灭,庇护藩属;另一方面则抛出贸易公司的优厚条件,许诺安全、稳定的贸易环境。
然而,使团的活动早已在“四海商会”的监视之下。就在使团与土王谈判期间,一场针对性的“警告”行动悄然展开。
一日夜间,停泊在港口的明军一艘补给小船,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一枚从岸上隐蔽处射来的火箭(特制的、射程更远的燃烧箭)引燃,虽经抢救未沉,但损失了不少物资。现场发现了一些不属于当地土着的制式武器零件。
同时,市面上开始流传谣言,称大明使团此来并非为了保护,而是要像“红毛番”一样,强占土地,奴役百姓。这些谣言显然经过精心编造,极具煽动性,使得部分当地民众对明使团产生了疑虑和敌意。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像毒蛇一样潜伏着。”靖海伯向国内发回密电,“谈判虽有效果,但阻力巨大。苏莱曼态度摇摆,恐需更强力的手段,方能坚定其心。”
为展示实力,震慑宵小,靖海伯决定率领使团船队,在吕宋外海进行一场武装巡航。就在巡航至一处重要航道时,与“四海商会”的巡逻舰队不期而遇。
对方由两艘经过强化、烟囱冒着浓烟的“海蛟级”改进舰和三艘大型海盗船组成。而明军这边,是三艘改装广船。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没有多余的喊话,战斗在双方进入射程后瞬间爆发!
明军船队率先开火,新式线膛炮的精准度再次得到体现,首发炮弹就命中了一艘海盗船的前桅,将其打断。但“海蛟级”凭借其速度和机动性,迅速拉近距离,以其侧舷数量更多的中小型火炮进行还击。
炮战激烈而短暂。明军火炮更准,给敌舰造成了损伤;但敌舰火力更密集,且明显吸取了上次教训,不再轻易靠近,而是利用速度优势进行骚扰和侧击。一艘明军广船的上层建筑被多发炮弹击中,伤亡了十余名水手。
就在战局陷入胶着,明军因船速劣势略显被动之际——
远方的海平线上,出现了新的帆影!是两艘悬挂着葡萄牙国旗的卡拉维尔帆船!它们并没有直接加入战团,而是远远地徘徊观望,其船身侧面的炮窗清晰可见,带着一种冷漠的审视态度。
他们的出现,瞬间改变了战场的气氛。“四海商会”的舰队似乎收到了某种信号,主动脱离了接触,带着伤舰向远海退去。那两艘葡萄牙船只也随即转向,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这场规模不大却意义深远的遭遇战,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1. 对土王苏莱曼: 大明船队展现出的、能与“四海商会”主力正面交锋并击伤对方的实力,以及那两艘“红毛番”船只最后“坐视”的态度,让他清晰地认识到,谁才是这片海域更有潜力的“大腿”。他不再摇摆,迅速与大明使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意大明在吕宋设立临时补给点和商务代表处,并承诺拒绝与“四海商会”及葡萄牙人合作。
2. 对“四海商会”与葡萄牙人: 此战暴露了明军新式火炮的威胁,也让他们看到了彼此之间并非铁板一块。葡萄牙人显然是在评估大明实力,不愿轻易为“四海商会”火中取栗。而“四海商会”则意识到,单纯依靠自身和松散的海盗联盟,已难以压制大明在南洋的扩张。
3. 对大明朝廷: 战报传回,朱棣和凌云既欣慰于初步打开了局面,也凝重于西方殖民者势力的正式登场。那两艘葡萄牙战舰的出现,标志着未来的冲突,将不可避免地卷入更强大的外部力量。
大明龙旗,终于在南洋的土地上再次树立起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据点。但这面旗帜的升起,是以一场海上交锋和更复杂的地缘博弈为代价的。
“四海商会”的“警告”行动虽然失败,但双方的暗战必将升级。葡萄牙人的暧昧态度,更是一个巨大的变数。他们是在等待时机,还是会与“四海商会”进一步勾结?
靖海伯在吕宋建立的据点,如同插入南洋棋局的一枚楔子。接下来,将是围绕这枚楔子的巩固、扩张与反扑。更多的战舰,更先进的技术,更诡谲的谋略,将在这片热带的海洋上,轮番上演。
龙旗已南指,征途,方才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