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的余波在南京官场久久回荡。凌云那身刺眼的麒麟服和他在朝堂上不卑不亢的表现,成了许多官员茶余饭后的谈资。有赞赏其胆识的,有鄙薄其出身“匠籍”的,更有如徐理一般,将其视为必须拔除的“毒瘤”的。
工部衙门内,气氛微妙。凌云虽位列右侍郎,拥有独立的公廨,但下属官吏们态度恭敬却疏离,递上来的文书多是些无关痛痒的日常汇报,核心事务则被徐理及其亲信牢牢把持。凌云心知肚明,这是徐理给他的“软钉子”。
“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郭衡面露忧色,“我等在此,如同被圈禁,空有抱负,却无施展之地。工部旧吏阳奉阴违,资源调拨更是寸步难行。”
李小柱更是气得在值房内来回踱步:“那徐老头,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地里肯定使绊子!咱们想调用几个熟悉南京地理水文的老匠人都被推三阻四!”
凌云端坐案后,神色平静。他面前摊开的不是工部文书,而是一张他自己绘制的京杭大运河简图,尤其重点标注了南京附近的龙江关、镇江闸等关键节点。
“稍安勿躁。”凌云手指敲了敲地图,“徐尚书欲以‘规矩’困我,我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不提蒸汽,不论铁路,只谈……‘改良’。”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郭衡和李小柱:“你们即刻带人,乔装打扮,实地勘察龙江关至镇江段漕运实情。我要知道闸口每日通行船只数量、等待时间、装卸效率、损耗几何,越详细越好!”
接下来的半个月,凌云本人也数次以“熟悉部务”为名,亲临漕运码头。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古老的石闸依靠数十名役夫奋力推动绞盘,开启一次便需近半个时辰,漕船拥堵如长龙,船夫怨声载道;码头装卸全凭人力肩扛背驮,踩着湿滑跳板,不时有人失足落水,粮包坠江,损耗惊人。
凌云沉默不语,但他的内心却在激烈地思考着。他深知,仅仅改良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揭开旧体系中那些低效浪费的问题,就像戳破一个化脓的伤口一样,让人们看到其中的弊病。
回到值房后,凌云决定闭门谢客,全身心地投入到撰写奏疏的工作中。他的平板电脑电量已经不足30%,所以他使用得非常谨慎,生怕突然没电导致数据丢失。
凌云凭借着自己的记忆,以及平板电脑中残存的一些工程案例,结合实地勘察得到的数据,开始精心构思这份《陈漕运积弊并呈改良方略疏》。
在奏疏中,凌云巧妙地避开了一些可能引起争议的敏感词汇,如“蒸汽机”和“起重机”等。相反,他通篇使用了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概念,如“水力驱动”、“滑轮组”和“齿轮变速”等,并配以清晰直观的图解,以便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建议。
奏疏的核心在于:
1. 闸口革新: 设计水力\/畜力闸门启闭系统,利用水流或畜力驱动经过精密计算的齿轮组,替代纯人力绞盘,将闸门启闭时间缩短四分之三。
2. 码头增效: 在关键泊位安装固定式旋转吊臂配合复合滑轮组,只需三五人操作,即可轻松吊装数百斤粮包,大幅减少人力、降低损耗与事故。
3. 流程优化: 引入简单的信号旗语和泊位分区管理,改善船只调度,减少拥堵等待。
奏疏通过通政司正常呈递的同时,一份更加详实、附带彩色效果图和模型照片(由平板电脑打印,对外宣称是“西洋秘法所制精确画片”)的副本,通过马三宝的秘密渠道,直接摆上了朱棣的御案。
果不其然,奏疏在朝会上再次引发了轩然大波。
徐理第一个出列反对,他甚至没有看奏疏细节,便沉声道:“陛下!漕运规制,乃国之根本,历经隋、唐、宋、元乃至洪武朝,不断修缮,已成定制!凌侍郎甫一上任,便欲更张,此非慎重之道!且其所谓‘水力驱动’、‘滑轮吊臂’,闻所未闻,若强行施用,导致闸坝崩毁、漕船倾覆,贻误天庾正供,其罪谁当?!”
都转运使司(负责漕运的官员)的一位官员立刻附和,语气激动:“徐尚书明鉴!漕运关乎京师百万军民口粮,牵一发而动全身!凌侍郎所言,看似有理,实则纸上谈兵!闸门启闭,自有其节奏,岂能一味求快?人力搬运,虽显笨拙,却最为稳妥!那‘吊臂’之物,若绳索断裂,重物坠下,砸毁漕船,伤及人命,岂是儿戏?!”
那位周御史再次跳了出来,言辞更加尖锐:“陛下!凌侍郎此举,名为‘改良’,实为‘揽权’!其以‘奇技’蛊惑圣听,意图插手漕运,其心叵测!臣听闻,其已在暗中搜罗工匠,采购物料,此非臣子本分,乃僭越之举!”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指责,凌云早已准备。他从容出列,先向朱棣行礼,然后转向徐理等人,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徐尚书,诸位大人,”他缓缓开口,“下官奏疏之中,数据详实,皆可查证。龙江关一闸,每日漕船等待过闸,平均耗时两个时辰,因等待、装卸造成的粮米损耗,年逾万石!此乃‘定制’之下的‘实情’!下官请问,这每日浪费的两个时辰,这每年损失的万石粮米,莫非就是祖宗法度所求的‘稳妥’?”
他直接以数据反击,将问题从虚无的“规制”拉回到残酷的“现实”。
还没等对方有机会开口反驳,他便紧接着说道:“至于所谓的‘吊臂危险’和‘水力不稳’这些问题嘛……”说到这里,他的嘴角竟然微微上扬,流露出一丝略带讥讽的笑容。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道:“下官所学习的‘格物’之道,其首要原则便是‘明其理,固其本’。就拿我所设计的吊臂来说,其关键的承重部位全部都采用了精铁材质,并且还配备了防止倒转的棘轮以及多重制动装置。这样一来,它的安全性和稳固性,绝对是远远超过了依靠人力肩扛的方式百倍之多!”
他的声音越来越激昂,继续说道:“而对于水力驱动这一方面,我也是经过了极为精密的计算,以确保其力道能够均匀且持久。如果诸位大人对此仍然心存疑虑的话……”
突然,他猛地转过身来,直面朱棣,声音洪亮地说道:“臣,凌云,在此愿立下军令状!恳请陛下在龙江关选择一处次要的闸口以及相邻的码头,让我来试行我的方法!时间就以一个月为期限!如果在试行之后,该闸口的通行效率不能提升三成,粮米搬运的损耗不能降低两成,又或者出现了任何重大的事故,那么臣……甘愿摘下头上的这顶乌纱帽,任凭陛下发落!”
“军令状”这三个字,犹如一道惊雷在殿内炸响,所有人都被惊得目瞪口呆!一时间,整个大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就连一直镇定自若的徐理,此刻也不禁愣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凌云竟然如此决绝,竟敢拿自己的前程甚至是性命来做赌注。这可是一份生死状啊!一旦立下,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而坐在高高的御座上的朱棣,他的目光却显得异常深邃。其实,他早就看过那份详细的“画片”以及相关的说明,对于凌云所提出的效率提升方案,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漕运的积弊,朱棣又何尝不知呢?只是这其中牵扯到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实在是难以轻易动手。然而,如今凌云却主动站了出来,甘愿以身试法,这对朱棣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凌云,”朱棣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你可知,君前无戏言?”
“臣,愿立军令状!”凌云斩钉截铁,再次确认。
“好!”朱棣一拍御案,“准奏!即在龙江关,择一闸口码头,由凌云试行其法!工部、漕督衙门需全力配合,不得借故推诿!以一月为限!朕,拭目以待!”
皇帝金口一开,争议暂息。徐理等人脸色铁青,却无法再反对,只能躬身领旨。
退朝后,消息迅速传开。整个南京官场都震动了。有人佩服凌云的胆色,有人等着看他的笑话,更多的人则在冷眼旁观,看这年轻的工部侍郎,如何在这盘根错节的漕运体系中,实现他那看似不可能的承诺。
凌云知道,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刚刚开始。他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来自工部、漕运系统内部无形的抵制和潜在的破坏。但他眼神坚定,这一步,他必须走,也必须要赢!这不仅是天工院的立足之战,更是“格物”之学能否在这古老帝国撕开一道裂缝的关键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