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慈善基金!回馈社会
二月二十上午9点,江城大剧院三楼的中型会议厅被暖融融的光线包裹着。米白色的羊毛地毯踩上去像踩在云朵上,吸走了所有脚步声;主席台后方的背景板采用渐变天蓝色,从顶端的浅蓝晕染至底部的淡紫,左侧印着烫金的“晚晴慈善基金”logo——“晚晴”二字是手写体,柔中带刚,旁边缀着一朵银色的玉兰花,正是林晚母亲苏清媛最爱的花;右侧用白色宋体写着基金宗旨“助梦女生,守护青山”,下方摆着两束鲜花:向日葵金黄灿烂,象征着助学带来的希望;蓝色绣球饱满温润,对应着环保项目的守护初心。
会议厅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前排的嘉宾席上,民政部门的王局长穿着深色中山装,手里拿着钢笔在笔记本上记录;公益组织“女童之家”的负责人李姐穿着红色马甲,身边坐着三个受助学生代表——最大的16岁,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最小的才8岁,扎着羊角辫,手里紧紧攥着一幅卷起来的画。后排的媒体区更是“长枪短炮”林立,《江城日报》《南方周末》的记者们举着录音笔,摄像机的红灯齐刷刷亮着,等着捕捉关键瞬间。
几个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在席间,分发印着基金章程的手册。手册封面是手绘插画:一个扎马尾的女孩坐在教室里,窗外是郁郁葱葱的青山,手里捧着书本,眼里闪着光;内页详细列出了基金的两大核心方向:贫困女生助学覆盖小学至大学全阶段,包括学费、生活费、课外辅导;环保项目聚焦沙漠绿化、水源保护和垃圾分类宣传,还附了首批资助的云南山区教学楼和内蒙古治沙项目的示意图。
9点整,会议厅西侧的雕花木门缓缓打开,林晚在王局长的陪同下走了进来。她穿一身月白色定制西装套裙,肩线利落却不凌厉,内搭的浅粉色真丝衬衫领口,别着枚母亲苏清媛留下的淡水珍珠胸针——珍珠不大,却泛着温润的虹彩,像藏着一束小小的光。她脚步沉稳,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路过受助学生席时,特意停下脚步,弯下腰摸了摸那个8岁羊角辫女孩的头,声音放得极轻:“小丫头,昨天跟我说的那幅画,带来了吗?”
女孩怯生生地点点头,把手里的画递过去。画纸上用蜡笔画着一间亮堂堂的教室,里面坐满了小朋友,黑板上写着“谢谢姐姐”四个歪歪扭扭的字,旁边还画了一朵和林晚胸针上一样的玉兰花。林晚接过画,小心地卷起来,放进随身的丝绒袋里:“画得真好看,姐姐要好好收藏起来。”
走上主席台就座后,王局长率先拿起话筒。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今天,‘晚晴慈善基金’的成立,是江城公益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喜事!林晚女士作为青年企业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资金精准投向贫困女生助学和环保领域,既解决了实际需求,又传递了正能量,这种担当值得所有企业家学习!”
掌声如潮水般涌起,羊角辫女孩拍着小手,手掌都拍红了。林晚接过话筒,指尖轻轻摩挲着冰凉的金属外壳,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那几个受助学生身上:“今天站在这里,我不想说太多空泛的话,只想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她的声音清亮而温和,像初春的溪水:“十年前,我跟着母亲去云南山区做公益,认识了一个叫小花的女孩。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走两小时山路去上学,鞋子磨破了就垫上干草,却把课本用塑料布包得严严实实,连一个角都没卷。她跟我说‘我要考大学,以后当老师,回来教山里的孩子’。可第二年我再去时,却听说她因为家里凑不齐学费,已经辍学去广东打工了。我至今记得她送我的那支自制铅笔,笔杆是竹子做的,铅芯细得像针——那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人能帮她一把,她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说到这里,林晚的声音顿了顿,拿起桌上的基金手册:“‘晚晴’这个名字,一是取自李商隐的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希望能给困境中的人带去温暖;二是藏了我母亲的名字‘清媛’的谐音,她生前总说‘财富是社会给的,最终要还给社会’。现在,我用海外油田的年度收益和新能科技的部分分红,为基金注入首批1亿元启动资金——其中6000万用于贫困女生助学,从小学到大学全程资助,还会设立‘晚晴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4000万用于环保项目,首批将投入2000万建设云南山区的3所教学楼,1500万支持内蒙古的梭梭树种植,500万用于江城的社区垃圾分类宣传。”
“好!”台下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立刻引发了更热烈的掌声。那个16岁的受助女生红着眼眶站起来,声音带着颤抖却很坚定:“林姐姐,我一定会考上师范大学,像小花姐姐想的那样,回去当老师!”
林晚笑着朝她点头,抬手示意媒体提问。《江城晚报》的女记者率先站起来,推了推眼镜:“林总您好,请问您为什么偏偏选择‘贫困女生助学’作为核心方向?市面上的慈善基金大多覆盖全群体,这样的聚焦会不会显得范围太窄?”
“恰恰相反,聚焦才能更精准。”林晚语气认真,“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贫困地区的女生辍学率比男生高12%,很多家庭认为‘女孩迟早要嫁人,读书没用’。但我坚信,教育对女孩的影响是连锁的——一个女孩接受教育,不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结婚后会更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能带动整个家庭的观念转变。这不是‘范围窄’,而是‘精准发力’。”
另一个来自财经媒体的男记者接着问:“现在不少慈善基金因为‘资金挪用’‘信息不透明’饱受争议,您怎么保证‘晚晴基金’的公信力?”
林晚示意袁琳递上一份文件,投影幕布上立刻显示出“监督委员会组成名单”:“我们设立了由三方组成的监督委员会——民政部门代表占30%,确保合规性;公益组织专家和媒体代表占40%,保证专业性和透明度;普通市民代表占30%,通过公开招募产生,让公众有参与感。每一笔支出都会在基金官网和公众号实时公示,包括受助学生的姓名(可匿名)、学校、资助金额,以及环保项目的进度、供应商信息。同时,我们聘请了国内顶尖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季度出具审计报告,全年接受社会监督。”
这时,一个年轻记者突然问:“有网友质疑您做慈善是为了‘洗白形象’‘博取名声’,毕竟您之前因顾家内斗受到过一些争议,对此您怎么回应?”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晚身上。她却笑了笑,语气从容不迫:“我不需要靠慈善洗白——星辰科技的芯片研发、新能科技的充电桩,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已经证明了我的能力和价值。至于博名声,我现在的生活已经足够安稳,没必要花1亿来买虚名。我做慈善,只是因为‘我淋过雨,想为别人撑伞’。”
她顿了顿,声音里多了一丝柔软:“母亲去世后,我曾一度很迷茫,不知道手里的财富该用来做什么。直到去年在山区看到那些因为贫困而放弃上学的女孩,我才明白——财富的意义不是堆积起来炫耀,而是能为别人挡住一点风雨。就像当年母亲帮我撑伞一样,我也想为她们撑一次。”
这句话刚说完,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一直严肃的王局长都频频点头。坐在嘉宾席后排的大姑突然红了眼眶,她攥着手里的布包,手心全是汗——来之前她还怕自己身份普通,在这样的场合给林晚丢脸,现在却只觉得骄傲。
发布会的压轴环节是基金揭幕。林晚和王局长一起走到主席台中央,揭开覆盖在铜牌上的红绸——“晚晴慈善基金”六个烫金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旁边的玉兰花浮雕精致细腻。与此同时,大屏幕上播放起基金首批项目的实拍短片:云南山区的工人们正在平整土地,准备修建教学楼;内蒙古治沙基地的志愿者们扛着梭梭树苗走进沙漠;贫困女生们收到新书包和文具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短片结束后,大姑再也坐不住了,快步走上主席台,一把抱住林晚。她的声音带着哽咽,却很响亮:“小晚,大姑为你骄傲!你妈妈要是能看到,肯定比谁都开心!”说着,她把手里的蓝布包递过去,“这是我和你姑父攒的5万块钱,虽然不多,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就给孩子们买文具和课外书吧。”
林晚接过布包,触手温热。打开一看,里面的钱被叠得整整齐齐,有百元大钞,也有十元、五元的零钱,最底下还压着一张大姑父手写的纸条:“祝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林晚的眼眶一热,用力点了点头:“谢谢大姑,这笔钱我会单独设立一个‘姑父助学小基金’,专门给低年级的小朋友买绘本。”
周围的记者们纷纷按下快门,闪光灯“咔嚓”作响。《江城日报》的摄影记者抓拍到了一个温暖的瞬间:林晚抱着大姑,手里拿着那个蓝布包,背景是“晚晴慈善基金”的铜牌,羊角辫女孩站在她们身边,举着那幅蜡笔画。这张照片后来登上了第二天的报纸头版,配文是:“财富有温度,人间有真情——林晚与‘晚晴基金’的初心。”
中午12点,发布会结束。嘉宾和记者们陆续离开,林晚却留在会场,和“女童之家”的李姐、治沙组织的负责人讨论项目细节。袁琳走进来,手里拿着手机,脸上满是兴奋:“林总,好消息!刚才有三家企业联系我们,想给基金捐款,其中就有周明远的地产公司,他说要捐2000万!还有环保组织‘绿色未来’愿意免费提供治沙技术支持,不少网友也留言说想当志愿者!”
林晚接过手机,翻看网友的评论:“‘晚晴’这个名字太温柔了,希望更多女孩能被照亮!”“从投资芯片、新能源到做慈善,林晚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担当!”“我想报名当志愿者,怎么联系?”她的嘴角扬起一抹淡笑,不是因为赞美,而是因为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一起“撑伞”。
走出江城大剧院,初春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林晚抬头望向天空,蓝天白云格外清澈。她想起母亲生前最喜欢的那首《晚晴》诗,此刻终于真正读懂了“人间重晚晴”的含义——不是沉溺于过去的温暖,而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别人创造温暖的未来。
“晚晴慈善基金”的铜牌被妥善收好,将挂在林晚办公室的墙上。它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一份承诺:承诺给贫困女生一个读书的机会,承诺给荒芜土地一片绿色的希望,承诺让财富带着温度,流淌到最需要的地方。
林晚坐进车里,看着窗外掠过的玉兰花苞,轻声对自己说:“妈,我做到了。”车窗外,羊角辫女孩正和志愿者挥手告别,手里拿着林晚送她的新绘本,阳光洒在她的笑脸上,像一朵正在绽放的向日葵。
这一天,林晚不再仅仅是“投资女神”“亿万富婆”,更成了无数人眼中“有温度、有格局的正能量企业家”。而她知道,这只是慈善之路的起点,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初心不变,就一定能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