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讴)ou,唱歌。《荀子·议兵》:“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荀子·议兵》:“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近者:指近处的人。)
荀子在《议兵》篇中提出的故近者歌讴而乐之,描绘了仁义之师受到百姓拥戴的理想图景。这一思想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原文与语境分析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蹙而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 这段文字出自《荀子·议兵》篇。
这段话是荀子在赵孝成王面前与临武君讨论军事时所说的。在前文中,荀子提出了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用兵打仗的根本在于使民众和自己团结一致)的观点,并区分了以权谋势利为目标的诸侯之兵和以为本的王者之兵。
二、完整故事背景
《议兵》篇记载了荀子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就军事问题进行的辩论。临武君代表当时流行的兵家思想,认为用兵的关键在于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
而荀子则从儒家思想出发,提出不同的观点: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他强调军事成功的根本在于争取民心,使民众团结一致。
在这场辩论中,荀子详细阐述了仁人之兵的概念,认为只有以仁义为本的军队才能无敌于天下。他生动地比喻道: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用暴君桀的方法欺骗尧这样的仁君,就像用鸡蛋打石头、用手指搅开水,必然失败。
三、注释与翻译
1. 关键词注释
· 歌讴:歌颂、颂扬,指近处的百姓欢乐地歌颂君王
· 竭蹙:竭尽全力,急于奔赴的样子,指远方的百姓不辞劳苦赶来归附
· 幽闲辟陋:指偏僻边远的国家
· 四海之内若一家:全天下就像一个家庭,强调天下一统、和谐相处的理想
· 人师:人们的表率、榜样
2. 现代汉语翻译
所以,近处的人歌颂周朝而且热爱周朝,远方的人竭尽全力地来投奔周朝,即使是幽隐闭塞偏僻边远的国家,也无不前来归附而听从役使,并且喜欢周朝,四海之内就像一个家庭似的,凡是交通能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这可以称作是人民的君长了。
四、创作背景与思想内涵
1. 战国时期的军事环境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年,当时各国攻伐不断,军事斗争激烈。荀子出生于赵国,曾游学于齐国,后在赵国议兵,又考察过秦国的风俗。这些经历使他对军事问题有深刻理解。
当时流行的军事思想多强调权谋诡诈,但荀子坚持儒家的仁义立场,认为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他强调军队的目的是禁止暴行、消除危害,而非单纯的争夺。
2. 荀子军事思想的核心
在荀子看来,理想的军队是仁人之兵,其核心特征是:
· 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
· 民心归附: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
· 不被欺诈:仁人之兵,不可诈也。
荀子被学者丁为祥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一方面面对战国的攻伐大势,另一方面仍坚持儒家仁义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
五、现实意义与启示
荀子的思想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对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1. 国家治理方面
荀子强调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的理念,启示我们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团结和支持。这种思想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仍然适用,政府的政策只有获得民众的真心拥护,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2. 领导者素养方面
荀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的君主才能让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蹙而趋之。这对现代领导者有着重要启示:真正的权威不是来自权力本身,而是来自民众的认可和拥护。
3. 军事思想方面
荀子提出王者有诛而无战的观点,认为正义之师不是为了争夺利益,而是为了禁暴除害。这一思想与现代正义战争理论有相通之处,强调武力使用的道德基础和合法性。
4. 社会和谐方面
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理想,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天下大同、社会和谐的追求。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一思想为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提供了智慧资源。
荀子在《议兵》篇中阐述的军事思想,核心是仁义之道与民本理念。他提出的故近者歌讴而乐之的理想图景,不仅是军事成功的标志,更是良好政治的体现。在当今充满冲突的世界中,荀子的思想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提醒我们武力的使用必须符合道德要求,社会的和谐必须建立在民心归附的基础上。
如需对荀子的思想有更多了解,还可以进一步阅读《荀子》的其他篇章,如《王制》《性恶》等,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