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晴返回省城后,并未将私人情感与工作混为一谈,但她对路远处境的理解和支持,转化为了更具体、更高效的行动。凭借在省经信委产业处的位置,她开始积极为罗山的产业转型项目铺路搭桥。
她首先组织处内骨干,对罗山上报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数条切中肯綮的修改建议,使其更符合省级产业政策和资金扶持方向。随后,她亲自带着修改后的方案,拜访了省发改委、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利用自身的人脉和专业素养,游说他们关注和支持罗山这个老工业基地的转型试点。
“罗山底子不差,只是过去被一些歪风邪气耽误了。”柳晴在向分管工业的副省长汇报时,语气恳切而专业,“现在以路远同志为首的班子,下了很大决心整顿秩序,优化环境,正是需要省里拉一把的时候。这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定位清晰,如果能做成,对全省类似城市的转型都有示范意义。”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副省长对罗山近期的变化有所耳闻,加上柳晴力荐,很快做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予以重点支持。不久后,省里便将罗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列入了省级重点培育园区名单,并在首批产业引导资金分配上给予了倾斜。这笔及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如同久旱甘霖,为陷入资金困境的产业园项目注入了强劲动力。
消息传回罗山,路远心中感慨万千。他清楚,这背后离不开柳晴的鼎力相助。这份情谊,沉重而温暖。他更加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工作中,决心用最好的发展成果来回应这份支持,也让自己有更强的底气去面对未来可能的情感风波。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路远与柳晴在罗山宾馆的那一晚,尽管两人都极为谨慎,但并非完全没有引起注意。
市政府秘书长李建国(虽未直接卷入陈海洋案,但因之前与陈海洋走得近,一直惴惴不安,试图寻找新的靠山或自保之策)是个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的人。他隐约察觉到,柳处长此次来罗山,与路市长的互动似乎比寻常的上下级调研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熟稔。尤其是柳处长离开那天,路市长亲自送到楼下,两人虽然只是礼节性地握手道别,但眼神交汇的那一瞬,李建国捕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迅速隐去的情绪。
这让他心中一动。他不动声色地开始留意相关方面的信息,甚至动用了一些私人关系,侧面了解柳晴的过往,尤其是她在青溪工作时与路远的交集。
与此同时,在省城某个隐秘的私人会所内,那位之前曾与吴天佑联系的、气度不凡的“老板”,也收到了关于柳晴近期异常活跃、为罗山项目奔走的消息。他端着酒杯,轻轻摇晃着里面琥珀色的液体,眼神深邃。
“柳晴……路远在青溪的老部下,现在在经信委……”他低声自语,“这个时候跳出来为路远摇旗呐喊,仅仅是工作关系?还是……有点别的什么?”他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冷笑,“有意思。路远啊路远,你倒是处处留情。这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他沉吟片刻,对肃立在一旁的心腹吩咐道:“留意一下这个柳晴,还有她和路远之间的……所有往来。不必打草惊蛇,收集信息即可。”
一股新的、针对路远个人生活的暗流,开始悄然汇聚。对手在正面战场上暂时受挫后,开始试图从其他方向寻找他的弱点。而路远与柳晴这段刚刚重新点燃、本就处于灰色地带的关系,无疑成为了一个潜在的风险点。
路远对此尚不知情。他正全身心沉浸在推动罗山发展的宏图之中。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规划落地、快速路的全线贯通、城北棚户区改造项目的重新启动……一系列扎实的进展,让他的威望在罗山百姓和务实干部心中持续攀升。他甚至开始着手推动一项更宏大的计划——利用罗山原有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工人优势,争取引进一个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的重大项目,这将极大提升罗山的产业能级。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他奋力前行的道路上,除了明处的挑战,还有来自暗处的、针对他个人情感的窥探与算计。他与柳晴的关系,如同一朵在悬崖边悄然绽放的花,美丽而脆弱,随时可能被突如其来的风雨摧折。未来的路,在希望与风险中,延伸向未知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