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康熙没有亲临,只让梁九功去看了看,送了些赏赐。
太子妃瓜尔佳氏原本按照惯例,她要守孝三年。
但胤礽年纪已经二十,再不成婚,不成体统。
所以瓜尔佳氏没有依例守孝三年,而是转年,也就是李佳静言生产没几个月就嫁给了太子。
同一年,太子妃的祖父也去世。
两年的时间,父亲祖父先后去世。
本来最为显赫的石家,因为顶梁柱的突然离世,这个太子妃的位置开始尴尬。
要知道,康熙为太子选妃,不仅要能够母仪天下,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太子在前朝有所助力。
可惜石家突然没落,康熙的算盘落空,胤礽却没有不开心的。
石家的没落,让太子妃没有有力的母家,这样也就不会对言儿产生威胁。
太子妃入宫后,争气独守空房,胤礽没有宠幸她。
瓜尔佳氏还以为太子是因为瓜尔佳氏落寞,才这样对自己。
不曾想独守空房却成了日常。
她不死心的问贴身嬷嬷,“嬷嬷,太子为什么这样对我?”
嬷嬷低下头,不敢指摘太子。
但看着从小带大的孩子这样,她有些心疼,出声宽慰,“也许是太子妃想多了,太子殿下最近忙。”
“他忙?他有什么好忙的。忙着去贤侧福晋房里吗?”
这会儿只有两人,瓜尔佳氏自然想到什么说什么。
嬷嬷听到太子妃嘴里大逆不道的话,忙上前制止,
“哎哟,我的太子妃啊,就算那贤侧福晋再如何受宠,也越不过您去,你将来才是这后宫的主人。
她充其量就是个妾室而已,大清的规矩您还不知道吗?从来没有妾室扶为嫡妻的。
再说,您可不能这样说太子殿下,这样会伤了您二人的情分。”
虽然是这样安慰,但她知道,自家太子妃入宫的时日尚短,没有时间和太子培养感情。
而这侧福晋已经与太子殿下有四年的感情了,这再如何也比不上啊!
心里叹息,面上还是作安慰状。
也不知道太子妃的日子要怎么过呀,这不同房就生不了孩子,将来又如何立足啊!
更何况这侧福晋有两个儿子,这如何能……
本来好好的亲事,却因为太子妃祖父和阿玛的去世变成这样,腰杆都挺不直。
被她们讨论的李佳静言躺在院子里的摇椅上,悠哉悠哉晒着太阳。
不一会儿感觉眼前的阳光被人挡住了,她睁开眼,对上胤礽深情的目光。
“太子殿下回来了?”仿佛是普通夫妻一样的问话。
一旁伺候的宫女太监都见怪不怪,刚开始他们还震惊于侧福晋的随性,后来直接习惯了。
要是哪一日侧福晋突然端庄有礼了,不说他们,就是太子都有些不习惯。
“是啊,爷回来挺长时间,没想到贤侧福晋比爷还要悠闲呢。”
静言“嘿嘿”一笑,语气软糯,对着胤礽撒娇,“这不是带孩子带累了吗,这才躺下歇息一会儿。”
胤礽伸出手,轻轻弹了静言一个脑瓜崩。
两人之间的亲昵,让人一看就觉得自己饱了。
此后又过了两三年,前朝后宫都发生不少事。
李佳静言房里却是一片难得的净土,这也导致胤礽有事没事就喜欢来她这里。
这也导致太子妃对她态度越来越不好,原本两人还能和睦相处,可胤礽一直不和太子妃同房,这种不满达到了顶峰。
但她不想让外人知道她没有能力,不能将男人留在自己房里。
她暗戳戳的针对了李佳静言好几次,却被她轻轻松松化解。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李佳静言是真的不想对太子妃动手,但太子妃心里的憋闷长久得不到释放,如今已然执拗。
整日里盯着静言,想要让静言死。
现在的太子妃因为胤礽的态度,完全那种岿然不动的安然自若。
她变得敏感多疑,没有了大家贵女的风范,甚至和宜修一样得了头风。
心思一多,身子负担就重,她也时不时的就小病一场。
每日看着太子去侧福晋院里,她像惩罚自己一样,一直盯着静言的院子,半刻不得松懈。
听着里面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她又陷入疯狂的内耗。
其实静言的神识能看到这一切,但她真的没办法去劝说。
她作为既得利益者,这个时候无论她说什么,都会很虚假,让人下意识觉得自己在炫耀。
无论她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她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弘昐、弘昀自三岁后,就被康熙放到御书房里,和其他人一起学习。
果然,上学后两个孩子的学识渐渐能和其他小皇叔们相比。
众人又是羡慕、又是嫉妒,生了一对双胞胎就算了,这俩孩子竟然还聪明伶俐,深受皇阿玛喜爱。
长生天怎的如此不公,他是嫡子,他的孩子又如此得皇阿玛看重,一切好事都成了他的。
兄弟们咬牙切齿,却也没有办法,其他孩子还真没有两人聪明。
康熙的九子夺嫡,终究是绕不过去的事情。
事件的开始,是康熙准备给成年的儿子册封爵位,并且参加议政,正式从光头阿哥,走进朝堂。
也就是在此时,身为太子的胤礽开始感受到了威胁,但他没放在心上。
自己的优秀那都是众所周知的,其他人就算要争,也得有那个能力。
康熙正值盛年,而此时的胤礽也风华正茂。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虽然康熙还是很看中胤礽,但他心中的猜忌却日渐增加。
为了避免康熙的猜忌,胤礽只好假装与兄弟们斗得要死要活,以此避其锋芒。
可是优秀的太子对于康熙是一种威胁,一切危及皇位之事都不能存在。
总之,由盛转衰,日渐衰老的康熙开始对太子不满意。
虽然康熙对于太子不满,但对双胞胎却是十分的满意。
静言看到胤礽的难处,细心教导两个孩子,让他们调节他们阿玛和皇玛法的关系。
两兄弟继承了父母的聪明,又有启智丹的作用,在人情世故上更是一点就透。
因此两个聪明的孩子,却能调和康熙和胤礽父子之间的矛盾,同时缓和太子和众兄弟间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