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陆野给自己下达了一个近乎“闭关”的任务。他谢绝了大部分不必要的应酬和会议,将日常事务性工作妥善分派下去,然后将办公室的门反锁,全身心投入到对过往所有关联卷宗、线索报告的深度研读和交叉比对中。
宽大的办公桌被清空,取而代之的是一摞摞厚厚的档案盒和打印出来的电子数据报告。左边的文件堆代表着“疫苗走私案”,中间是“煤矿瞒报案”和更早的基层案件卷宗,右边则是“网络赌博案”及最新的关于赵德彪和澳门“濠江远景”公司的调查报告。
这像是一场在数据炼狱中的跋涉。海量的信息——人名、公司名、账户号码、交易时间、通讯记录、关系描述——如同混乱的代码,充斥着他的大脑。
他首先依靠的是作为一名优秀刑警的本能和经验。反复阅读口供,寻找证词中不经意流露的细节;对比不同案件中出现过的相同或相似的人名、公司名;梳理资金流向中那些看似正常实则诡异的节点……
这个过程枯燥而烧脑,常常为了一个时间点的对应,或者一个关联人物的确认,就需要翻阅数份不同的文件,打上好几个协调电话去核实。
但在这种传统的、基于逻辑和经验的梳理之外,陆野真正的“杀手锏”,是那悄然运转的系统【犯罪网络图谱】功能。
当他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条线索上时,图谱便会随之产生微弱的反应。例如,当他将“疫苗案资金最终流入的‘昌荣贸易’”与“煤矿案中安监局副局长银行流水里出现的、向其行贿的‘昌荣咨询’”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字放在一起审视时,图谱中代表这两个实体的光点,会发出极其微弱的、频率一致的闪烁!
这种闪烁,肉眼几乎无法捕捉,更像是一种直接作用于他意识的“提示”。这绝非巧合!“昌荣贸易”和“昌荣咨询”,很可能就是同一个控制主体在不同领域、用于不同目的的“马甲”!
再比如,当他深入研究澳门“濠江远景”公司那复杂的股权结构,试图找出其与赵德彪之间除了虚高贸易外的其他联系时,图谱中代表“濠江远景”的光点,会延伸出数条极其暗淡的、试图连接图谱中其他未知区域的虚线。其中一条虚线的指向,隐隐与“疫苗案”中涉及的某个境外离岸账户区域重叠!
这种基于海量数据底层关联和概率模型的隐性提示,极大地加速了陆野的梳理进程,也帮助他跳出了单纯依靠线性逻辑可能陷入的思维盲区。
传统的刑侦思维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系统图谱的功能,则是在“求证”之前,先提供更多、更隐蔽的“假设”方向。
几天几夜的废寝忘食,陆野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咖啡杯在桌上排成了一列。但在他脑海中的那张图谱上,原本孤立、黯淡的光点,开始以某种令人不安的规律,相互靠近,尝试连接,勾勒出一个庞大阴影的初步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