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书展的主展馆内,一束聚光落在中央的分享台上。台上,一本本《文化复兴之路》整齐陈列,封面设计暗藏巧思——左侧是水墨晕染的长江天际线,右侧用烫金英文标注书名,中间以一道青瓷釉色的线条衔接,既透着东方的温润,又不失国际视野。苏澈身着浅灰色亚麻西装,袖口的青花瓷纽扣与封面的釉色遥相呼应,正与出版社编辑伊丽莎白核对分享会的流程细节。
“苏先生,这是最新的预售数据。”伊丽莎白递过来一份文件,语气中满是惊叹,“新书尚未正式发售,全球预售量已突破300万册,其中欧洲占比42%,北美35%,亚洲23%。牛津、哈佛等20所顶尖高校已经发来采购订单,说要将这本书列为‘文化传播’‘Ip运营’课程的核心教材。”
苏澈翻看着数据,目光停留在“读者画像”一栏:“没想到有这么多年轻读者关注。”他指尖划过“25-35岁创作者群体占比达58%”的条目,“我们在书中加入的Ip案例拆解、实操方法,看来正好击中了他们的需求。”
“关键是您的理念太有启发性了。”伊丽莎白指着书的目录,“‘文化为核,商业为翼’‘不迎合,共共鸣’,这些观点打破了西方对‘文化输出’的刻板印象。之前我们担心书中的华国文化术语会让海外读者困惑,没想到您用《三国》《红楼》的案例一拆解,反而让抽象的理念变得通俗易懂。”
苏澈笑了笑:“我始终觉得,经验分享不该是生硬的理论堆砌。比如书中写‘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我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详细记录了《三国》游戏历史科普版的研发过程——从历史经典全库中提取细节,到如何平衡游戏性与知识性,再到海外市场的适配调整,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故事和数据支撑,这样读者才能真正借鉴。”
分享会正式开始,台下座无虚席。有白发苍苍的汉学教授,有手持笔记本的年轻创作者,还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文化部门代表。苏澈没有拿演讲稿,而是随手翻开一本《文化复兴之路》,指着其中一页:“很多人问我,文化复兴的核心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坚守与创新’——坚守文化的核心内核,创新传播的方式与载体。”
他以《红楼》Ip为例,娓娓道来:“《红楼》的核心是东方的人文之美与家族情怀,这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但创新体现在哪里?是用VR技术让读者‘走进’大观园,是用百老汇的舞台形式演绎黛玉葬花,是用多语言翻译让‘绛珠仙草’的神话被全球理解。创新不是篡改,而是用当代人能接受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
台下,牛津大学汉学教授戴维举手提问:“苏先生,您在书中提到‘文化输出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共鸣’,能否具体谈谈,如何避免文化输出中的同质化与刻板印象?”
苏澈放下书,目光扫过全场:“这正是《三国》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关键。我们没有把曹操塑造成西方观众熟悉的‘反派’,也没有把诸葛亮变成‘东方超级英雄’,而是还原了他们的复杂性——曹操的权谋与抱负,诸葛亮的智慧与遗憾。这些人性的共通点,就是共鸣的基础。同时,我们保留了‘横槊赋诗’‘草船借箭’等充满东方特色的场景,让西方观众在共鸣中,自然地接受和了解华国文化。”
他顿了顿,补充道:“还有《歌手》第四季的‘茉莉跨洲唱’,我们没有让非洲歌手刻意模仿华国唱腔,而是让非洲鼓的热情与《茉莉花》的温婉融合,形成新的艺术表达。这种‘各美其美’的创新,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实现了跨文化共鸣,比单向输出更有力量。”
分享会结束后,读者排起长队签售。一位来自非洲的年轻创作者握着苏澈的手,激动地说:“您的书让我明白,我们的本土文化也能打造全球性Ip。我想借鉴您‘新人创作者扶持计划’的模式,在家乡成立文化孵化中心,让更多非洲故事被世界看见。”
苏澈在他的书上签下“坚守初心,共筑共鸣”八个字:“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瑰宝,关键是找到适合的传播方式。如果需要,我们的全球创作者扶持基金可以为你提供支持。”
随着《文化复兴之路》正式发售,全球掀起一股“文化复兴”讨论热潮。上线仅一个月,全球销量就突破500万册,被翻译成25种语言,覆盖130个国家和地区。美国《纽约时报》书评称:“这不仅是一本经验分享书,更是一部文化传播的启示录。苏澈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可以完美融合,为全球文化复兴提供了‘华国方案’。”
在国内,这本书成为文化部门的重点参考资料。文旅部专门组织研讨会,围绕书中“Ip+文旅”的模式,制定了《全国文化Ip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少地方政府邀请澈心文娱团队,根据书中的方法论,打造本地特色文化Ip。新人创作者扶持计划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参与者,仅三个月就新增3万份申请,其中不乏聚焦少数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传统的优质项目。
海外的反响同样热烈。非洲文化与旅游部的奥马尔给苏澈发来视频,展示了他们参考书中方案制定的“非洲文化Ip孵化计划”:“我们借鉴了您‘全产业链布局’的思路,计划打造以非洲传统故事为核心的动漫、文旅项目,目前已经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金支持。”
伦敦分公司传来消息,英国文化部门将《文化复兴之路》纳入“文化产业发展指南”,要求所有公立文化机构学习书中的“Ip+科技”“Ip+教育”模式;东京分公司则反馈,日本多家文创企业联合成立了“东方文化Ip联盟”,以书中的理念为指导,与澈心文娱合作开发唐宋主题的联名产品。
更让人振奋的是,全球多所高校将这本书列为必修教材。哈佛大学开设了“文化Ip运营与传播”课程,以书中的案例为核心,邀请苏澈通过视频连线授课;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则将其纳入“文化产业管理”“新闻传播学”的核心书单,不少学生以书中的理论为基础,开展文化Ip相关的研究课题。
苏澈在洛杉矶分公司处理业务时,偶然走进当地一家书店,发现《文化复兴之路》被摆在“全球商业与文化”类书籍的显眼位置。一位书店店员认出他,主动上前交流:“您的书改变了我对文化产业的认知。之前我觉得文化和商业是对立的,现在才明白,好的商业运作能让文化走得更远。很多读者看完书后,都会去购买《三国》《红楼》的相关产品,形成了良性循环。”
苏澈随手拿起一本书架上的《文化复兴之路》,翻到其中一页,上面有读者用荧光笔标注的句子:“文化复兴不是少数人的使命,而是每个人的责任——创作者坚守初心,传播者创新方式,消费者尊重价值,才能让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他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从《红楼》舞台剧的尝试,到全球文化节的举办,再到如今的新书热销,正是因为有无数人的坚守与支持,文化复兴的道路才越走越宽。
张岚发来一份详细的读者反馈报告:“苏总,书中‘全球原创保护公约’的章节引发了广泛讨论,已有15个国家的文化部门表示,要参考我们的模式,建立本国的原创保护机制;还有不少读者建议,希望您能牵头成立‘全球文化复兴联盟’,整合全球资源,扶持更多本土文化Ip。”
苏澈看着报告,心中有了新的构想。他拨通了戴维教授的电话:“戴维教授,我想联合全球高校和文化机构,发起‘全球文化复兴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分享各国的文化Ip开发经验,扶持跨文化共创项目。你觉得可行吗?”
戴维教授立刻响应:“这是个绝佳的想法!您的书已经为全球文化从业者提供了理论基础,论坛可以成为实践交流的平台。牛津大学愿意作为主办方之一,全力支持这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