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国际会展中心的演播厅里,灯光尚未完全亮起,舞台已透着“全球共生”的巧思——背景板是一幅巨大的环形剪纸长卷,王桂英带领徒弟们花了两个月剪制,左侧是侗族鼓楼、苏州园林的剪影,右侧是非洲鼓、欧洲教堂尖顶的轮廓,中间用云纹剪纸衔接,缠绕着陈老师傅烧制的青瓷串灯,暖黄的光透过瓷片,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舞台两侧的音响旁,摆着造型别致的青瓷乐器——是陈老师傅与乐器匠人合作的新品,青瓷笛、瓷编钟泛着温润的釉光,与来自非洲的手鼓、欧洲的小提琴相映成趣。
苏澈站在舞台中央,手里拿着一份节目流程表,正和总导演赵姐沟通细节。“最后一个环节‘全球合唱’,选《茉莉花》做基底怎么样?”赵姐指着流程表,“各国歌手用本土语言加一段自己的旋律,收尾时合在一起,视觉上再配合剪纸长卷的动态切换,应该能炸场。”
“旋律没问题,但得让歌手们先懂《茉莉花》的情感。”苏澈摇头,指着舞台旁的青瓷笛,“你看这笛子,吹出来的声音清润,像江南的雨,和《茉莉花》的气质契合。但非洲歌手用鼓点配合时,别只追求热闹,要找到鼓点和笛音的共鸣——就像去年侗族大歌和《阿刁》的融合,不是叠加,是对话。”
正说着,一群肤色各异的歌手笑着走进演播厅。走在最前面的是来自非洲马里的歌手卡鲁,手里抱着一面古朴的非洲鼓,鼓面上画着彩色的图腾;紧随其后的是意大利歌剧演员索菲亚,身着简约的白色礼服,手里提着一把古董小提琴;还有来自泰国的歌手琳,腰间挂着传统乐器“卡林巴琴”,裙摆上绣着与剪纸长卷呼应的云纹图案。
“苏先生!”卡鲁放下鼓,大步走到苏澈面前,伸手握住他的手,“我特意带来了我们部落的‘生命鼓’,想和中国的音乐结合——但我试了好几次,非洲鼓的节奏太烈,和你给我的《茉莉花》音频总合不上。”
苏澈笑着接过卡鲁递来的耳机,里面是他录制的融合小样:急促的鼓点裹着轻柔的《茉莉花》旋律,确实有些违和。“不是节奏烈的问题,是没找到情感的契合点。”他拉着卡鲁走到青瓷编钟旁,轻轻敲响一个瓷钟,清脆的声音在演播厅里回荡,“你听,这声音像雨滴落在树叶上,你的鼓可以慢下来,模仿雨滴的节奏,比如‘咚——咚咚——’,和瓷钟的声音呼应,再融入《茉莉花》的旋律试试。”
卡鲁眼睛一亮,立刻拿起鼓槌,跟着苏澈敲击瓷钟的节奏试了起来。果然,舒缓的鼓点与瓷钟的清响交织,再配上哼出的《茉莉花》旋律,瞬间和谐了许多。“太神奇了!”卡鲁兴奋地拍手,“这就像我们部落的老人说的,音乐不是比谁声音大,是要像河水一样,互相跟着走。”
另一边,索菲亚正对着乐谱发愁。她想把歌剧唱腔融入《红楼》里的《枉凝眉》,但美声的高亢总觉得破坏了原曲的清冷。“苏先生,我觉得《枉凝眉》像月光,而我的声音像太阳,怎么才能不刺眼?”索菲亚的中文带着轻微的口音,手指在乐谱上划过“一个是阆苑仙葩”的乐句。
苏澈让乐手奏起《枉凝眉》的前奏,青瓷笛的声音缓缓流淌:“你试试把高音降半调,用气声开头,像月光慢慢洒下来。比如‘仙葩’两个字,别用全力唱,轻轻带过,就像黛玉叹气的样子——歌剧的力量不一定在高亢,也在细腻。”
索菲亚闭上眼睛,跟着旋律开口。气声开头的唱腔温柔婉转,高音部分收放自如,竟真的带出了《枉凝眉》的清冷意境。“对!就是这种感觉!”苏澈点头称赞,“你看,音乐和文化一样,不用刻意迁就,找到共鸣点就能融合。”
排练间隙,陈老师傅提着一个木盒走进来,打开盒子,里面是给每位歌手定制的青瓷纪念乐器——给卡鲁的是迷你青瓷鼓,给索菲亚的是青瓷哨,给琳的是青瓷卡林巴琴,每个乐器上都刻着歌手本国的图腾和中文“音乐无界”字样。“这些小玩意儿,你们排练时可以拿着找找感觉,也算是我给全球歌手的见面礼。”陈老师傅笑着把青瓷鼓递给卡鲁,“你的鼓打得好,试试用这瓷鼓敲敲《茉莉花》的节奏,听听不一样的声音。”
卡鲁接过青瓷鼓,轻轻敲击,清脆的声音与他的非洲鼓形成奇妙的呼应,他惊喜地说:“这声音像珍珠落在石头上,我要把它加进我的表演里!”
王桂英也带着徒弟们赶来,手里捧着一堆剪纸小礼物——给每位歌手剪了他们本国的代表性图案,卡鲁的是非洲象,索菲亚的是意大利雏菊,琳的是泰国大象,旁边都配着小小的中国剪纸蝴蝶。“蝴蝶象征着音乐传播,希望你们带着中国的剪纸,把融合后的音乐唱给全世界听。”王桂英把剪纸递给琳,琳高兴地把它别在裙摆上。
老周由儿子推着轮椅也来到现场,身上盖着村民织的土布毯子,手里攥着一个青瓷茶杯,杯身上刻着“歌声传情”四个字。“苏小子,我今天特意来给大家加油!”老周看着舞台上忙碌的各国歌手,“病友群里的老伙计们都在等着看直播,说要听听全世界的声音怎么唱中国歌。”
苏澈扶着老周的轮椅,走到舞台边,看着卡鲁和侗族大歌合唱团一起排练——卡鲁的非洲鼓节奏,配上合唱团的多声部和声,演绎着改编版的《阿刁》,比去年的表演更添了几分跨文化的韵味。“您看,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不用翻译,就能让人感受到温暖。”
老周点点头,指着正在和琳排练的昆曲演员:“琳唱的泰语版《牡丹亭》真好听,我虽然听不懂词,但能听出里面的柔情,和昆曲的味道很像。”
开播当晚,全球同步直播的《歌手》第四季引爆热度。开场表演就是卡鲁与侗族大歌合唱团的《阿刁》,非洲鼓的沉稳节奏与侗族和声的清亮交织,舞台背景的剪纸长卷随着音乐切换,非洲草原与中国山寨的画面交替出现,瞬间点燃全场。
索菲亚的《枉凝眉》更是惊艳全场。她身着绣着苏绣梅花纹的礼服,手里的青瓷哨在间奏时响起,美声唱腔与青瓷笛、昆曲念白完美融合,弹幕里满是惊叹:“原来歌剧和《红楼》能这么搭!”“这才是真正的全球融合!”
琳的表演则将泰国卡林巴琴与昆曲《游园惊梦》结合,泰语与中文交替演唱,裙摆上的剪纸蝴蝶随着动作轻轻晃动,舞台两侧的青瓷串灯也跟着节奏闪烁,仿佛蝴蝶在灯光中飞舞。
根据收视数据显示,开播当晚全球收视率破3,创下音乐类节目的收视纪录。海外社交媒体上,#歌手第四季全球融合#的话题迅速登上多国热搜,播放量破亿。卡鲁的表演片段被广泛转发,非洲网友留言:“第一次听到非洲鼓和中国合唱结合,太神奇了!”索菲亚的《枉凝眉》更是让欧洲观众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少人留言:“想听听原版的《枉凝眉》,想了解黛玉的故事。”
直播后台,张岚拿着一份版权合作协议走进来,兴奋地说:“苏总,刚才有全球多家音乐平台联系我们,想购买节目的音乐版权,还希望能接入我们的‘全球音乐版权库’——之前研发中心解锁的这个版权库,里面有大量中国传统音乐和非遗音乐素材,现在各国歌手都想用来做融合创作!”
苏澈接过协议,看到版权库的素材清单里,不仅有侗族大歌、昆曲、古琴曲,还有各地的民间小调、非遗乐器演奏音频。“太好了,这正是我们做第四季的初衷。”苏澈笑着说,“开放版权库,让更多全球创作者能用到中国的音乐素材,让融合不是一次性的表演,而是持续的文化交流。”
卡鲁正好走过,听到两人的对话,立刻凑过来说:“苏先生,我想把版权库里的侗族大歌素材,和我们部落的传统音乐结合,制作一张专辑,让非洲的观众也能听到中国的歌声!”
“当然可以!”苏澈点头,“我们不仅开放素材,还可以帮你联系侗族传承人,一起打磨作品。”
深夜,直播结束后,演播厅里依旧热闹。各国歌手围坐在一起,卡鲁用非洲鼓敲着节奏,索菲亚用小提琴伴奏,琳用卡林巴琴附和,大家一起哼唱着《茉莉花》,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乐器交织在一起,温暖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