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实验小学的校门口,初冬的晨光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原本普通的宣传栏,此刻被改造成了“文化长廊”——王桂英团队用剪纸工艺复刻了《三国》赤壁战船和《红楼》潇湘竹影,陈老师傅烧制的青瓷小摆件摆在展台上,刻着“桃园三结义”“黛玉葬花”的纹样,连廊柱上都缠着学生们提前画的《三国》人物漫画,整个校园透着一股“古意与童真”的交融感。
今天是“青少年文娱教育计划”的启动仪式,苏澈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袖口依旧别着那枚青花瓷纽扣,正和教育部的李司长、学校的张校长一起,在教室外查看课程准备情况。透过玻璃窗,能看到教室里的课桌上摆着特殊的“教材”:《三国:互动版》的精简剧本、《红楼》动漫的分镜手稿,还有一沓沓空白的剪纸和迷你青瓷陶土——这是为“影视鉴赏课”和“文学创作课”准备的教具。
“之前调研时,不少老师反映‘传统文化课太枯燥,学生坐不住’。”李司长指着教室里正在调试设备的老师,“现在用《三国》互动版当教材,让学生自己选剧情,再分析历史细节,应该能提起他们的兴趣。”
苏澈点点头,目光落在讲台旁的展架上——那里摆着老周整理的“《三国》历史考据手册”,里面贴着徐州汉墓出土的箭簇照片、汉代军服复原图,还有老周用红笔写的批注:“赤壁火攻的船,不是电影里的‘大帆船’,是有‘楼橹’的蒙冲斗舰”。“这是老周特意为学生整理的,他说‘要让孩子知道,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历史的根’。”
正说着,教室里传来一阵笑声。原来是五年级(2)班的学生围着王老师,看她展示《红楼》动漫里的苏绣服饰分镜。王老师拿着一张黛玉的服饰手稿,指着袖口的纹样说:“你们看,黛玉这件‘掐牙背心’的梅花纹,用的是苏绣里的‘虚实针’,针脚要细到像头发丝,这样动画里衣服飘动时,纹样才会自然——这就是非遗的魅力。”
“王老师,我能试试剪一个黛玉的剪纸吗?”扎着马尾的小雨举着手,眼里满是期待。她昨天在《红楼VR体验馆》体验过剪纸互动,回家后还让妈妈买了红纸练习。
王老师笑着点头,从教具袋里拿出红纸和剪刀:“当然可以,咱们这节‘文学创作课’,就先从剪红楼人物开始,剪完再写一段你眼里的黛玉故事,好不好?”
苏澈和李司长走进教室时,学生们正围在一起动手剪纸。小雨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剪着黛玉的裙摆,旁边的男生小宇则在剪“赵云”,他还特意在赵云的铠甲上加了自己画的“龙纹”:“苏叔叔,我觉得赵云的铠甲应该更威风,所以加了龙纹,这样他救阿斗的时候更帅!”
苏澈蹲下来,看着小宇的剪纸,笑着说:“想法很棒!不过赵云是汉代的将军,汉代铠甲上的纹样多是‘云气纹’,龙纹在当时很少用——咱们可以在剪纸旁边加个小注释,说明你为什么加龙纹,这样既保留你的创意,又能学到历史知识,好不好?”
小宇眼睛一亮,立刻拿起铅笔在剪纸旁写字:“我加龙纹是因为赵云很勇敢,像龙一样厉害,汉代铠甲常用云气纹。”苏澈摸了摸他的头,心里暖暖的——这正是计划的初衷: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在创作中主动了解文化,培养原创意识。
启动仪式结束后,“影视鉴赏课”正式开课。老师先播放了《三国:互动版》里“刘备安抚流民”的片段,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刘备要先安抚流民,再对抗曹操?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第一组的学生很快有了答案,组长小轩站起来说:“我选安抚流民!因为《三国志》里说刘备‘以人为本’,而且流民如果没人管,会饿肚子,就算打赢了曹操,也不是好将军。”他还拿出老周的考据手册,指着里面的“汉代流民安置政策”说:“我昨天看了这本手册,知道汉代有‘屯田制’,刘备可能是想让流民种地,有饭吃。”
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又问:“那大家觉得这段互动剧情,比单纯看电视剧好在哪里?”
“能自己选!”小雨举手说,“我第一次选了‘直接抗曹’,结果流民跟着打仗,很多人受伤了,我觉得很后悔;第二次选了‘安抚流民’,看到流民给刘备送粮食,觉得很温暖——这样我就记住了‘以人为本’的道理。”
教室外,老周由儿子推着轮椅,正透过窗户看着里面的场景。他手里拿着一个青瓷小杯,是陈老师傅为课程烧制的“三国人物杯”,杯身上刻着小轩刚才提到的“屯田制”示意图。“苏小子,你看孩子们多认真,比我们当年背书有意思多了。”老周的声音里满是欣慰,“我病友群里的退休历史老师,都想来当志愿者,给孩子们讲三国故事呢。”
苏澈接过老周手里的青瓷杯,指着杯身上的示意图:“陈师傅考虑得真周到,把历史知识刻在杯子上,孩子们用的时候还能复习。接下来我们还会请侗族的石爷爷来学校,教孩子们唱侗族大歌里的‘历史小调’,让他们用音乐记住文化。”
当天下午,学校的“非遗手工课”也热闹起来。陈老师傅的徒弟带着迷你陶土和窑炉模型,教学生们做“青瓷小摆件”。小宇捏了一个“赤壁战船”,虽然船身有些歪,但他特意在船帆上刻了“汉”字:“我要把它送给我爸爸,他总说我不爱学历史,现在我要告诉他,三国故事可有意思了!”
小雨则捏了一个“黛玉葬花”的青瓷摆件,花锄是用细陶土捏的,还沾了一点褐色的“泥土”(颜料):“我想把它放在书桌前,每次看到它,就想起黛玉的《葬花词》,以后我还要读完整版的《红楼梦》。”
一周后,“青少年文娱教育计划”的首批反馈数据出来了:江城实验小学的学生,课后借阅《三国》《红楼梦》的人数比之前多了3倍,有80%的学生表示“想了解更多非遗知识”,还有学生主动提交了自己写的“红楼小故事”“三国新剧情”——其中小宇写的《赵云教我懂勇敢》,还被选中刊登在学校的校刊上。
教育部的李司长特意来到学校,看着学生们展示的剪纸、青瓷摆件和作文,对苏澈说:“这个计划太成功了!我们打算把它纳入全国中小学课程体系,明年在10个省市推广,还要请澈心文娱的团队帮忙培训老师,把《三国》《红楼》的文化资源和教学结合得更紧密。”
苏澈看着操场上正在玩“三国角色扮演”的学生——小宇穿着自制的“赵云铠甲”(纸板做的),小雨穿着“黛玉汉服”(妈妈的围巾改的),他们围着老周,听老周讲“官渡之战”的故事,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给文化的种子镀上了金边。
“其实我们没做什么。”苏澈笑着说,“只是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看到文化不是枯燥的课本,是能剪出来、捏出来、写出来的有趣故事——只要他们愿意靠近,文化的种子自然会在心里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