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柒站在军事工坊的屋顶,望着远方,心中思索着变革的下一步。他深知,科技的引入只是变革的一部分,要实现明朝的全面变革,开启民智同样至关重要。深吸一口气,他转身走下屋顶,步伐坚定地回到府邸书房。改革派官员们已在此等候,看着众人信任的目光,叶柒说道:“科技引入带来了成果,也有诸多问题。今日,我们便商讨出解决之策。”官员们纷纷点头,一场针对科技后续发展的讨论,就此展开。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讨论,众人终于制定出了一系列应对方案。叶柒揉了揉太阳穴,待官员们离开后,他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书案上的书卷上,思绪却飘得更远。他意识到,仅仅在科技层面进行变革是不够的,民众的思想若不解放,明朝的长远发展依旧受限。
第二日清晨,叶柒早早来到了京城的书院。此时,书院里静谧无声,青砖灰瓦的建筑在晨光中显得古朴而庄重。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更添几分宁静。叶柒踏入书院的大门,沿着石板路前行,两侧的松柏郁郁葱葱,散发出阵阵清新的松香。
他径直走向书院的讲堂,此时,几位书院的学者正围坐在一起讨论学问。看到叶柒进来,学者们纷纷起身行礼。叶柒微笑着摆摆手,说道:“诸位不必多礼,今日我来,是有一事与大家商议。”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拱手问道:“叶大人,不知有何事要与我等商议?”叶柒环顾众人,神情严肃地说:“如今我大明正处于变革之际,科技虽有进步,但民智未开,仍是一大阻碍。我希望书院能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引进不同的思想和学术,以启发民众。”
学者们听了,面面相觑。其中一位年轻的学者皱了皱眉头,说道:“叶大人,我等一向遵循儒家正统思想,这外来的思想,怕是会扰乱人心,动摇我大明的根基。”叶柒笑了笑,耐心解释道:“并非要摒弃儒家思想,而是在其基础上,吸收其他有益的思想,取长补短。比如,西方的科学知识、商业理念等,或许能为我大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老学者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说:“叶大人所言,倒也有些道理。只是这文化交流,该如何进行?”叶柒胸有成竹地说:“可邀请各地的学者和专家前来讲学,分享他们的知识和见解。同时,也可组织书院的学子外出游学,拓宽眼界。”
众人听了,觉得此计可行,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于是,在叶柒的推动下,书院开始筹备文化交流活动。消息传出后,京城的百姓们也纷纷议论起来。
在京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小贩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一位卖烧饼的大叔一边揉着面团,一边对旁边的人说:“听说书院要请外地的学者来讲学,也不知是啥样的学问,咱老百姓能不能去听啊?”旁边一位书生模样的人接过话茬:“我倒是觉得这是好事,说不定能学到些新东西,对咱大明的发展也有好处。”
随着筹备工作的进行,书院邀请的各地学者和专家陆续抵达京城。这一日,书院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讲堂里坐满了人,不仅有书院的学子,还有许多闻讯而来的百姓。他们脸上带着好奇与期待,等待着讲学的开始。
第一位上台讲学的是一位来自江南的商业专家。他身着一袭青衫,风度翩翩。站在讲台上,他微笑着说道:“各位,今日我与大家分享一些商业经营之道。如今我大明商业渐兴,若能合理运用资源,拓展市场,定能让经济更加繁荣。”
他详细讲述了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如何制定营销策略等知识。台下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有人提问,现场气氛热烈。百姓们从未听过如此新奇的商业理念,纷纷觉得大开眼界。
“原来做生意还有这么多门道啊!”一位小商人感慨道。“是啊,照这样说,我们以后的生意说不定能做得更大呢!”旁边的人附和道。
接下来的几天里,又有研究农业技术的专家、精通天文地理的学者等陆续讲学。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和观念,让百姓们对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认知。
在农业技术讲学中,专家介绍了一些南方先进的种植方法,以及如何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一位老农听了,激动地说:“这些法子要是能在咱这儿用上,庄稼的收成肯定能更好。”
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百姓们开始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一些年轻人不再局限于科举之路,开始思考其他的发展方向。在京城的一家茶馆里,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
“我觉得这文化交流真是好,让我们知道了除了读书做官,还能通过做生意、搞技术来为国家做贡献。”一个年轻人兴奋地说。“没错,而且那些新的知识和观念,也让我们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另一个年轻人点头赞同。
文化交流活动在明朝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无论是书院的学子,还是普通百姓,都积极参与其中。人们在街头巷尾讨论着新学到的知识,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叶柒也隐隐担忧,这样的文化交流是否会引发一些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弹?毕竟,改变人们长久以来的观念并非易事,那些守旧的势力是否会趁机发难?他又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但此刻,看着民众积极学习的热情,他知道,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