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内丹修炼的体系中,被视为一切功夫的根本,而则是筑基的核心要诀。明代丹道大家伍冲虚在《内炼金丹心法·炼己》中明确指出:己即我静中之真性,动中之真意,亦为元神之别名也。这句话揭示了炼己的本质——通过净化意识、返归本真,使修炼者达到一尘不染的纯净状态。这种修炼理念不仅贯穿于整个内丹体系,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
炼己的首要功夫在于。现代人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心念如同脱缰野马,终日被外物牵引而不得安宁。明代丹经《性命圭旨》记载:人心本自虚灵,因物有迁,遂失其正。这正是对当代人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修炼者需通过调息、守窍等方法,将散乱的心神逐渐收摄。伍冲虚特别强调的作用,这个不是刻意造作的意念,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觉知状态。当修炼者能够保持这种觉知时,杂念自然如浮云过空,不留痕迹。清代丹家闵一得在《古书隐楼藏书》中记载的心死神活境界,正是通过长期止念功夫达到的质变。
炼己的深层意义在于对的体认。伍冲虚将定义为静中之真性,这与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儒家强调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明代张三丰在《大道论》中指出:炼己者,即炼此一点真阳之气。这种真性超越了个人的情绪好恶,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修炼者在静定中,会逐渐剥离后天形成的思维模式和心理防御,如同擦拭镜面尘埃,使本心光明自然显现。清代刘一明在《修真辨难》中描述的虚室生白现象,就是真性显露时的内在体验。这种体验不是虚幻的想象,而是生命能量高度纯净时的自然呈现。
炼己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涤除玄览的考验。《道德经》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设问,正是对炼己功夫的最佳注解。明代陆西星在《金丹就正篇》中记载:炼己不纯,则神气不交。说明任何潜藏的心理情结都会成为修炼的障碍。这些可能表现为莫名的焦虑、潜意识的恐惧或顽固的习气。修炼者需要以觉照之光观照内心,如同《周易参同契》所说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通过感官收摄来发现并化解这些深层障碍。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这种内在净化过程确实能带来显着的生理心理变化。
炼己功夫纯熟后,修炼者会进入动静一如的境界。伍冲虚强调不仅是静中的真性,也是动中之真意。这意味着炼己不是逃避现实的枯坐,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性。明代丹经《唱道真言》指出: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描述的就是这种将修炼融入生活的状态。当修炼者达到这个层次,举手投足间自然合乎道妙,如同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在世俗活动中体现超越智慧。清代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记载的许多案例表明,这种境界下的修炼者往往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生命活力与智慧。
炼己与筑基的关系犹如根与干。明代丹经《金丹大要》强调:筑基不完,则丹基不固。而筑基的关键全在炼己功夫。现代研究发现,长期修炼者的大脑神经可塑性会发生显着改变,这为炼己筑基提供了科学解释。伍冲虚的贡献在于,他将抽象的元神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使玄妙的丹道修炼有了切实的下手处。清代傅金铨在《道书十七种》中详细记载的炼己七阶,就是对这种方法的系统发展。
当代社会虽然物质丰富,但精神迷失现象日益严重。重提智慧具有特殊意义。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方法,更是指引现代人回归本真生命的路径。明代龙眉子在《金丹印证诗》中写道:炼己须教心似水,守城全要意如钢。这种修炼精神对浮躁的现代人而言,无异于一剂清凉良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实践炼己功夫时,不仅个人生命质量得以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也将发生积极变化。
从根本上看,炼己功夫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反求诸己的智慧传统。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到伍冲虚的学说,一脉相承的都是向内求索的精神。这种修炼不是消极避世,而是通过自我净化来获得改造现实的力量。明代张三丰在《无根树词》中说的炼己持心是妙方,正是对这种积极人生智慧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