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农机场地拓路顺 玉米礼盒订单兴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发酵的甜香里。母亲站在智能蒸箱前,手里正将揉好的玉米发糕面团放进模具——面团里掺了西坡村的嫩玉米碎,蒸出来会带着颗粒感,是特意为今天去邻村农机培训的老乡准备的点心。“晴晴,你把这筐刚蒸好的发糕装进保温箱,凉了就不好吃了。”母亲擦了擦手,目光落在婴儿车里的双胞胎身上,“这俩小家伙醒了就乖乖的,比小电小时候省心多了。”
苏晚晴刚给妹妹换好尿布,闻言拿起保温箱往里装发糕。发糕的热气透过纸箱散出来,混着玉米的清香,让整个厨房都暖融融的。“妈,您这发糕加了玉米碎,口感更丰富了,老乡们肯定爱吃。”苏晚晴笑着说,哥哥突然伸手抓住她的衣角,小嘴巴“咿呀”着,像是在要吃的。
“爸爸!爸爸!”小电背着书包从房间跑出来,手里拎着个彩色的礼盒,里面装着玉米脆片和玉米布丁,是为周末幼儿园美食节准备的,“您看我的礼盒好看吗?老师说要装饰得漂亮点,我贴了玉米贴纸!”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智舱农机的培训清单,闻言凑过去看:“真好看,咱们小电的礼盒肯定是美食节最特别的。对了,强子刚发来消息,邻村王家庄的培训场地有点问题,咱们得早点过去看看。”
早饭桌上,玉米发糕、玉米粥、凉拌黄瓜摆了一桌。小电捧着发糕,咬了一大口:“奶奶做的发糕比蛋糕还好吃!我要带两块去美食节,跟小朋友们分享!”母亲笑着又给他夹了一块:“慢点吃,还有很多,给强子和王家庄的老乡也带点,让他们尝尝咱们西坡村的手艺。”
饭后一行人往王家庄走,强子已经在村口等着了,手里拿着个卷尺:“凡哥!苏姐!王家庄的试验田埂太窄了,农机开不进去,得拓宽半米,不然培训没法演示。”林凡点点头,跟着强子往试验田走,远远就看见王家庄的村长和几个老乡在田埂边发愁。
“凡小子,你可来了!”村长握着林凡的手,“这田埂还是十年前修的,窄得很,昨天试了下,农机前轮刚上去就卡壳了,这可咋整?”林凡蹲下身,用卷尺量了量田埂宽度:“没事,咱们找些老乡,用锄头把田埂外侧拓宽半米,再垫点碎石子压实,保证农机能过。强子,你去合作社借些工具,我跟老乡们一起干。”
小电也跟着凑过来,拿着个小铲子帮着铲土:“村长爷爷,我也能帮忙!我力气大,能铲好多土!”村长被逗笑了:“小朋友真能干,以后肯定是个好帮手。”老乡们也纷纷拿起工具,有的铲土,有的垫石子,田埂上很快热闹起来,不到两个小时,田埂就拓宽好了。
林凡让技术员把农机开过来试了试,农机稳稳地驶进试验田,没有丝毫卡顿。“太好了!”村长拍着手,“这下培训能顺利进行了,咱们村的老乡都等着学农机操作呢,以后种玉米再也不用愁了。”
正说着,林凡的手机响了,是农数科技的销售经理打来的:“林总,城里的一家大公司要订5000份玉米礼盒,用于员工福利,要求下周内交货,礼盒里要包含玉米脆片、玉米面条、玉米发糕,您看能接吗?”林凡心里一喜——他前几天预知到会有企业订单,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能接!”他对着电话说,“你跟客户确认礼盒设计,用咱们‘西坡村’的logo,再印上玉米地的图案,我这边协调产能,保证按时交货。”
挂了电话,苏晚晴轻声问:“5000份会不会太赶?咱们的产能够吗?”“放心,”林凡笑着说,“农数科技的加工厂现在每天能产1000份礼盒,再让邻村的合作社帮忙加工玉米发糕,肯定能按时完成。另外,咱们用智家生态科的智能包装线,包装速度能提高一倍,不用愁。”
中午,大家在王家庄的村委会吃午饭,母亲带来的玉米发糕很受欢迎,老乡们纷纷问做法。苏晚晴趁机说:“下次‘妈妈课堂’可以来王家庄办,我教大家做玉米发糕、玉米布丁,还有宝宝辅食,都是简单又好吃的做法。”村长连忙点头:“太好了!咱们村的宝妈们肯定乐意学,到时候我让村委会腾出场地。”
下午,林凡去了农数科技的加工厂,安排礼盒生产。王师傅拿着礼盒样品说:“林总,咱们的玉米脆片和面条已经备好库存,就差玉米发糕了,我联系了西坡村和王家庄的合作社,让他们帮忙做,明天就能送过来。”林凡点点头:“包装线一定要调试好,保证每个礼盒的质量,不能出问题。另外,跟物流那边确认,用冷链运输,保证发糕新鲜。”
傍晚回到“家和院”,双胞胎已经睡着了,月嫂正坐在旁边看育儿书。小电跑到林凡身边,兴奋地讲今天在王家庄的事:“爸爸,我帮着拓宽田埂了,村长爷爷还夸我呢!我还跟王家庄的小朋友分享了发糕,他们说好吃!”林凡揉了揉他的头:“咱们小电真能干,以后还要帮更多老乡。”
晚饭时,桌子上摆着玉米发糕、炒青菜、玉米排骨汤,还有刚做好的玉米礼盒样品。母亲看着礼盒,笑着说:“咱们西坡村的玉米能做成这么精致的礼盒,真是没想到,以后肯定能卖得越来越好。”林凡点头:“等这次企业订单完成,咱们再把礼盒推广到超市和电商平台,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西坡村的玉米制品。”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林凡抱着苏晚晴的肩,看着院子里晾晒的玉米穗,听着远处加工厂传来的隐约机器声,心里满是踏实。从拓宽农机场地的顺利解决,到玉米礼盒订单的成功承接,每一件事都在印证“实业兴乡”的路子走得对。他知道,只要守住这份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庭的责任,西坡村的玉米会结出更多硕果,老乡们的日子也会像这玉米发糕一样,甜得发暖,实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