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城破的消息如同插上翅膀,迅速传遍青徐大地。就在袁谭收服高顺、接纳纪灵的次日,一骑快马自北而来,带来了紧急军情。
时值深秋,琅琊城头已飘起袁字大旗,但城内的气氛却远未平静。太守府内,袁谭正与荀攸、郭图等人商议治理之策,忽然听到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报——斥候单膝跪地,声音急切,北海相孔融遣使求救,言黄巾残部管亥率三万之众围困都昌,北海危在旦夕!城中断粮已有三日,若再无援兵,恐怕...
袁谭猛地站起,案几上的竹简被带落在地。他快步走到悬挂的舆图前,手指在北海位置重重一点:北海若失,青州北部门户洞开,我军在琅琊也将腹背受敌。
荀攸接过军报细看,眉头微蹙。这位向来沉稳的谋士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管亥部众虽为黄巾残部,但久经战阵,不可小觑。更麻烦的是,若曹操趁乱插手北海...
郭图急声道:公子,此事刻不容缓!孔融乃天下名士,若我军能救北海于危难,必能收天下士人之心。
众将闻讯纷纷赶来,一时间堂内将星云集。徐晃、太史慈、高顺、纪灵等将领肃立两侧,目光都聚焦在袁谭身上。这是袁谭第一次以主帅身份面对如此重大的军情决策,虽然年轻,但连日来的表现已让众将不敢小觑。
太史慈率先开口:末将曾在北海驻守,熟悉当地地形。管亥用兵向来莽撞,若调度得当,未必不能以少胜多。
高顺却持重道:陷阵营虽勇,但兵力悬殊。末将以为,当以智取为上。
袁谭听着众将议论,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舆图。他注意到荀攸一直沉默不语,便转身问道:公达先生以为如何?
荀攸缓缓抬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救自然要救,但如何救,却要仔细斟酌。
次日清晨,监军府内灯火通明。荀攸站在巨大的沙盘前,向众将讲解作战方略。沙盘上山川城池栩栩如生,连都昌城外的小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此战关键在于速决。荀攸手持竹杖,点在沙盘上的三个位置,我军兵力不足,若迁延日久,恐生变故。
他首先看向徐晃:公明将军率五千步卒,大张旗鼓佯攻管亥大营。记住,要做出主力决战的态势,但不可恋战。
徐晃抱拳领命:末将明白,定叫那管亥以为我军主力尽出。
竹杖移向北海城南:子义将军率两千轻骑,趁夜绕道而行。待城头火起为号,立即攻城。荀攸特别叮嘱,记住,你的任务是破城,不是歼敌。
太史慈眼中精光一闪:末将领命!必在管亥反应过来前拿下都昌。
最后,荀攸看向袁谭:公子亲率三千兵马,与纪灵、高顺二位将军埋伏在此处山谷。竹杖指向都昌城外三十里的一处险要,待管亥败退至此,一举擒之。
袁谭郑重点头:谭必不辱命。
郭图忍不住问道:公达,那孔融方面...
荀攸微微一笑,取出一封密信:这正是关键所在。公则,要劳烦你冒险入城一趟。你带此信去见孔融,就说我军愿助其解围,但需他开城接应。若他应允,便在城头升起三盏红灯为号。
郭图接过密信,自信满满:图必不辱命。孔文举乃明智之士,必知取舍。
记住,荀攸郑重嘱咐,此战重在速决。若拖延日久,恐曹操派兵来援。据探马来报,曹操已派夏侯渊率军向东移动...
此言一出,堂内气氛更加凝重。
是夜,月隐星稀,正是用兵之时。郭图带着两名精干随从,趁着夜色悄悄出了琅琊城。三人换装易服,扮作贩运药材的商旅,绕道前往都昌。
先生,随从低声道,此去都昌要经过管亥大营,是否太过冒险?
郭图镇定自若:兵法云出其不意。管亥绝不会想到,我们敢从他的眼皮底下经过。
与此同时,太史慈的轻骑已经整装待发。袁谭亲自到营中送行,见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战马也都喂饱饮足,不禁赞道:子义将军治军严谨,果然名不虚传。
太史慈谦逊道:公子过奖。此战关系重大,末将必当竭尽全力。
袁谭取出一支令箭递给太史慈:将军此去,若见机不可失,可便宜行事,不必事事请示。
这是极大的信任,太史慈郑重接过令箭:末将定当见机而行,不负公子重托。
在另一个营区,高顺正在整训陷阵营。虽然只有八百人,但个个都是百战精锐。纪灵在一旁观看,不禁叹道:久闻陷阵营威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凡。
高顺沉声道:陷阵营之强,在于纪律。纪将军请看——他指着正在操练的士兵,每伍之间相互呼应,每什之间互为犄角。进则同进,退则同退。
袁谭巡视至此,见状大喜:有如此精锐,何愁管亥不破!
次日黄昏,徐晃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开出琅琊城,故意大张旗鼓,做出要强攻管亥大营的态势。而太史慈的轻骑则趁着夜色,悄无声息地绕道而行。
袁谭站在城楼上,目送两支军队远去。纪灵和高顺侍立两侧,三人都是全副武装。
公子似乎有些担心?纪灵敏锐地察觉到袁谭的情绪。
袁谭轻叹:毕竟是数万人的性命...
高顺沉声道:公子仁心,但乱世之中,有些牺牲在所难免。若能以一战止干戈,才是大仁大义。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奔来,马上骑士高喊:公子,郭图先生已成功潜入都昌城!
都昌城外,黄巾大营连绵数里,营火如繁星般密布。中军大帐内,管亥正与部下饮酒作乐,浑然不知危机将至。
大哥,一个头目醉醺醺地说,听说袁谭那小子派兵来援,咱们要不要先撤?
管亥哈哈大笑,将酒碗重重顿在案上:袁谭?一个毛头小子罢了!老子纵横青州的时候,他还在吃奶呢!当年曹操都没能把咱们怎么样,何况是他?
帐中一片哄笑。另一个头目谄媚道:大哥说的是。等咱们拿下都昌,抢了孔融的粮仓,这个冬天就好过了。
管亥得意地捋着虬髯:孔融那个书呆子,整天就知道吟诗作赋。等城破了,老子要让他给咱们写首诗助兴!
没有人注意到,此时都昌城头,三盏红灯正在缓缓升起。
城内,孔融府中,郭图刚刚结束与孔融的密谈。
文举公,郭图正色道,机不可失。若等曹操援军赶到,北海就真的危矣。
孔融在厅中踱步,面色凝重。这位当世大儒虽然身处围城,却依然保持着儒雅风度。他停在窗前,望着城外连绵的敌营,终于下定决心。
融虽不才,亦知天命。孔融转身,目光坚定,请转告袁公子,融愿开城相迎。但有一事,还望公子答应。
文举公请讲。
破敌之后,请勿多造杀孽。管亥部众多为饥民所迫,还望网开一面。
郭图深深一揖:文举公仁心,图必当转达。我家公子常言:杀伐为手段,安民方是目的
就在此时,城外突然传来震天的战鼓声——徐晃的佯攻开始了。
黎明时分,徐晃大军如期对管亥大营发起佯攻。战鼓震天,杀声动地,黄巾军从睡梦中惊醒,仓促应战。
不要乱!管亥赤着上身冲出大帐,手提大刀,列阵!列阵!
黄巾军毕竟久经战阵,很快稳住阵脚。两军在前营陷入混战,徐晃按照计划,且战且退,引诱敌军深入。
就在此时,都昌城头突然升起三盏红灯——在晨曦中格外醒目。
太史慈在城南山岗上看得分明,立即下令:全军突击!
两千轻骑如离弦之箭,从山后杀出,直扑都昌城南门。马蹄声如雷,尘土飞扬。
报——传令兵连滚带爬地冲进管亥大帐,南门...南门被攻破了!
管亥大惊失色,急忙抽调兵力回援。然而就在黄巾军阵型大乱之际,徐晃突然变佯攻为真攻,大军猛扑过来。
中计了!管亥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乱军之中,管亥率领亲兵拼命突围。这些黄巾老兵确实悍勇,竟然在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往西走!管亥大喊,进了山区就安全了!
眼看就要冲出重围,忽然前方出现一队人马,当先一员小将银甲白袍,正是袁谭。
管亥,哪里走!袁谭挺枪跃马,直取管亥。
纪灵、高顺一左一右,护住袁谭两翼。三员猛将如同三把利剑,瞬间就撕开了黄巾军的防线。
管亥见势不妙,拨马就往旁边的高地逃去。那处高地易守难攻,上面还有一队黄巾残兵据守。
放箭!管亥下令,黄巾军的箭雨顿时压制住了追兵。
太史慈此时已经肃清城南守军,正往这边包抄过来。见管亥据守高地,立即取来铁胎弓,策马来到阵前。
此时两军相距百步之遥,寻常弓箭根本难以射到。管亥在岗上大笑:太史慈,听说你箭术超群,有本事你就射过来!
太史慈不言不语,在马上张弓搭箭。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双臂肌肉贲张,铁胎弓被拉成满月。
嗖——
这一箭破空而去,快如闪电。在万众瞩目之下,不偏不倚,正中管亥头盔上的红缨!
箭矢带着红缨钉在管亥身后的旗杆上,箭尾犹自颤动。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百步之外,一箭射中头盔红缨,这是何等神射!
管亥吓得面如土色,手下黄巾军更是魂飞魄散。
就在众人震惊之际,袁谭突然拍马而出,来到阵前。
管亥,袁谭高声道,我知你本是良民,为生计所迫才落草为寇。今日若肯归降,我必奏明父亲,饶你等性命,还可分给田地,让你们安居乐业。
管亥还在犹豫,他身边的部众却已经动心。不知是谁先扔下兵器,很快,投降之声此起彼伏。
大哥,一个头目低声道,袁公子仁义,咱们...降了吧。
管亥长叹一声,扔下手中大刀:愿降!
袁谭大喜,当即下令:纪灵将军,你负责收编降卒;高顺将军,你维持秩序,不得滥杀。
这时,都昌城门大开,孔融率领文武出城相迎。
公子仁义,融佩服之至。孔融由衷说道,自今日起,北海愿听公子调遣。
就在这欢庆时刻,荀攸却带着一队亲兵悄然进入城西的战俘营。营内熙攘纷乱,降卒们或蹲或坐,面上犹带惊惶。荀攸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人群,最终定格在一个角落——那里有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虽衣衫褴褛,却难掩眉宇间的清峻之气。他正低头在一块木片上刻画着什么,身旁还散落着几卷竹简。
陈公台,荀攸缓步上前,声音平静无波,何故作此藏形匿影之事?
那文士手中刻刀一顿,缓缓抬头,正是吕布帐下首席谋士陈宫。他苦笑一声:早知瞒不过公达先生。
荀攸微笑道:公台先生在战俘营中仍不忘研读兵书,实在令人敬佩。只是不知先生可曾想过,当今天下,谁才是值得辅佐的明主?
陈宫默然不语。这时,袁谭闻讯赶来,见到陈宫,立即整理衣冠,以弟子礼相见: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谭之幸也。
陈宫颇为意外:公子何必如此多礼?
袁谭恳切道:先生乃当世大才,谭心仪已久。当今乱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则包藏祸心;我父本初公,四世三公,名满天下,有安定社稷之志。先生何不弃暗投明,共图大业?
陈宫沉吟道:令尊确为当世英雄,然...
先生可是担心我父不能容人?袁谭接道,请看高顺将军、纪灵将军,皆能在我军中得到重用。先生大才,必能一展抱负。
陈宫注视着袁谭,见这位年轻公子目光清澈,态度诚恳,不禁想起当年与曹操决裂的往事,心中感慨万千。
若本初诸子皆如公子,陈宫长叹一声,何愁天下不定!宫...愿效犬马之劳。
袁谭大喜,当即解下自己的披风为陈宫披上:得先生相助,如得十万雄兵!
当晚,袁谭在都昌府衙大宴众将。席间,孔融亲自为太史慈斟酒:将军神射,古今罕有。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太史慈谦逊道:文举公过奖。此战之功,首推公子运筹帷幄,次推公达先生妙计,再次公明将军佯攻得力。慈不过尽本分而已。
陈宫坐在袁谭身侧,看着堂上济济一堂的文武英才,不禁感慨:公子能在短时间内汇聚如此多豪杰,实乃天命所归。
袁谭举杯道:今日之功,是诸位同心协力的结果。谭在此谢过诸位!愿与诸位携手,共安天下!
宴席之间,捷报频传:管亥部众已全部收编,缴获粮草军械无数,北海各县纷纷来降...
荀攸对袁谭低声道:公子,如今琅琊、北海皆定,青州大半已入掌握。陈公台来投,更是如虎添翼。接下来,该考虑徐州之事了。
袁谭点头,目光望向南方:先生说的是。待局势稳定,便该南下图谋徐州了。
宴罢,袁谭独自登上都昌城楼。望着满天星斗,他心中感慨万千。数月前,他还是个需要父亲庇护的公子;如今,却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统率千军万马。
公子。身后传来陈宫的声音,可是在思考下一步方略?
袁谭转身,见陈宫不知何时来到身后,便诚恳请教:正要向先生请教。
陈宫望着南方,目光深邃:徐州陶谦已老,其子无能。如今曹操被主公牵制在官渡,此乃天赐良机。不过...
先生但说无妨。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公子既然能收管亥之众,服陈宫之心,何不对臧霸也施以仁义?
袁谭恍然大悟:先生一言,令谭茅塞顿开!
此时,在城外军营中,太史慈正在擦拭他的铁胎弓。徐晃走进帐中,笑道:子义今日这一箭,必将名传天下。
太史慈却道:比起这一箭,我更看重公子的仁义。能以德服人,才是真正的为将之道。
而在另一个营帐中,高顺正在整编降卒。看着这些曾经的敌人如今成为同伴,他不禁想起袁谭义释自己的情景。
或许,他轻声自语,这才是真正的明主。
北海既定,青州归心。随着陈宫的加入,袁谭麾下更是谋臣如云,猛将如雨。他的威名,随着太史慈那定鼎一箭,传遍了整个中原。南方的徐州,已经近在咫尺;而袁谭的征途,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