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镇守京师 平台赐诗(1621-1630)
天启元年的深秋,浑河血战的余波尚未平息,一道金漆圣旨穿越巴山蜀水,抵达石柱宣抚使府。年轻的皇帝朱由校在得知白杆兵的壮烈事迹后,特召秦良玉入京觐见。这是大明开国二百五十余年来,首位被皇帝正式召见的女性土司。
白衣入京,平台献策。
十一月的北京城已是朔风凛冽。当秦良玉一身素缟出现在永定门外时,等候已久的京城百姓纷纷踮足观望。但见这位名震天下的女将军并未着官服,而是头顶白巾,腰系麻绦,连坐骑白马的鞍鞯也尽去华饰。她身后十六名亲兵高举白杆枪,枪头系着的白布在寒风中猎猎作响——这是浑河殉国将士的服色。
“末将秦良玉,奉诏觐见。”在紫禁城的金銮殿上,她的声音清越如磬,打破了朝堂的肃穆。满朝文武只见这位西南女帅虽面带悲戚,却脊背挺直如松,目光灼灼如星。
三日后,皇帝在建极殿后的云台(即平台)单独召见。此处本是皇帝休憩之所,特选此地召对,显见殊荣。秦良玉仍是一身缟素,却带来两件震动朝堂之物。
她先呈上精心绘制的《九边十三关要隘图》。这幅长卷以苗绣技法织就,不同颜色的丝线标注着各处关隘的守军、粮草、火炮配置,更用特殊的结绳记号标示出防御薄弱之处。
“辽东之失,失在耳目不明。”她手指山海关至广宁一线,“建奴骑兵虽利,然不善攻坚。若于此处增筑铳台,彼此呼应……”随着她的解说,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渐次清晰。
继而,她朗声陈述经略辽东九策:
“一曰固守要隘,二曰练兵选将,三曰储备粮草,四曰广布耳目,五曰联蕃制夷,六曰修葺城池,七曰制造火器,八曰疏通漕运,九曰安抚流民。”
每一策都辅以具体方略。当说到“联蕃制夷”时,她特别建言:“蒙古诸部与建奴貌合神离,当遣使联络,以夷制夷。”这些见解鞭辟入里,让陪坐的兵部尚书董汉儒频频颔首。
御笔题诗,巾帼留芳。
召对持续整整两个时辰。临结束时,天启帝忽然命内侍取来御用文房。这位以木工技艺着称的皇帝,此刻却展露了不凡的文采。他凝视着秦良玉征袍上隐约的血迹,略作沉吟,挥毫写就:
“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当太监抑扬顿挫地诵出这首诗时,在场的阁老们相顾动容。在重文轻武的晚明,皇帝亲赋诗篇褒奖武将已属罕见,更何况受赠者还是个女子!
秦良玉伏地谢恩时,皇帝又特赐尚方剑,许她“便宜行事”。离京那日,京中士民争相送行。有人注意到,她的白杆枪上系着御赐的黄绫,与哀悼的白布交织在一起,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
这首御诗很快传遍九边,《明史》后来将其完整收录,成为后世研究明末军事史的重要史料。而秦良玉在平台召对时提出的九策,虽因党争未能尽数施行,但其精髓被孙承宗、袁崇焕等督师吸纳,体现在后来的关宁防线上。
烽烟再起,星夜驰援。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崇祯二年(1629)。已届花甲之年的秦良玉正在石柱整饬军备,突然接到八百里加急:皇太极亲率八旗劲旅,绕道蒙古破长城而入,直逼北京!
彼时秦良玉旧伤复发,正在敷药。闻讯后,她一把推开医官,下令:“点兵!北上!”
部下劝谏:“太保年事已高,不如遣将前往。”
她厉声呵斥:“浑河岸边,我兄弟可曾问过年龄?”
三日内,她亲率第二批白杆兵八千余人誓师出征。这次她特意带上了新研制的“连环弩车”——将三张强弩固定于车上,以机括联动,可连续发射九支弩箭。
部队昼夜兼程,过黄河时遭遇风雪。秦良玉命人将棉被浸油制成火把,继续夜行。当这支举着火把的队伍在深夜穿过河北平原时,沿途百姓皆惊:“南兵至矣!京师有救矣!”
火牛破阵,广渠扬威。
十一月二十日,白杆兵抵达京郊,立即投入广渠门外的战斗。此时八旗兵已在城外扎营连营十余里,尤其一支重甲骑兵“铁头子”,所向披靡。
是夜,秦良玉登高观察敌营,发现后金军战马皆系于营前。一个大胆的计谋在她心中成形。
她令士兵搜集黄牛二百头,角缚利刃,尾浸桐油。又将白杆枪绑上火把,组成特殊的“火炬枪阵”。子时刚过,突然号炮三响,但见:
火牛阵率先冲出!受惊的牛群拖着火焰直冲敌营,八旗战马顿时惊嘶炸营。紧接着,五千白杆兵手持火炬长枪列阵而前。远远望去,但见火光如龙,枪影如林,竟将夜空照得亮如白昼。
重甲骑兵在火光下无所遁形,白杆兵专刺马腿。更有弩车齐发,特制的破甲箭穿透双重铁甲。战至黎明,广渠门外尸横遍野,尤以“铁头子”骑兵伤亡最重。
皇太极在龙旗下目睹此景,不禁叹道:“吾自起兵,未尝见如此战法!”
战后检点,白杆兵伤亡不及五百,却斩首二千余级,俘获战马八百匹。兵部尚书李邦华亲自犒军时,见军中士卒仍在擦拭染血的白杆枪,不禁哽咽:“将军真乃国之干臣!”
星辰作证,忠勇流芳。
秦良玉驻守京郊三月,直至后金军完全退去。这期间,她发明“移动寨堡”之法:以战车环列为营,车上架设强弓硬弩,营中暗藏地道。八旗兵数次夜袭,皆无功而返。
京郊百姓至今仍传唱着这样的歌谣:
“秦太保,夜战如昼明;
白杆枪,挑落满天星。
火牛阵,破得鞑子营;
老将军,保得京师宁。”
崇祯三年春,秦良玉班师回川。离京时,她将皇帝赏赐的五千两白银尽数分给阵亡将士家属,自己只带着那柄缠满白布的长枪南归。
途经浑河时,她命军队列阵河岸,以最隆重的苗疆礼仪祭奠亡兄。当纸钱洒落河面,幸存的老兵看见他们的女帅终于落下热泪——这是浑河之战后九年来,她第一次在人前落泪。
此战后,秦良玉获授“镇东将军”衔,虽仍是石柱宣抚使,实则成为明廷在西南最倚重的军事力量。而她在广渠门首创的“火牛阵”,后来被收录进《武备要略》,成为明清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从平台赐诗到广渠破敌,秦良玉用她非凡的军事才能,向世人证明了:纵然是年已花甲的女子,亦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而在不远将来,这位传奇女帅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她将要用苍老的臂膀,独自撑起摇摇欲坠的大明西南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