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要权威史料,如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和班固的《汉书·东方朔传》中,对东方朔的家世起源都只有非常简略的提及,开篇写道: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关于他早年的唯一信息是“少失父母,长养兄嫂。”
关于东方朔的父辈和祖辈,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确切的记录。可以确定的是: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平民或者小吏家庭,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
失去父母依靠,由兄嫂抚养的经历,塑造了东方朔独立、早熟且渴望建功立业的性格。这种清寒的早年经历,很可能成为他日后奋发向上、凭借个人才智在朝廷中谋得一席之地的原始动力。后来他独自闯荡长安,以一封气势恢宏的自荐书打动汉武帝的行为是吻合的——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来谋取出路。
他的人生起点,更像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知识分子,这与他后来成为汉武帝身边闻名遐迩的“智圣”和“滑稽之雄”的传奇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使得他的成功更具个人奋斗的色彩。
话归正传。
公元前 161 年,初夏时节,阳光如烈火般炙烤着大地,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陵县)的田野里,麦浪在热浪中翻滚,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
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中,有一个小小的身影正悄悄地从私塾里溜出来。他就是东方朔,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孩子。这时,东方朔才九岁,已经能熟练背诵《诗经》三百篇,更写得一手好辞赋。
东方朔迈着轻快的步伐,穿过茂密的麦田,来到了田埂边。他蹲下身子,眼睛紧紧地盯着一群正在忙碌搬家的蚂蚁。这些小小的昆虫们,背负着比它们身体还要大的食物,艰难地在田埂上爬行着。
东方朔被蚂蚁们的勤劳和团结所吸引,他静静地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阳光洒在他身上,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但他毫不在意,完全沉浸在这个微观世界的奇妙之中。
“曼倩(东方朔字),你又逃学!”白发苍苍的私塾老先生气喘吁吁地追来。
东方朔不慌不忙地起身行礼:“先生,我在验证《诗经》里鹳鸣于垤,妇叹于室的物候。您看,蚂蚁搬家果然要下雨了。”
话音未落,天际滚过闷雷。老先生望着这个聪慧过人的学生,既爱又恨:“你既知天时,可知人事?整日嬉游,成何体统!”
东方朔眨了眨眼睛,认真说道:“先生,人事也在不断变化,只死读诗书恐难真正明了。我观察蚂蚁,亦是在学它们的团结协作,这于人事也有大益处。”老先生被他这番话噎了一下,刚想再训,豆大的雨点便落了下来。他赶紧招呼东方朔回私塾躲雨。回到私塾,老先生看着东方朔,无奈地叹了口气:“你这孩子,脑袋瓜太灵,可就是太爱乱跑。今日便不罚你,只是往后不可再随意逃学。”
东方朔乖巧地点点头:“先生放心,我日后定多在私塾读书,只是也想多去外面看看,将书中道理与世间万物印证。”老先生看着他那坚定的模样,心中暗叹,这孩子日后必成大器,便语重心长道:“也罢,你有此求知之心是好事,但不可荒废学业。”
东方朔笑着应下,随后便乖乖跟老先生回到私塾,翻开书卷认真读了起来。
东方朔的父亲东方明是县里的钱粮小吏,此刻正在官署整理卷宗。同僚笑道:“东方兄,听闻令郎又气走了一位先生?”
东方明苦笑:“这孩子三岁识千字,七岁通诗书,如今五里八乡的先生们都教不了他了。”他望向窗外,想起儿子五岁时的一件事。
那日,小东方朔在院中玩耍,见父亲为一道算题苦恼,竟脱口说出解法。东方明大惊:“谁教你的?”
“看父亲桌上的《九章算术》,自己想的。”
这样的天赋,在这个边远小县乡,竟成了烦恼。
可怜的东方朔父母,由于古代缺医少药,未看到最喜爱的小儿子东方朔长大成人、入仕登科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