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救恩的泉源——赞美与感恩之歌》
到那日,你必说:
“耶和华啊,我称谢你!
因为你虽曾向我发怒,
你的怒气却已转消,你又安慰了我。
看哪!神是我的拯救,我必信靠他,毫不惧怕;
因为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诗歌,
他也成了我的拯救。”
所以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
到那日,你们要说:
“当称谢耶和华,求告他的名,
将他所行的传扬在万民中,提说他的名已被尊崇。
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歌,因他所行的甚是美好!
愿这事传遍天下!
锡安的居民哪,当扬声欢呼,
因为在你们中间的以色列圣者乃为至大。”
——————
本章的启示与现实指导意义
1. 从审判到赞美的关键转折:本章位于严厉审判预言(1-11章)与后续信息之间,是重要的神学转折点。它宣告神的怒气是暂时的,安慰与救恩才是终极目的,鼓励我们在管教中仰望神的恩典。
2. 个人经历引发公开赞美:先知以第一人称“我”表达感恩,随即转向群体性呼召,表明真实的信仰体验必然从个人领受转化为公共见证。每个蒙恩者都当成为传扬神作为的使者。
3. 救恩是涌流不竭的泉源:“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这一生动意象,表明神的拯救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持续涌流的生命供应。信徒可随时凭信支取这丰盛恩典。
4. 赞美的本质是聚焦神的属性:诗歌的核心不是环境的改变,而是对神本身(“我的力量”、“我的诗歌”、“我的拯救”)的确认。这提醒我们:真正的赞美源于对神属性的认识,而非处境的好坏。
5. 锡安成为世界希望的象征:结尾呼唤锡安居民欢呼,因“圣者在你们中间”,预示神最终的心意是以救赎群体为基地,向万国彰显他的荣耀。这激励教会活出圣洁相交的生活,成为世界的希望见证。
——————
第13章《论巴比伦的默示》
这是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所见关于巴比伦的默示:
“你们要在光秃的山顶竖起旗帜,
向巴比伦的贵族们扬声招手,
叫他们进入贵胄的城门。
我吩咐我所挑派的战士,
发令召他们为我怒气效力,
就是为我施行审判而欢喜的军队。”
听啊,山间有喧嚷之声,
好像大批民众聚集;
听啊,多国混杂的哄嚷,
是列国正在集结。
这是万军之耶和华点齐军队,预备打仗。
他们从远方而来,从天边而来,
就是耶和华并他恼恨的兵器,
要毁灭巴比伦全地。
你们要哀号!因为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
如同毁灭从全能者来到。
所以人手都必发软,人心消化,
惊慌抓住他们,疼痛仿佛产难的妇人,
彼此惊奇,脸上燃烧如火。
看哪,耶和华的日子临到,
是残忍、忿恨烈怒的日子,
使地荒凉,除灭其中的罪人。
天上的星辰不再发光,日头变黑,月亮无光。
我必因世界的邪恶施行惩罚,
因恶人的罪孽刑罚恶人;
我必止息骄傲人的狂妄,
制服强暴者的狂傲。
我必使人比精金稀少,
比俄斐的纯金更罕见。
我万军之耶和华在忿恨中发怒的日子,
必使天震动,使地摇离本位。
巴比伦的居民必像被追赶的羚羊,
如无人收聚的羊群,各逃回本族,奔回本土。
凡被找到的必被刺死,被捉住的必倒在刀下;
他们的婴孩被摔碎,房屋被抢夺,妻子被玷污。
我必激动玛代人来攻击巴比伦——
他们不看重银子,也不喜爱金子——
他们要用弓击碎少年人,不怜悯婴孩,眼不怜惜孩童。
巴比伦本是列国的荣耀、迦勒底人所夸耀的华美,
但神必倾覆它,如同所多玛、蛾摩拉一样;
其地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阿拉伯人不支帐篷,牧羊人不安歇羊群;
只有野犬卧在其中,咆哮的野兽住满宫殿,
鸵鸟栖身其中,野山羊跳跃其间;
豺狼在宫中嗥叫,野狗在华殿内喧嚷。
巴比伦受罚的时候临近,它的日子必不长久。”
——————
本章的启示与现实指导意义
1. 神是历史的主宰:巴比伦在当时是尚未崛起的帝国,但神已预言其覆灭,显明他掌管列国兴衰。这提醒我们,即便在强权鼎盛时,神仍握有最终权柄。
2. 骄傲必招致审判:巴比伦的毁灭核心在于其骄傲,这延续以赛亚一贯主题:骄傲是背离神的根源,终引致败亡。
3. “耶和华的日子”的双重性:这日子既是向仇敌施行审判的时刻,也显明神公义的属性。对信徒而言,当思想如何在生活中敬畏神、远离傲慢。
4. 审判的彻底性:从文明崩溃到生态逆转,预言强调审判的全面性,表明罪恶的结局是完全的瓦解。
5. 希望在于神的公义:虽然景象可怕,但背后是神对邪恶的终极胜利。这给予受压迫者安慰:神必为受欺压者伸冤,暴政终有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