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空间航行在“忆守者”开辟的特殊通道中异常平稳迅速,但当“夜影号”如同利剑般刺破现实帷幕,抵达凯拉特星群的外围时,一股难以言喻的窒息感瞬间包裹了银辉。
眼前的星群,在物理层面上似乎一切正常。恒星依旧散发着光芒,行星在轨道上规律运行,星云如同轻纱般点缀其间。然而,在银辉那被“律法之种”和守护者感知高度锐化的灵觉中,这片星域正弥漫着一种致命的“苍白”。
那不是颜色的缺失,而是“存在感”的稀薄。仿佛有人拿着一个巨大的、无形的橡皮擦,正在一点点擦除这片星域所有事物蕴含的“历史”、“情感”、“意义”和“独特性”。宇宙的背景辐射在这里变得异常“平滑”和“安静”,缺少了那些通常由无数生命活动和文明痕迹所贡献的、细微而丰富的“信息噪音”。
他驱动“夜影号”,小心翼翼地驶向星群内部。第一个目标是资料中记载的一个“森之民”星球。从远距离观测,星球依旧翠绿,充满生机。但当飞船进入轨道,进行高精度扫描时,银辉的心沉了下去。
星球表面的植物依旧茂盛,动物依旧奔跑,那些拥有植物神经突触、能够与森林进行深层意识交流的“森之民”依旧在活动。但他们……变得“扁平”了。他们的行动更像是一段设定好的程序,缺乏灵动的变化和深层的情绪波动。他们依旧在“照料”森林,但那行为中蕴含的、世代传承的敬畏与共生之情,已然稀薄到近乎消失。森林本身也失去了那种磅礴而智慧的生命场气息,变得像一片……特别逼真的塑料模型。
银辉尝试用“律法之种”去感知构成这个文明“存在印记”的信息流。他“看”到的,不再是璀璨而坚韧的光带,而是一条条正在不断“褪色”、变得透明、仿佛随时会断裂的细丝。有一种无形的、冰冷的力量,正如同微小的蠹虫,持续不断地啃噬着这些信息的结构,剥离其中蕴含的“独特性”与“意义”,只留下最基础、最通用的“生物活动模板”。
没有惨叫,没有硝烟,但这无声的消亡,比任何惨烈的战争场面都更加令人毛骨悚然。这不是肉体的毁灭,而是灵魂的抽离,是存在证明的彻底否定。
“夜影号”继续深入。他们经过了一个“晶石族”的星系,这个文明以其能将历史与情感雕刻成复杂多维光影艺术而闻名。如今,那些曾经辉煌的艺术圣殿依旧矗立,但内部流转的光芒变得呆板、重复,失去了灵魂的律动。晶石族的个体如同行尸走肉,机械地维护着那些失去了内在意义的空壳。
他们又掠过一片“涡流智慧体”生存的液态氨海洋。原本应该充满复杂磁场对话、如同交响乐般喧嚣的海洋,此刻一片死寂。那些依靠磁场波动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智慧生命,仿佛变成了沉默的石头,在冰冷的海洋中随波逐流。
每一个文明的“褪色”方式略有不同,但本质都一样——构成其独特性的“信息内核”被侵蚀、被覆盖,只剩下一个空洞的、可复制的物理外壳。
银辉强忍着灵魂层面的不适,忠实地记录着这一切。传感器收集着空间信息熵的变化数据,“律法之种”则全力分析着那无形侵蚀力的性质和运作模式。他发现,这种侵蚀并非来自某个具体的点源,而是弥漫在整个星群空间背景之中,如同一种……降低了一切“信息分辨率”的宇宙级滤镜。
他尝试按照“忆守者”的指示,对一个刚刚开始出现明显“褪色”迹象的小型水生文明聚集地进行“信息加固”。他调动“律法之种”的力量,如同一个精细的织工,试图将自身的心光与对这个文明“存在意义”的理解,编织成一道加固的网络,覆盖在那些正在变得脆弱的信息结构上。
起初,似乎有了一些效果。那片区域的信息流短暂地稳定了一下,“褪色”的速度似乎有所减缓。但很快,一股更强大的、冰冷的反向力量从空间背景中涌来,如同潮水般冲击着他的加固网络。那力量并非暴力破坏,而是带着一种“同化”与“抹平”的特性,试图将他的加固力量也一并“稀释”掉。
银辉感到自己的意识如同在泥沼中挣扎,加固的效果迅速消退。他不得不收回力量,以免自身的心光也被那诡异的同化力量所侵蚀。
第一次干预,失败了。但这失败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敌人的可怕——它不是可以被摧毁的实体,而更像是一种……规则层面的“疾病”,一种针对“存在信息”的熵增定律的极端体现。
“夜影号”如同一个孤独的医生,航行在这片正在集体陷入“意义昏迷”的星群中,记录着症状,分析着病因,寻找着那几乎看不见的“病原体”的源头。银辉知道,他必须找到这种侵蚀的源头,或者至少找到一个尚未被完全“褪色”、可以作为支撑点的文明,否则,整个凯拉特星群,最终都将变成宇宙中一片苍白而无声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