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御风将服务器日志中的异常访问记录标记为待查项,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随即关闭终端界面。他脱下防护服,走出控制室,专机已在基地外坪待命。三小时后,机身降落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地面接驳车直接驶入联合国总部地下通道。
全球直播厅内,二十国代表已就座。环形会场中央的全息讲台尚未激活,各国技术顾问正低声交流。陈御风步入主通道时,现场声浪骤减。他未看任何一方代表团,径直走向讲台,将一枚无标识数据卡插入接口槽。投影系统响应启动,穹顶屏幕浮现出月球背面地形图,等高线与陨石坑逐一标注,随后三维模型自艾特肯盆地中心拔地而起——环形山脊环绕中,一座由金属舱段与透明穹顶构成的基地缓缓展开,能源阵列、科研模块、生活区、导航基站依次亮起,每个节点旁浮动着不同国旗标识。
“联合月球基地‘启明’计划,主体结构采用‘龙鳞-3’复合材料,供能系统由反物质反应堆与氦-3核聚变装置协同驱动。”他的声音平稳,“所有建设节点实行任务分包制,技术标准统一,验收流程公开。”
俄方代表起身,深色西装衬着冷峻面容:“贵方提出由华夏主导核聚变模块建设,我方无法接受。该技术路径涉及燃料循环与辐射屏蔽核心参数,必须由具备长期空间站运行经验的国家独立承担。”
话音未落,美方代表摘下耳麦,接口道:“如果核心技术不开放共享,美方保留退出联盟的权利。我们不能在一个由单一实体掌控能源命脉的体系中投入资源。”
会场气氛凝滞。数名小国代表交换眼神,一名欧洲外交官悄然打开加密通讯端口。
陈御风未回应质疑。他轻点遥控器,全息模型缩放至能源区细节。核聚变反应堆与反物质供能系统的连接管道被高亮标出,数据流箭头显示双向耦合状态。“请看第七级接口协议。”他调出动态剖面,“聚变堆输出的等离子体需经反物质磁场约束环进行二次压缩,才能达到稳定点火阈值。若两系统采用独立架构,接口延迟将导致能量震荡,最大偏差可达47%。”
他调取酒泉基地测试档案,一段实时数据曲线叠加在模型之上:反物质反应堆点火瞬间,聚变堆入口压力波动被精准补偿,系统稳定性维持在98.6%以上。
“这意味着?”法方技术顾问发问。
“意味着,”陈御风转向俄方代表,“任何一方单独立项建设,都将面临系统兼容性风险。不是谁主导的问题,而是必须协同设计。”
美方代表冷笑:“你们刚刚瘫痪了美军舰队电子系统,现在却谈信任?”
陈御风点头。“是的,我们做到了。”他挥手调出新闻画面:三大舰队雷达失灵,舰载机无法起飞,但无一武器发射。“我们也选择了克制。对抗可以升级,但我们选择了谈判桌。”
画面切换至签署协议草案,第二十三条明确列出“非军事化共管原则”,并附有武装飞行器禁入条款。
“退出不是选项。”他说,“因为人类已经没有备用地基。”
会场陷入沉默。美俄双方代表团低声商议,翻译员频繁传递文件。五分钟后,美方代表合上笔记本,未再发言。俄方代表盯着模型中的能源区,眉头紧锁。
陈御风从内袋取出一只机械表,轻轻放在讲台边缘。镜头自动拉近,表盘玻璃映出微光,与全息投影中反物质核心的脉冲频率同步闪烁。
“这枚表曾属于一位试飞员。”他说,“它记录过三代战机的升空轨迹,也经历过一次未能返航的飞行。”他顿了顿,“今天,它不再记录起点,而在见证终点——地球文明作为单一星球物种的历史,到此为止。”
他宣布成立“联合技术委员会”,由五常轮流执掌各核心模块审核权,每季度轮换主席国。同时开放曲率导航系统第一层非密级参数,包括空间折叠算法基础框架与引力波校准协议,供所有成员国验证使用。
“这些数据足以确认系统可行性,但无法逆向推导完整设计。”他补充,“信任需要对等付出,而非单向索取。”
俄方代表凝视那枚表许久,忽然抬手示意助理递来签字笔。他翻开协议文本,逐页核对,在第十七页停留数秒,最终签下姓名。笔尖离开纸面时,全息屏上俄罗斯国旗缓缓点亮。
美方代表注视着同伴的动作,沉默良久。他重新戴上眼镜,向随行技术官点头。签字笔落下,美国国旗随之亮起。其余十八国代表陆续起身,签署程序启动。
二十面旗帜在虚拟天幕接连升起,协议进入电子认证阶段。陈御风仍立于讲台之后,未移动分毫。机械表静静躺在协议旁,指针走动声被扩音系统轻微捕捉,与全息模型中能源核心的脉冲节奏形成共振。
俄方代表收起文件,站在原地未离席。美方代表团集体静坐,无人交谈。一名技术顾问低头查看平板,突然抬头看向讲台方向。
陈御风察觉视线,微微侧目。对方迅速垂下眼帘,但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的动作并未停止。
他缓步上前,靠近讲台边缘,伸手触碰全息界面,调出曲率导航系统的权限管理页面。二级密钥生成逻辑的访问请求记录栏,赫然显示一条已被拦截的Ip地址前缀——与酒泉基地点火当晚出现的异常访问源完全一致。
他未声张,仅将该条目复制至离线存储区,命名“溯源-02”。随即切换回协议签署进度界面,二十个电子签名已全部录入,仅差最后一步系统确认。
此时,美方技术顾问悄然合上设备,右手拇指在签字笔尾端轻敲三下,动作隐蔽而规律。
陈御风的目光从屏幕移开,落在对方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