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御风指尖在终端上划过,接收到一条来自陆家嘴的加密简报。六个字符清晰浮现:**V型成立**。他没有停顿,立即将信号转译为权限密钥,注入航校实验室主控系统。深空材料专项基金的审批通道瞬间解锁,三组备用电源阵列同步启动,嗡鸣声从地下配电层传来。
真空舱内,“龙鳞”样本正承受2800c的等离子焰流冲击。全息屏上的温度曲线剧烈跳动,结构稳定性预警红光频闪。冷却循环系统因过载中断已持续一分四十七秒,若超过三分钟未恢复,样本将在热应力下彻底崩解。
周子豪趴在观测窗前,眼镜片蒙着白雾,手指紧贴金属舱壁。他闭眼听声——熔炉内部气流频率出现细微偏移,氮气注入速率正在失衡。他猛地睁开眼,手动调高三级喷口压力值,同时喊出参数:“A7通路加压至1.8兆帕,b3回路减载30%!”
指令被系统识别,执行延迟不到0.3秒。真空舱内火焰颜色由刺目白转为暗金,温度波动趋于平稳。但警报仍未解除,系统提示:**耐热极限临界,建议终止测试**。
“再撑三十秒。”陈御风盯着数据流,声音沉稳,“把签到获得的‘高熵合金晶格强化模型’加载进控制算法。”
程序自动嵌入,新材料分子振动模式被重新定义。真空舱内,原本蔓延的微裂纹停止扩展,表面氧化层开始自修复。温度继续攀升,2900c、2950c……最终定格在3000c整,维持恒温十二分钟,结构完整性保持率显示为98.7%。
周子豪一拳砸在操作台上,声音发颤:“成了!这是能飞向火星的材料!”
第一阶段突破完成。
陈御风立即调取系统近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旧址签到所得的“火星大气层再入参数包”,结合前世高空试飞经验,重构“龙鳞”的多层夹心结构模型。辐射屏蔽效能仍是短板,当前测试环境下,伽马射线衰减率仅达76.4%,远低于深空载人任务要求。
“必须提升复合相界面的中子捕获能力。”陈御风快速输入指令,“调整基体配比,加入硼化铪纳米晶须。”
周子豪点头,迅速重制样本。他的笔记本边缘画满了不同排列方式的晶格图,手指翻页时蹭掉了一角碳粉。新样本制备耗时四小时十八分钟,期间他靠速溶咖啡和压缩饼干维持清醒。
第三次测试开始。
“龙鳞”被置入模拟深空辐射场,同步暴露于紫外、x射线与高能粒子流。全息屏实时生成防护效能报告,曲线缓慢爬升。当辐射频率进入关键波段时,衰减率突然跃升,最终稳定在91.3%。电磁屏蔽性能同步达标,全频段干扰抑制效率超行业标准两倍。
系统自动标注:**满足火星着陆器热度标准**。
实验室外仍是深夜,校园路灯依次熄灭。无人知晓此刻诞生的技术足以改写航天史。陈御风下令封锁全部实验数据,原始记录仅通过量子加密通道分发两条路径——一路直送酒泉基地总控室,另一路传至沈昭华私人终端。
“技术保密等级升至S级,”他说,“所有参与人员进入静默期,通讯设备交由安保统一管理。”
周子豪脱下被汗水浸透的藏青色毛衣,露出内里印有航模社团徽章的白色t恤。他双手举起密封样本箱,面对监控镜头,嘶吼:“我们造出了能飞向火星的翅膀!”
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回荡,无人回应,却仿佛穿透了大气层。
陈御风站在窗前,远处天际泛起微光。长征五号火箭正从文昌发射场升空,尾焰划破晨曦,轨迹笔直如刃。他左腕上的上海牌机械表指针轻微震颤,与飞行王朝系统的数据脉冲频率完全同步。
“下一步,该让这材料真正触碰星空了。”他对系统低语。
系统无声响应,飞行贡献值悄然累积,进度条跳动至89.7%。下一等级解锁条件浮现:**在真实太空环境中完成“龙鳞”材料暴露试验**。
陈御风调出酒泉远程验证系统界面,准备接入即将搭载新型返回舱的“启明-3”任务链。此时,周子豪瘫坐在实验台前,手里仍紧紧攥着样本箱,脸上绽开灿烂笑容。胸前的航模徽章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数据传输完成度99.8%。
最后一帧图像稳定上传,全息屏弹出确认提示:**酒泉节点已接收,联合验证程序待命启动**。
陈御风按下确认键,屏幕切换为实时遥测画面。酒泉戈壁深处,一座电磁弹射轨道正在组装,基座铭牌刻着“启明工程一期”。轨道尽头指向东方,太阳正从地平线升起。
他转身看向周子豪:“你去休息,接下来是远程监控阶段。”
周子豪摇头:“我想看到第一次太空暴露结果。”
陈御风未再劝说,只将一杯热咖啡递过去。杯身印着一行小字:“航空大学飞行技术专业二十周年纪念”。
实验室灯光微闪,供电系统经历三次高压冲击后仍保持稳定。这是新获批专项资金支持下的升级电网,能支撑连续七十二小时高负荷运行。
遥测信号突然增强。
酒泉基地传来预加载指令,确认“启明-3”返回舱外挂点已完成“龙鳞”材料模块安装。发射倒计时设定为七小时整,任务窗口不可更改。
陈御风调出气象云图,西北高空无异常气流,发射条件完美。
他最后检查了一遍数据包校验码,确保无任何冗余信息泄露风险。然后启动远程授权协议,输入动态密钥。
系统提示:**联合验证程序已激活,等待发射指令注入**。
周子豪靠在椅背上,眼皮沉重,但仍强撑着盯住主屏。他喃喃道:“这材料……真的能回来吗?”
陈御风望着窗外渐亮的天空,回答:“它必须回来。不只是为了数据,是为了证明我们能把东西送上去,也能安全带下来。”
话音落下,终端响起短促提示音。
酒泉方面发来一张照片:返回舱外表面嵌入的“龙鳞”模块,在晨光下呈现出类似龙鳞的金属光泽,每一片都精准咬合,无缝拼接。
照片下方附有一行文字:**已就位,等你一声令下**。
陈御风伸手按在确认区域,尚未点击,忽然察觉系统界面闪过一道异常读数——来自火星轨道某未知构造体的能量波动,频率与三年前空难时发动机脉冲完全一致。
他的手指停在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