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工的工具钩刚触到那枚反光芯片,金属与混凝土摩擦发出轻微刮响。他迅速将其拨入防磁防水袋,密封后立即通过加密信道上传坐标与影像。指挥车内的陈御风盯着实时画面,指尖在终端滑动放大U盘图像——外壳有腐蚀痕迹,但核心存储模块未破裂,防水层完整。
他拨通周子豪号码:“准备量子隧穿读取阵列,三分钟内启动。”
电话那头传来键盘敲击声,随后是冷静回应:“光学探针已校准,等你信号。”
陈御风闭目,思维接入飞行王朝系统。
【签到地点:城市基础设施关键节点——市政排水枢纽井】
【签到完成】
【奖励解锁:高湿环境数据恢复协议(临时权限)】
一道淡蓝光纹自意识深处展开,协议载入成功。他睁开眼,下达指令:“开启三级纠错冗余,启用相位补偿算法,从第七扇区开始逐层扫描。”
U盘接入破译终端的瞬间,警报灯闪红。系统提示:检测到嵌套式逻辑陷阱,存在远程触发擦除程序的风险。
陈御风调出协议界面,在虚拟操作层插入“数据诱饵镜像”,模拟正常读取流程。真正的解析路径则绕开主通道,经由底层固件缝隙渗透。
十分钟后,进度条推进至63%。
第一组文件解压成功——赵天翔十年来窃取的航空技术参数,按时间线分类归档,包含多份尚未公开的国产发动机测试数据。
第二组为通信记录摘要,显示其与境外情报站的联络频率、编码方式及任务代号。
但第七扇区仍被锁定。
加密标识浮现:军情六处特级防护格式,匹配度98.7%,仅允许原始授权设备解码。
陈御风靠向椅背,手指轻叩扶手。
他知道这种加密机制的本质——不是单纯的数据锁,而是行为验证陷阱。任何非原生环境的尝试都会激活自毁协议。常规手段无法破解,必须还原当年创建时的技术生态。
他再次闭眼,调用系统深层功能。
【激活情报溯源模块】
【构建虚拟解码空间:模拟2008年海外航发工厂服务器环境】
空气微颤,无形的运算场在意识中成型。服务器架构、操作系统版本、时间戳偏移量、甚至当时的网络延迟都被精确复现。
虚拟终端启动,输入密钥载体编号。
屏幕闪烁,一段视频文件缓缓加载。
画面出现一间控制室,灯光偏冷,墙上挂有时区对照表。时间戳显示:2008年11月2日 23:17。
一名身穿白大褂的男子站在wp-14发动机调试台前,正在修改燃油调节曲线参数。他动作熟练,每一步都避开自动审计日志记录。
镜头拉近面部。
陈御风瞳孔收缩。
沈明远之父,沈振邦。
画外响起低语,使用英语夹杂法语术语:“推力波动阈值设为±18%,确保高空台测试阶段出现不可预测抖动……只要故障发生在交付前,华夏五代机计划就得退回方案论证阶段。”
另一人回应:“客户要求的是延迟,不是彻底失败。”
“明白,”沈振邦点头,“我会保留基础点火能力,让问题看起来像是材料疲劳导致的偶发事故。”
视频继续播放,直至参数写入完成。最后定格在一串地理坐标上:北纬48.85°,东经2.35°,巴黎西南郊某私人航研中心。
系统比对结果显示:该位置与当年空难调查报告中异常数据源完全一致。
车内寂静无声。
陈御风没有回放,也没有暂停。他直接将视频哈希值生成加密包,通过军方预留的匿名通道发送。传输进度条走完,确认回执弹出。
就在他关闭发送界面的刹那,手机震动。
一条无归属号码的短信自动弹出,未经过滤系统拦截。
内容只有一句文字:“现在明白为什么系统选择你了吧?”
附件是一张模糊照片。
背景为老式砖木结构地下室,墙面挂着一幅手绘航发结构图。图纸右下角标注着“1973·初代昆仑芯”。线条风格古朴,却与飞行王朝系统内部显示的未来科技图谱惊人相似,尤其是燃烧室分流腔的拓扑布局,几乎完全一致。
陈御风截屏,立即导入系统分析模块。
【扫描启动】
【发现未知编码序列:量子层级嵌套结构】
【匹配度检索中……】
进度条缓慢爬升。
12% → 37% → 61%
突然,终端发出短促蜂鸣。
【警告:检测到被动式信号反射残留】
【来源:照片元数据深层字段】
【内容:一串十六位数字序列,格式匹配飞行王朝系统的早期签到坐标编码规则】
他的手指停在半空。
这不是偶然的线索泄露,而是一次精准投送。
对方不仅知道系统的存在,还清楚它运作的基本逻辑,并刻意用一张旧图纸作为信标,引导他识别某种传承关系。
他调出系统日志,新建一条记录,将图纸编码手动录入。
【标记类型:S级待解任务】
【优先级:最高】
【关联事件链:空中帝国蓝图前置条件】
此时,周子豪来电接通。
“U盘其余分区已镜像备份完毕,原始芯片进入物理封存流程。”
“好。”陈御风低声回应,“所有数据副本执行三重加密,主副本移交军方鉴证组,副本次日凌晨零时自动销毁。”
“明白。”
通话结束。
他摘下左腕上的上海牌机械表,旋开后盖,取出夹层中的微型存储卡,插入终端接口。这是他重生以来建立的秘密数据库,独立于系统之外,从未联网。
将照片与编码序列复制进去,文件命名:“昆仑-1973”。
然后删除终端上的临时缓存,清空操作痕迹。
车窗外,远处机场塔台的导航灯规律闪烁。一架夜航客机正切入进近航道,引擎轰鸣声穿透玻璃传来。
陈御风注视着那束移动的航灯,思绪沉入二十年前的暗流。
那时他尚未出生,沈昭华还未失去父亲,赵天翔仍在海外受训。
但有人已经在绘制一张跨越时代的棋盘。
而他,恰好站在了某个预设的位置上。
他重新戴上手表,指针指向22:15。
手指在终端按下最后一个指令:调取全球产业联盟大会发言稿初版。
屏幕亮起。
第一段文字赫然在列:“今天我们所追求的,不只是技术自主,更是历史真相的清算。”
他未做修改,仅在文末添加一行备注:
【增加一项议程:关于航空核心技术溯源机制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