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限审批栏上的名字清晰浮现,陈御风的目光在那两个字上停留了一瞬。他没有说话,只是将打印出的设备指纹比对表轻轻压在控制台边缘,纸张一角微微翘起,墨迹尚未完全干透。
周子豪已将海底干扰器残件中的文本数据导入解析系统。屏幕左侧滚动着从潜航器传回的原始文件片段,右侧则是沈氏集团历史档案库的索引界面。他调出文档元数据分析模块,逐行比对字符编码、段落间距与页眉偏移量。
“排版模板匹配度98.7%。”他的声音低而稳定,“尤其是页脚编号的错位规律——每三页出现一次0.3毫米右偏,这是老式德制胶印机皮带松动导致的固有缺陷。”
陈御风点头,手指划过全息投影中的一处细节:“这种偏移只存在于抗战末期沪城印刷厂的产出物中。而当时能调度该设备的,仅有华东机械研究所。”
“那是我外祖父名下的机构。”沈昭华站在终端旁,指尖悬停在密钥输入框上方。她未再言语,但眼神已从最初的迟疑转为决断。三秒后,她输入一串十六位字符,伴随指纹验证完成,系统提示音响起:【S-1942卷宗访问权限解锁】。
投影切换,泛黄的电子扫描件缓缓展开。标题为《南洋航空设施建造日志》,签署日期为1943年秋。内容详述了一座位于南太平洋某环礁的地下航空实验基地建设过程,涉及隐蔽供能系统、抗压舱室结构及早期信号屏蔽技术。
“这和海底基地的布局完全一致。”周子豪放大图纸对比图,两幅结构图叠加后几乎无缝重合,“通风管道走向、主控室位置、甚至应急出口的倾斜角度都相同。”
陈御风调出无人机最新传回的洞穴三维建模画面。镜头深入岩壁裂缝,穿过坍塌的金属门框,最终定格在一面刻满符号的石墙上。图像增强处理后,四个汉字逐渐清晰:**沈氏重工**。
沈昭华呼吸微滞。她抬起左手,无名指上的翡翠戒指表面裂纹突然延伸,发出细微的“咔”声。下一瞬,戒指自中间断裂,五片碎片滑落在数据板表面。
谁都没有移动。
碎片静止的位置恰好构成一个对称的六边形轮廓,边缘线条与海底基地原始设计图的外围结构完全吻合。周子豪迅速截图锁定坐标关系,陈御风则立即指令系统标记所有与“昭和18年”相关的时间节点。
“这不是巧合。”他说,“这座基地的设计基因源自沈家。”
沈昭华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可动摇的力度:“我父亲从未提过这个项目。但他坠机前最后一次技术会议记录里,提到过‘南线旧址重启风险’。”
周子豪接入年代交叉分析模型,将日志中的材料清单与现代检测结果对照。“当年使用的耐腐蚀合金成分,和我们最近在干扰器晶体上发现的残留涂层一致。而且……”他停顿一秒,“配方中含有一种稀有元素,代号‘x-7’,直到2015年才被重新命名并归档。”
陈御风闭眼接入飞行王朝系统,申请历史事件溯源权限。界面弹出提示:【检测到高价值历史签到点,是否前往?】坐标定位正是那座环礁。
他未作回应,而是调取二战时期盟军航空情报摘要。一份尘封档案显示,1944年日军曾在南太平洋某无人岛部署“风雷计划”,意图研发远程隐形飞行器,后因战局恶化中断。参与该项目的外部技术支持单位名单中,赫然列有“Shen Industrial consortium”——沈氏工业联合体。
“他们不是窃取技术。”陈御风睁开眼,“他们是延续它。”
沈昭华站起身,走到主控屏前。她将S-1942卷宗与“project phoenix”文件夹并列展示,两者在文档生成逻辑、加密层级设计乃至隐藏水印方式上均呈现惊人相似性。
“三年前创建‘凤凰计划’的人,知道这些。”她说,“他知道如何模仿祖先的技术语言。”
周子豪继续深挖日志底层信息。他在一段被多次覆盖的日志残片中提取出一组设备序列号,经反向追溯,发现这些编号曾出现在2005年“苍穹之眼”实验项目的物资清单上——正是沈昭华父亲主持的最后一个课题。
“干扰器的核心晶体,使用的是同一型号基材。”他调出光谱比对图,“而且……它的初始激活频率设定为432hz,这个数值不在标准通信范围内。”
陈御风猛然想起什么。他调出前世记忆中的试飞数据记录,在一次高空失联事故前,仪表曾捕捉到一段无法识别的低频震荡信号,频率正是432hz。
“这不是单纯的干扰装置。”他说,“它是信标。”
沈昭华盯着屏幕上不断旋转的六边形结构图,忽然伸手按下通讯键:“通知特勤队,暂缓拆除干扰器。我要它保持待机状态。”
“为什么?”周子豪问。
“因为它还在接收信号。”她目光未移,“如果这座基地真是先辈所建,那么现在有人想让它醒来。而我们得知道,是谁在呼唤它。”
陈御风重新连接系统后台,启动“历史贡献值”评估模型。随着更多时间节点被确认,界面上浮现出一座虚拟时间轴,从1943年奠基开始,每隔若干年便出现一次能量波动峰值,最近一次发生在七十二小时前——正是无人潜航器抵达当天。
“有人在按某种节奏激活它。”他说,“而且每一次,都伴随着沈家人的介入。”
沈昭华沉默片刻,从随身包中取出一枚老旧U盘。金属外壳上有轻微磨损痕迹,接口处镀层脱落。她将其插入专用读取端口。
“这是我父亲书房暗格里的东西。”她说,“我一直没敢打开。”
屏幕闪烁,文件列表浮现。首项名为【Final_Report_x7】,创建时间为2005年10月16日,即坠机前三天。文件受双重加密保护,但密钥类型与S-1942卷宗完全一致。
周子豪立即启动解码程序。进度条缓慢推进至67%,突然停滞。系统提示:【需生物特征验证】。
沈昭华将手指按在识别区。三秒后,文件解锁。
投影展开,是一份关于“x-7元素共振效应”的完整研究报告。末尾附有一张手绘草图:一座半埋于珊瑚礁下的六边形建筑,顶部设有碟状天线阵列,周围标注着多个频率接收点。
图下方写着一行小字:
**若此物再启,必因血亲之触,亦将招致风暴。**
陈御风盯着那张图,缓缓抬手,调出无人机实时画面。镜头正对准洞穴深处那面刻字石墙。就在众人注视之下,墙体缝隙中渗出淡蓝色微光,顺着“沈氏重工”四字边缘缓缓流动。
与此同时,数据板上的碎片轮廓开始轻微震颤,六边形边缘泛起与墙体相同的蓝光。
沈昭华低声说:“它感应到了。”
陈御风下令:“标记所有能量传导路径,我要知道这道光最终通向哪里。”
周子豪快速操作,将光流轨迹投射至三维模型。线条蜿蜒延伸,穿过岩层,直抵基地最深处的一个封闭腔室。
屏幕上,那个空间的轮廓逐渐显现。
形状正是六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