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方舟”号如同一位谨慎的朝圣者,静静停泊在那座巨大的、受损的“水晶莲花”遗迹旁。修复外部传感器和评估损伤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但舰内所有人的心思,都已被窗外那片流光溢彩、律动不息的星渊深处所吸引。这里的“生态”,远非他们所能想象。
首次遭遇来得悄无声息。
一批负责修复舰壳微型损伤的工程无人机,正在船尾区域作业。突然,其中一架无人机信号紊乱,失控飘离,紧接着第二架、第三架……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干扰。
“第七区无人机群失控!遭遇未知干扰!”工程部长报告。
主屏幕迅速切换视角。只见船尾外的光流体中,浮现出数十个半透明、变幻不定的发光体。它们形似地球海洋中的水母,大小不一,小的不过拳头大,大的直径可达数米。身体由纯粹的能量构成,核心处闪烁着更加明亮的、如同神经节般的光点,无数细微的光丝触手在能量流体中缓缓飘动,姿态优雅而神秘。
它们似乎对无人机极其好奇,轻柔地靠近、环绕,那些光丝触手轻轻拂过无人机外壳。凡被触碰的无人机,立刻系统宕机,仿佛被某种强大的能量场瞬间“催眠”或“过载”。
“没有攻击性行为,”科学官快速分析,“更像是……好奇的触碰。但它们自身的能量场与我们的设备极不兼容!”
“命名为‘流光水母’,”苏玥记录着观察数据,“纯能量体生命形式,其存在基于星渊特有的能量-信息介质。它们似乎通过接触进行感知和交流。”
试图驱离它们的温和能量脉冲反而吸引了更多“水母”聚集,它们似乎将这种脉冲当成了某种“问候”或“游戏”。强行使用非致命武器威慑则会让它们瞬间消散,如同融入水中,片刻后又在不远处重组,毫发无伤。
“物理手段效果有限,”安全官得出结论,“它们似乎没有固定形态,常规伤害无效。”
最终,解决方案出人意料地简单:关闭船尾区域的所有非必要外部能源输出,减少“吸引力”。同时,凌烨尝试散发温和的、模仿它们能量波动的共鸣频率。
果然,“流光水母”们对失去“活力”的无人机很快失去兴趣,又被凌烨散发出的“同类”频率所吸引,缓缓飘离了船尾,继续它们在光海中的漫游。
“它们并非恶意,”凌烨睁开眼,略带疲惫,“它们只是……存在于此。我们的科技造物,在它们看来,或许是奇怪又有趣的‘玩具’或‘岩石’。”
第一次接触有惊无险,但让所有人意识到,星渊的危险不仅来自环境,也来自这些对人类而言完全“异质”的生命形式。
然而,“流光水母”只是星渊生态的序曲。
几天后,方舟决定对附近的“水晶莲花”遗迹进行初步近距离扫描。一艘加强防护的小型探测艇“星尘号”被释放出去。
“星尘号”平稳地靠近遗迹表面,扫描光束仔细勾勒着那些古老的符文和破损结构。数据传输回方舟,引发科学团队阵阵惊叹。
突然,“星尘号”驾驶员的声音充满困惑:“长官,我的速度在异常降低。引擎推力正常,但仿佛……陷入泥潭?”
主屏幕上显示,“星尘号”周围的能量流体似乎变得异常“粘稠”,光芒也暗淡了许多。更令人不安的是,探测器检测到其周边空间的能量层级在急剧下降,仿佛被什么东西疯狂吞噬!
“不是泥潭!”苏玥瞬间意识到什么,厉声下令,“是另一种能量生命!‘星尘号’,立刻最大功率脱离!立刻!”
但为时已晚。
只见“星尘号”后方,原本透明的能量流体中,一个巨大的、模糊的阴影悄然浮现。它没有固定形状,更像是一片不断扩张的“绝对黑暗”或“能量真空”,所过之处,流光溢彩的星渊背景霎时间黯淡无光,仿佛被橡皮擦抹去的画作。它沉默无声,却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吞噬一切能量的气息。
“星尘号”的引擎光芒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暗淡,护盾急剧闪烁,速度几乎降为零,被那股无形的拖拽力死死抓住,缓缓拉向那片黑暗。
“引力场异常!能量被急速吸收!护盾即将崩溃!”“星尘号”驾驶员的声音带着绝望的喘息。
“攻击!干扰它!”莉娜舰长下令。
方舟的定向能武器射向那片黑暗,但光芒没入其中,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丝毫涟漪,反而似乎为其补充了“弹药”,拖拽力骤然增强!
“它……它在吸收能量!所有形式的能量!”武器官骇然。
“命名为‘静默吞噬者’,”苏玥脸色发白,语速极快,“它不是基于物质,甚至可能不是基于我们理解的信息!它是能量的绝对熵增点!是移动的黑洞概念体!战斗毫无意义!”
所有常规手段失效。“星尘号”危在旦夕。
千钧一发之际,凌烨猛地冲到感应矩阵前,双手按在水晶面板上:“不能对抗!只能引导!苏玥,计算‘星尘号’引擎过载自爆的冲击波,能否短暂扭曲它?”
“计算中……可以!但只有0.3秒的窗口!而且‘星尘号’……”苏玥瞬间明白他的意图,手指在控制台上疯狂舞动。
“驾驶员!”凌烨接通通讯,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我命令你,引擎过载倒计时准备!这不是牺牲,是唯一生路!相信我!”
“星尘号”驾驶员愣了一下,随即坚定回应:“明白!引擎过载准备!倒计时……”
“苏玥!”
“计算完成!爆炸冲击波会使吞噬者结构短暂失稳,吸收力出现缺口!缺口出现方位:偏右上角15度!持续时间:0.3秒!”
“驾驶员!听我指令!三、二、一……引爆!右满舵,最大剩余动力,冲!”凌烨几乎是吼出来的,共鸣能力全力展开,不是对抗吞噬者,而是极限感知那稍纵即逝的生机!
“星尘号”尾部猛地爆开一团耀眼的光芒!强烈的冲击波扩散开来,那片沉默的黑暗果然剧烈扭曲了一下,如同被打嗝噎住,右上角出现了一个极短暂的、能量吸收停滞的区域!
就在这电光石火的瞬间,“星尘号”残存的动力全开,如同离弦之箭,险之又险地从那个微小的缺口处冲了出来!
几乎同时,吞噬者恢复了稳定,那片黑暗再次笼罩了刚才的位置,缓缓蠕动,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星尘号”拖着残躯,踉跄地返回方舟对接舱。驾驶员获救时几乎虚脱。
死里逃生后,会议室内气氛沉重。
“战斗无效,”莉娜舰长总结,声音干涩,“它们没有恶意,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只是遵循其存在本能。但对我们而言,致命。”
“我们需要的是理解,然后是规避,”苏玥调出数据,“‘静默吞噬者’似乎倾向于在能量流动缓慢或淤积的区域‘觅食’。它们移动缓慢,但感知范围极大,对高能量目标极其敏感。”
“而‘流光水母’则被活跃的能量源吸引,”凌烨补充,“它们相对无害,但可能引来麻烦,或干扰设备。”
科学团队据此绘制出初步的星渊“生态图”和航行建议:利用凌烨的感知,主动规避能量死寂区(可能潜伏吞噬者),经过能量活跃区时适当收敛能源输出(避免吸引过多水母),就像古老的航海家观察洋流与天气。
方舟的航行策略彻底改变。不再是盲目探索,而是学习像星渊的原生生命一样,顺应这片能量之海的“潮汐”与“气候”。
一次,方舟监测到一场壮观的能量风暴正在前方形成。无数“流光水母”被风暴能量激活,变得极度活跃,汇聚成一条条璀璨的光带,在风暴中穿梭舞动,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而在风暴边缘的阴影里,巨大的“静默吞噬者”悄然聚集,等待着风暴平息后“清理”残骸,吞噬那些散逸的能量。
没有善恶,只有存在与循环。
凌烨与苏玥站在观景窗前,望着这远超人类理解的宏伟生态,久久无言。
“碳基、硅基……如今是能量基,”苏玥轻声道,“生命的形式竟可以如此多样。”
“而意识,或许与形态无关,”凌烨若有所思,“只与复杂的组织和信息的流动相关。它们……或许也在以它们的方式,‘思考’着。”
他们意识到,星渊并非死地,而是一个充满陌生生机的、无比复杂的生态系统。方舟于此,如同第一个爬上陆地的鱼,必须重新学习如何呼吸,如何感知,如何生存。
生存的关键,从非征服,而在于理解与敬畏。
方舟调整航向,小心翼翼地绕开那场能量风暴,如同避开一场自然界的雷雨。它继续向着星渊深处,向着那未知的目的地,缓慢而坚定地驶去。
船外,是流光水母的曼妙舞姿和静默吞噬者的深邃阴影;船内,是人类文明在绝对异域中求存的智慧与坚韧。
他们的旅程,不仅是对空间的探索,更是对生命形式无限可能性的认知革命。而凌烨与苏玥,他们的爱情与协作,已成为连接两种截然不同存在形式的微妙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