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虽已暗下,奉天殿前的文武百官也依旨“散去”,但应天府的夜晚却并未恢复往日的宁静。许多府邸门前车马络绎,尤其是那些有资格、也有野心参与海外开拓的勋贵和部分重臣的府邸,更是灯火通明,人影憧憧。
朱元璋的“各凭本事”如同一声发令枪,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谁都知道,单打独斗,在这未知的海外拓殖中风险极大,很可能血本无归。联合,成了最现实的选择。
但在联合谁、如何联合的问题上,却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
以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等人为首的顶级勋贵,自然是最核心的圈子。他们根基深厚,在军中人脉广布,资源雄厚,是各方都想拉拢的对象。但他们之间也有亲疏远近,以及与皇室关系的微妙差异。
永昌侯蓝玉、颖国公傅友德等后起之秀,凭借赫赫军功跻身顶尖勋贵行列,他们野心勃勃,行事更为激进,也吸引了一批同样渴望快速建功立业的将领围绕在身边。
而像信国公汤和这样与朱元璋关系极其密切、但为人相对低调谨慎的,则有自己的考量圈子。
联合并非简单的拉帮结派。想要入伙,需要亮出实实在在的“本钱”。你能拿出多少真金白银?能动员多少家族部曲私兵?能筹措多少粮秣器械?有没有精通航海、造船、堪舆、医术的特殊人才?这些,都成了衡量能否“一起玩儿”的硬指标。
在这场主要由勋贵武将主导的“跑马圈地”预演中,文官集团也并未完全置身事外。他们虽然不直接掌握军队,但却拥有庞大的地方资源、精明的算计头脑以及不可或缺的行政管理能力。
一些有远见的勋贵,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拥有特殊才能的文官。通晓多国语言、精于辞令交涉的人才,在未来的海外拓殖中,其价值绝不亚于一名能征善战的将领。
就在这个夜晚,一位名叫薛嵓的年轻官员,刚刚回到自己略显清冷的宅邸,还未及换下官服,门房便战战兢兢地送来了一份拜帖。烛光下,烫金的帖子上,“宋国公府”四个字显得格外醒目。
薛嵓心中一震。宋国公冯胜,乃是开国六公爵之一,位高权重,与自己素无深交,为何深夜遣人来访?他隐约猜到了什么,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快步走向前厅。
厅中,一位身着锦袍、气度不凡的中年文士正安然品茶,见他进来,起身拱手笑道:“薛观政,深夜打扰,还望海涵。在下冯安,忝为宋国公府管事。奉国公之命,特来与给事中商议……共图海外之事。”
薛嵓心中了然,面上却不动声色,还礼道:“冯先生客气了,不知宋国公有何指教?”他深知,自己的前途,或许就将因这天幕,因这深夜的来访,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海外那片广阔的天地,不仅吸引着武人的刀剑,也开始搅动文人的心潮。
夜色深沉,应天府的各处府邸内,类似的对话在不同的圈子、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利益的纽带、权力的组合、人才的网罗,在这天幕之后的第一个夜晚,悄然编织成型,只为在未来的大航海时代中,抢占那至关重要的先机。而这一切,都只是暴风雨来临前,深藏在夜幕下的微弱序曲。
第二天,天还未亮,整个洪武十一年的应天府,乃至苏州、泉州等沿海重镇,却已经提前陷入了一场无声的风暴之中。
昨夜勋贵大臣们府邸的密谋与串联,在天亮后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第一个受到冲击的,便是各种记载海外风物、地理、航路的资料。无论是官方库藏的元朝遗留图籍,还是私人收藏的番商海图,甚至是水手船员口耳相传的记录,一夜之间都成了炙手可热的紧俏货。
“快!去书坊!把所有涉及海外的书籍,无论山川地理、风土人情,还是奇闻异志,全部买下!”
“高价求购南洋海图,尤其是通往旧港(今苏门答腊巨港)、满剌加(马六甲)的详细航线!”
“去找那些从南洋回来的老水手,请到府中,好生款待,务必问清沿途岛屿、水文、港湾情况!”
各家勋贵府邸的家丁、门客倾巢而出,如同梳子一般刮过所有可能找到相关信息的地方。书坊里相关书籍被抢购一空,价格翻了几番仍有人趋之若鹜;一些精通海外事务的文人、退役的老水手突然变得身价百倍,被各方争相聘请。
这股风潮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此时尚在明朝境内活动的海外商人。在应天、苏州、泉州等地的番坊(外国人聚居区)内,来自阿拉伯、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商人们,此刻却是忧心忡忡。
他们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海外贸易的巨额利润,也深知那些航路、市场和物产信息的重要性。以往,他们凭借这些信息差和对海路的熟悉,垄断着东西方的贸易,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如今情况变了。大明朝廷,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权势熏天的开国勋贵们,将目光投向了海洋。这对于他们这些没有政治背景的外来商人而言,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他们……他们这是要亲自下场了。”一位年长的阿拉伯商人看着窗外匆匆走过的勋贵家仆,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对同伴叹息,“一旦天朝的贵族和军队进入大海,哪里还有我们自由贸易的空间?”
另一位来自爪哇的商人更是面露恐惧:“我听说,那些公爷侯爷们,不仅要贸易,还要占地盘!我们世代经营的港口,恐怕……”
尽管心中万分不愿,但在洪武十一年这个时间点,这些海外商人在明朝朝廷内部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面对勋贵府上拿着帖子、语气看似客气实则不容拒绝的“邀请”,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应对。
“这位管家,不是小人不愿献上海图,实在是……”
“不必多言!我家公爷只是借阅参考,日后海上行事,说不定还需倚重诸位,必有厚报!”
威逼利诱之下,许多商人珍藏的海图、记录的商路、了解的物产信息,不得不被“分享”出去。更有甚者,为了寻求庇护,避免在未来可能到来的冲突中被吞得渣都不剩,一些精明的商人开始主动选择依附。泉州一位颇有实力的海商,便是在这个早晨,带着厚礼和关键的航海资料,踏入了魏国公府的门槛(毕竟谁都知道魏国公可是永乐大帝的老丈人),希望能将自家的商业网络与勋贵的武力结合起来,在这即将到来的大变局中谋得一席之地。
皇宫大内,锦衣卫将清晨以来城中的种种动向,迅速汇总报到了朱元璋的案头。
看着报告中描述的各大勋贵府邸疯狂搜集资料、网络人才,甚至开始与海商接触结盟的景象,朱元璋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眼神深邃。
若非他早已从天幕中知晓,这群人的目标是那遥远的、尚未属于大明的海外之地,单看眼前这文武勾结、蓄养私力的架势,他几乎要以为又一场祸乱朝纲的阴谋正在酝酿,忍不住要举起屠刀了。
“哼,一个个倒是心急。”朱元璋冷哼一声,语气听不出喜怒,“也好,省得咱再多费唇舌。只要他们的刀锋是对着外面,不是对着咱的江山,咱就容得下他们这点心思。”
他随即对侍立的锦衣卫新任指挥使毛骧吩咐道:“给咱盯紧了!他们找什么人,拿什么图,怎么合伙,咱都要知道。海外的事,可以让他们去闯,但大明的规矩,不能乱!”
毛骧凛然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