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实力为先拳头大才是硬道理。
尽管韩锦程和吴忧拿着令牌也能调派江湖势力但跟沈婉宁这个盟主亲自出山明显不是一个分量。
离宫后太后娘娘也没盲目去找更没联系吴忧。
直接快马加鞭拜访了一下国内三大情报势力之首的烟雨楼。
二话不说先把楼主拎过来胖揍一顿。
让你们找个人磨磨唧唧推三阻四好几天也没进展。
还能不能干了?
不能干趁早找个老实女人入赘把位子让出来。
别的江湖势力不知沈婉宁真实身份专玩儿情报的烟雨楼可是心知肚明。
楼主还以为他们这位非主流盟主都当上太后不怎么再管江湖事没想到她是一点儿不避嫌。
不是令牌都给出去了么,直接联系他们就不怕那小皇帝有想法?
烟雨楼楼主这么想倒也没毛病。
自古以来皇帝跟太后若非亲生母子的100%是竞争关系。
要么皇帝成傀儡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要么皇帝压得太后只能做个平凡老太太安心养老。
也就是俗称的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
还别说不是亲生的母子。
就算是亲生母子还斗呢,更何况这种跟自己差不了几岁的小妈。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必须只能一个人说了算。
真想争也就罢了,若没那个心思藏拙避嫌。是必须的。
哪怕知道如今的皇帝能从一介臣子造反成功少不了他们这位盟主的帮扶也没人会以为俩人真有什么母子情。
甚至有人在打赌什么时候皇帝对盟主下手或者盟主觉察出继子容不下她直接掀了棋盘。
他们如今对盟主令不怎么上心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江湖人募强。
只有绝对的实力才配他们真正敬仰效忠。
见识过这位盟主的凶残烟雨楼主挨了一顿揍也不敢炸毛。
都没伤筋动骨明显盟主就是出出气。
这算好事,说明盟主把他当自己人。
沈婉宁也没废话,让烟雨楼所有探子把手头工作暂停探查自己区域的异常事件。
别管东南西北大城小镇但凡是不同寻常的新鲜事儿都上报她自己会分辨。
什么画像都是扯。
再大的情报部门人员也有限。
若是固定就在某座城里还能找找,大海捞针的事儿指望认脸找人门儿都没有。
按脸找人不行那就按事儿找人。
不是她瞧不起小鱼跟自家夫君,就那俩傻子要不闹天闹出点事儿来她名字倒着写。
对于吴忧的能力沈婉宁还是挺有自信的,这么多天都找不到一点线索很可能是找错了方向。
不是说韩云泽聪明到声东击西故意给了他们错误的线索。
没什么意外的话他俩是真的想去南诏,然后……
因为智商储蓄不足导致走错了路没准拐到什么奇怪的地方去了。
这种事儿他俩谁都干得出来。
烟雨楼主不愧是干情报的,顶着巨大的压力也详细问了究竟什么级别算是新鲜事儿。
也幸好他问了一声。
没想到盟主大人所说的新鲜事儿并不是离奇的案子某地方闹鬼而是看似平常又透着点夸张的。
比如说某地出了个冤大头花超十几倍的价格买了一件并不值的东西。
或是出现两个穿着富贵却没什么常识看啥都新鲜的二愣子。
唯一特别点够得上逼格的就是看看有没有行侠仗义的。
比如说打了某个挑起妇女的恶霸或是一个人干翻了一群流氓。
再有就是让烟雨楼的探子去他们所在地的书店问问有没有看着不太聪明的公子一次性买十几二十本画本子的。
其实如果再详细些应该也查查卖香蕉的。
只不过一座城里书店有数,卖高档水果的店却太多不容易查。
烟雨楼什么都缺就不缺探子和飞鸽。
主楼东南西北8个方向各发两只信鸽不过一天就回来100多只。
分散在各处的探子并不是有活儿才干平时也有自己的KpI。
驻扎在一座小城那这小城每天有特别的事儿都会记录汇总。
可能那些消息一辈子都用不上。
但若是某天总部来消息询问某年某月某天某件事儿是不是发生你立刻就得能查到案卷。
沈婉宁就在烟雨楼总部住下了,
比起宫里那些一板一眼一个流水线里定制出来的奴才明显烟雨楼的人更有趣。
楼主也会做人,选了总部最漂亮的四男四女负责每个方向的信件日日汇报。
沈婉宁觉得挺不错。
没想到情报部门跟上辈子的狗仔似的不光记录正事八卦也不少。
就是这信息是不是太杂了?
不光记载江湖人跟官府的事连某家小妾跟公子私通某两个秀才背地里龙阳之好都记载。
玩意儿除了满足八卦之心好像没啥用,倒是挺对她胃口。
若不是怕她家小傻子在外有危险她觉得在这儿常住也不错。
沈婉宁忽然有了个主意。
烟雨楼调查的卷宗白放着发霉不如废物利用。
比如,仿造前世的报纸发行永安民报。
也不用全国都一个版本。
毕竟这时候传信不便交通滞后,即便十天发行一版也无法做到全国统一。
那就跟烟雨楼似的在比较大的城池都设一座报馆。
这时候的纸张无法正背面印刷那就三张一份每半面一版。
第一版统一刊发朝廷政令京城重要新鲜消息,蝇头小楷加飞鸽传书基本能覆盖非偏远地区。
第二版第三版专门刊登本地新闻由当地报馆自由发挥。
毕竟也是朝廷支持的可以跟当地官府合作,刊登一些好人好事还是披露一些恶性案件都可以。
这年头的八卦都是口口相传,从胡同口传到另一头儿都没准儿变几个版本。
如今有一份官方认证的保熟的瓜肯定有不少人感兴趣。
这三版可以打开百姓闭塞的消息通道也是普通百姓愿意接受报纸的诱饵。
第四版则可以找当地一些文采不错的学子或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撰写一些诗词文章。
读书人总是清高一些。
为避免他们把报纸说成小道消息难登大雅之堂必须用这些东西堵他们的嘴。
文人好名。
只要刊登了某位山长的文章相当于这书院里所有学生都不会再说报纸不好。
多采访几位老先生报纸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就站住脚了。
之后说不准有为了扬名的上赶着捧着钱找报社登文章。
报纸为了全民普及自然不能卖的贵撑死了两三个铜钱。
这玩意儿连成本都远远不够,第五版跟第六版就是能维持报社不赔钱的关键。
分出一小块儿刊登寻人寻物启事剩下的全印广告保证稳赚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