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认可后,共生理念的推广速度大幅加快 —— 短短三个月,全国就新建了二十个共生站,每个城市都有了共生医疗点,每所学校都开设了共生课程,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觉醒者,主动加入共生,成为 “普通人的序列” 的一员。苏晓作为联邦共生管理局的局长,每天都在忙碌 —— 审核新共生站的建设方案、协调各地的能量调配、培训共生医疗人员、处理共生者的咨询,但她心里,一直有一个未完成的梦想。
这天晚上,苏晓忙完工作,来到共生学校。学校里的孩子们已经放学了,只有一个小小的身影,还在向日葵田里忙碌 —— 是阿木,那个来自北部草原的小男孩,之前在传承站的战斗中,失去了父母,被张奶奶收养。阿木正蹲在田里,用小小的手,给向日葵幼苗浇水,他的旁边放着一个破旧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向日葵,还有一些歪歪扭扭的字:“我想有一个学校,让草原的孩子都能学共生,都能种向日葵。”
苏晓走过去,蹲在阿木身边,笑着说:“阿木,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家?”
阿木抬起头,眼里满是认真:“苏晓姐姐,我想把这些幼苗照顾好,让它们快点长大。草原的孩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向日葵田,我想让他们来这里上学,和我一起种向日葵,一起学共生。”
苏晓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废品站的院子里,妈妈教她种向日葵,她也曾梦想着,有一天能有一个大大的向日葵田,让所有没有家的孩子,都能在这里生活、学习。“阿木,姐姐有一个梦想,” 苏晓说,“我想建一所‘共生希望学校’,让所有偏远地区的孩子,不管是普通人还是觉醒者,都能免费上学,在这里学知识、学共生技能、学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你愿意帮姐姐一起实现这个梦想吗?”
阿木的眼睛瞬间亮了,用力点点头:“我愿意!我可以帮姐姐照顾向日葵,帮姐姐教其他孩子种向日葵!”
第二天,苏晓在联邦共生管理局的会议上,提出了建设 “共生希望学校” 的计划。“学校的选址,我想在西部传承站旁边,这里有大片的向日葵田,有稳定的共生能量,有经验丰富的居民,” 苏晓指着投影屏上的地图,“学校的课程分为三个部分:文化知识课,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算数;共生技能课,教孩子们如何控制温和的共生能量,如何用能量帮助植物生长、帮助别人;生活实践课,教孩子们做饭、缝衣服、修工具,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
“学校的老师,我想从各地的共生者中选拔,” 苏晓继续说,“陈医生可以教孩子们共生医疗知识,李大叔可以教孩子们工具维修,张奶奶可以教孩子们做饭和制作艾草香囊,魏明可以教孩子们设备检测,石垣和雷泽可以教孩子们基础的防护技能,苏衍可以教孩子们共生理念,我来教孩子们如何与共生中枢沟通,如何用共生能量帮助别人。”
会议上的成员们都很支持这个计划,联邦议会也很快批准了资金申请,还调拨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和教学设备。消息传到各地共生站,居民们都很兴奋,纷纷主动报名,愿意为学校的建设出一份力。
西部农场的牧民们,送来大量的向日葵籽,说要在学校周围种满向日葵,让孩子们每天都能看到阳光的颜色;北部草原的居民们,织了厚厚的羊毛毯,说要铺在学校的教室里,让孩子们冬天不冷;中部试点的人们,送来大量的玉佩碎片,说要放在学校的门口,净化周围的能量,让孩子们能在安全的环境里学习;东部医院的医护人员,送来大量的医疗物资,说要在学校里建一个小型医疗点,保障孩子们的健康;雪山站的居民们,送来光滑的冰芯,说要做学校的窗户,让教室更明亮;沙漠站的人们,送来细腻的金沙,说要混合黏土做学校的墙壁,让墙壁更坚固;森林站的居民们,送来百年硬木,说要做学校的桌椅,让孩子们坐着更舒服;沼泽站的人们,送来纯净的净水,说要建一个小型水池,让孩子们能观察水生植物;海岛站的渔民们,送来美丽的贝壳,说要装饰学校的墙面,让学校更漂亮;南部维修站的人们,送来大量的设备零件,说要做教学用的工具模型,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其他共生站的居民们,也纷纷送来各种各样的礼物,有书籍、有文具、有玩具,还有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物件。
学校的建设开始了。苏晓和苏衍带领大家,一起平整土地、搬运材料、搭建房屋。阿木每天都来帮忙,他虽然年纪小,却很能干,帮大家递钉子、递工具,还帮张奶奶给工人们送桂花糕和艾草茶。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了所有人,连平时不爱说话的魏明,都主动教孩子们如何用简单的能量,搬运轻型材料;石垣则用岩石能量,为学校搭建了一个坚固的操场;雷泽用雷电能量,为学校安装了照明设备,让晚上施工的工人们能有足够的光线。
三个月后,共生希望学校终于建成了。学校的外墙是用金沙混合黏土做的,泛着淡淡的金色;窗户是用冰芯做的,透明又明亮;教室里的桌椅是用硬木做的,光滑又结实;操场是用岩石能量加固的,平坦又宽敞;学校周围种满了向日葵,金色的花盘朝着太阳,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学校的门口,放着中部试点送来的玉佩碎片,泛着淡淡的绿色光芒,净化着周围的能量;学校的墙上,挂满了海岛站送来的贝壳,风吹过,发出 “叮当” 的响声,像一首好听的歌。
开学那天,各地的孩子们都来了 —— 有西部农场的孩子,有北部草原的孩子,有中部试点的孩子,有东部医院的小患者,有雪山站的孩子,有沙漠站的孩子,有森林站的孩子,有沼泽站的孩子,有海岛站的孩子,有南部维修站的孩子,还有很多没有家的孤儿。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手里拿着崭新的书包,在学校的门口排队,等待着开学仪式的开始。
苏晓站在学校的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孩子们,眼里满是温暖:“欢迎大家来到共生希望学校。在这里,没有普通人和觉醒者的区别,没有贫穷和富裕的区别,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普通人的序列’的一员。在这里,你们可以学知识、学技能、学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姐姐希望,你们能在这里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后成为对共生、对社会有用的人,把共生的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开学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开始了第一堂课 —— 向日葵种植课。苏晓和阿木带领孩子们,来到学校周围的向日葵田,教他们如何松土、如何播种、如何浇水、如何用温和的能量促进生长。孩子们学得很认真,有的孩子用小手轻轻抚摸土壤,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播下种子,有的孩子用淡淡的能量,轻轻包裹着种子,希望它们能快点发芽。
苏晓站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了妈妈,想起了序列一,想起了所有为共生付出过的人 —— 他们的梦想,正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慢慢实现。苏衍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块向日葵籽饼:“晓晓,你的梦想实现了。妈妈要是知道,肯定会很开心。”
苏晓接过饼,咬了一口,向日葵籽的醇香在嘴里散开:“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梦想,是所有共生者的梦想。以后,我们还要建更多的共生希望学校,让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在共生的温暖中,快乐地成长。”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学校的向日葵田上,洒在孩子们的脸上,洒在苏晓的身上。苏晓知道,她的梦想还在继续,共生的梦想还在继续,但只要有这些孩子在,只要有所有共生者在,这个梦想就一定会实现,“普通人的序列” 就会永远传承下去,普通人和觉醒者就会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