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深潭之水,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沉淀了无数智慧与感悟。顾廷烨与明兰携手走过数十载,历经朝堂风云、家族变迁、人生起伏,步入这含饴弄孙的安稳晚年。眼见着儿孙辈如庭前嘉木,日渐繁茂,欣喜欣慰之余,一种更深沉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他们深知,财富权势或可荫庇一时,唯有良好的家风与正确的价值观,方能护佑家族行稳致远,福泽绵长。那些散落在日常教导中的零珠碎玉,是时候将它们精心打磨,串联成册,成为后世子孙可以遵循的明灯与圭臬。
这个念头,最初是由明兰提起。一日,她正在“绍德斋”内整理《慈训录》,将祖母盛老太太的智慧言语一一誊录。看着那些凝聚了祖母一生心血的文字,她不禁联想到自己与顾廷烨这大半生的风雨历练,其中亦有许多值得总结、传承的经验教训。晚膳后,她便与顾廷烨提及此事。
“……侯爷,我们如今儿孙满堂,孩子们眼下看着都是好的。可树大分枝,将来子孙繁衍,难免各有际遇,性情各异。若无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只怕年代久远,家风易堕。”明兰语气温和,却带着深思熟虑的郑重,“妾身想着,是否可将我们平日教导孩子们的那些道理,再结合你我此生所见所感,提炼出几条最紧要的,立为家训,垂范后世?便如同祖母留给我的那些话,至今受用无穷。”
顾廷烨闻言,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中流露出赞同与深思。他一生杀伐决断,于军政大事上果敢凌厉,但对于家族传承,却有着与明兰一致的远见。“你所言极是。”他沉声道,“我顾家以军功起家,更需以德持身,方能长久。立下明确家训,使子孙知所趋避,晓所坚持,确是根本之计。”
此事一经议定,夫妻二人便极为重视。他们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在接下来的数月里,时常于闲暇时对坐探讨,反复斟酌。明兰心思缜密,善于总结归纳,常将平日观察、教导孙辈的心得,以及自己持家、办女学的体会记录下来。顾廷烨则以其宏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从更高层面把握方向,强调家训需有筋骨,有气节,不能流于空泛。
他们回顾自身来路,感慨良多。顾廷烨想起自己年少时的坎坷,若非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与对自身能力的坚信,断无今日之位极人臣。明兰则忆起在盛家后宅的谨小慎微,以及后来在侯府立足、开拓女学事业的种种不易,无不依赖于勤奋不辍的学习与洞察世情的智慧。他们也反思过往,无论是朝堂争斗还是家族内部曾经的波澜,皆因欲望、猜忌或是不够宽容所致。
基于这些深刻的体悟,他们首先确立了家训的核心精神:内修德才,外担责任;持家以和,立业以勤;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围绕这一核心,他们开始逐条细化那些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美德与准则。
首重“勤”与“诚”。顾廷烨对此感触尤深:“世间聪慧者众,然能成事者,必辅以勤勉。惰怠之人,纵有家财万贯,亦难免坐吃山空。而‘诚’乃立身之本,对内心诚,则无愧;对人诚信,则得信赖;对事诚敬,则能专注。奸猾狡诈,或能得逞一时,终非长久之计。”他将此条列为家训之首,强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以及“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其次是“善”与“容”。明兰对此条注入了许多心力:“心存善念,方能目光向下,体恤他人疾苦,不行仗势欺人之举。待人宽容,非是懦弱,而是不斤斤计较于琐碎得失,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家族内部,尤需和睦宽容,方能聚沙成塔,共御外侮。”她特意补充,“此善,需有锋芒,并非滥施同情;此容,需有底线,不可纵容恶行。”
再者是“俭”与“明”。他们一致认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节俭并非吝啬,而是珍惜物力,不为物欲所奴役,保持清醒头脑。”而“明”则更为重要,“需明事理,辨是非,有独立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尤其在富贵权势面前,更要时刻保持清明,知晓何为真正值得追求之物。”
最后,他们强调了“责”与“学”。“既享家族荫庇,便当承担相应责任。于国,需忠君爱国,尽己所能;于家,需孝悌友爱,光耀门楣;于己,需修身养性,不负此生。”而“学”则是贯穿始终的基石,“人生在世,当终身学习。不止于书本知识,更在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唯有不断进益,方能跟上时代,不被淘汰。”
他们将这数条核心家训,连同详细的解释与相关的事例注解,精心编纂,反复修改,力求文字精炼,意蕴深远,既便于记诵,又耐人寻味。顾廷烨亲自挥毫,以遒劲有力的笔法,将这凝聚了两人毕生智慧与期盼的家训,誊写在一卷特制的洒金宣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