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像一块浸了墨的粗布,沉沉压在根据地的山头上,唯有山坳里那处被伪装网裹得严严实实的作坊,还透着几缕微弱的煤油灯光。李铮蹲在机床旁,指尖捏着一块刚打磨好的枪管毛坯,借着灯光仔细查看膛线的纹路——这条螺旋状的纹路比前几次仿制时规整了许多,用手摸过去,凸起的棱边平滑且均匀,没有丝毫毛刺。
“铮哥,这批枪管的膛线合格率能到七成了!”负责机床操作的小王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声音里带着难掩的兴奋。他手里攥着一把卡尺,刚测量完第三根枪管的内径,“比上周刚开始小批量生产时,足足提高了两成。”
李铮点点头,将枪管毛坯放在一旁的木箱里,箱底已经整齐码了二十多根做好的枪管。这些枪管都是用周青之前通过老渠道弄来的中碳钢加工的,虽然不如日军制式轻机枪的枪管钢材坚韧,但经过反复淬火处理,勉强能承受子弹击发时的膛压。他站起身,揉了揉蹲得发麻的膝盖,目光扫过作坊里忙碌的身影——五个工人分成两组,一组围着两台车床加工枪管和撞针,另一组则在角落组装弹匣,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工具,动作熟练又专注。
“弹匣的弹簧弹力怎么样?”李铮走到组装弹匣的工人身边,拿起一个刚装好的弹匣,轻轻按压弹匣里的托弹板。弹簧的回弹力很均匀,没有出现卡顿的情况。
“放心吧铮哥,”负责组装的老周抬了抬头,他脸上沾着些许铁屑,“我们按你说的,把弹簧多回火了一次,现在测试下来,连续压弹三十发都不会变形。”老周说着,从旁边的盒子里拿出一排子弹,熟练地压进弹匣,“之前修复的那挺歪把子,装了我们新做的弹匣,昨天试射的时候,连续打了两个弹匣都没卡壳。”
李铮心里松了口气。轻机枪的易损零件里,弹匣和撞针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弹匣弹簧弹力不足会导致卡壳,撞针硬度不够则可能在击发时断裂。之前部队送来的十几挺受损轻机枪,有一半都是因为这两个零件报废,只能拆了零件拼凑着用。现在能稳定生产合格的零件,意味着这些“残废”的轻机枪很快就能重新派上用场。
他走到作坊门口,撩开门口的粗布帘,借着月光看向不远处的仓库。仓库里已经储备了五十多个弹匣、三十多根枪管和上百根撞针,这些零件足够修复部队现有的受损轻机枪,还能剩下一部分,为后续组装新的轻机枪做准备。不过,李铮心里很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中碳钢的储量已经不多了,按照现在的生产速度,最多还能生产三十根枪管,之后就只能停工等待新的钢材补给。
“铮哥,刘队长来了!”门口的哨兵突然喊了一声。
李铮转过身,就看到刘满仓提着一盏马灯,快步从山道上走过来。刘满仓是根据地守卫部队的队长,身材高大,脸上一道刀疤从额头延伸到下颌,那是去年和日军拼刺刀时留下的。他走到李铮面前,把马灯放在地上,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条:“刚接到前线的消息,三排昨天在山口子和日军的巡逻队交了火,两挺轻机枪都出了问题,一挺是枪管过热变形,另一挺是撞针断了,急需零件修复。”
李铮接过纸条,借着马灯的光看了一眼,上面写着需要的零件数量:两根枪管,三根撞针,四个弹匣。“没问题,”他立刻转身对作坊里喊,“小王,老周,准备两根枪管、三根撞针、四个弹匣,打包好,马上给前线送过去。”
“好嘞!”小王和老周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开始挑选零件。
刘满仓站在一旁,看着作坊里堆放的零件箱,忍不住感慨:“之前部队的轻机枪坏了,只能靠缴获日军的零件来修,现在有了你这作坊,总算不用再担心零件不够用了。”他顿了顿,语气又沉了下来,“不过最近日军的侦察越来越频繁了,昨天我们在山外围发现了两个日军的潜伏哨,幸好发现得早,没让他们靠近作坊这边。”
李铮的眉头皱了起来。他之前就听周青说过,日军最近在加大对根据地的侦察力度,没想到已经摸到了山外围。“哨兵的警戒范围要再扩大一些,”他对刘满仓说,“尤其是通往作坊的几条山道,必须安排人24小时值守,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刻汇报,绝对不能让日军的侦察兵靠近。”
“我已经安排了,”刘满仓点点头,“每个山道入口都加了两个观察哨,还在必经之路上埋了几个土雷,只要有人踩上去,就能发出响声。”他看了一眼作坊里的灯光,又补充道,“不过晚上还是得注意,煤油灯的光太亮了,万一被日军的热气球侦察到就麻烦了。”
李铮心里一紧。他倒是忘了这茬——之前听说日军用简易热气球进行高空侦察,虽然热气球的高度不高,视野有限,但煤油灯的光在黑夜里格外显眼,很容易被发现。“明天就把煤油灯换成遮光的,”他立刻决定,“再在作坊周围多搭几处假作坊,用树枝和草席搭成棚子,里面点上几盏小油灯,迷惑日军的视线。”
就在这时,作坊里的小王突然喊了一声:“铮哥,零件打包好了!”
李铮和刘满仓走进作坊,看到小王和老周已经把零件装进了一个帆布包里,包口用绳子扎得紧紧的。李铮检查了一遍,确认零件数量没错,又在包里塞了几块擦枪布和一小瓶机油:“告诉三排的战士,新枪管第一次使用时,打五十发就要冷却一次,别让枪管过热变形。”
刘满仓接过帆布包,挎在肩上,又叮嘱了一句:“你这边要是有什么情况,立刻派人去通知我,现在这作坊可是咱们根据地的宝贝,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
“放心吧,”李铮送刘满仓到门口,“我会安排人加强值守的。”
看着刘满仓提着马灯消失在山道上,李铮才转身回到作坊。此时已经是深夜,作坊里的工人都露出了疲惫的神色,但手里的活却没有停下。李铮走到车床旁,拿起一根还没加工完的枪管毛坯,放在车床上,启动了机床。机床发出“嗡嗡”的响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铮哥,你都熬了好几天了,先去休息会儿吧,这里有我们呢。”老周看着李铮布满血丝的眼睛,忍不住劝道。
李铮摇了摇头,手里的动作没有停:“趁现在钢材还够,多生产一些零件,后面要是断了原料,想生产都没机会了。”他知道,周青的新渠道还没打通,老渠道的钢材已经快耗尽,要是不能尽快找到新的原料来源,小批量生产很快就会变成停工待料。
机床的“嗡嗡”声持续了一整夜,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李铮才停下手里的活。他看着作坊里又多出来的十几根枪管和二十多个弹匣,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他走到门口,望着远处渐渐亮起来的天空,心里却隐隐有种不安——日军的侦察越来越频繁,原料又即将耗尽,接下来的日子,恐怕不会那么好过了。
就在这时,负责警戒的哨兵突然跑了过来,神色慌张:“铮哥,山那边发现了日军的热气球!”
李铮心里一沉,立刻跟着哨兵跑到山坡上,朝着哨兵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远处的天空中,飘着一个小小的黑影,那是日军的简易热气球,正慢悠悠地朝着根据地的方向飘来。
“通知各观察哨,密切关注热气球的动向,一旦发现它朝着作坊这边靠近,立刻汇报!”李铮立刻下令。他知道,热气球上的日军侦察兵虽然看不清地面的细节,但如果发现作坊的位置,很可能会派部队前来突袭。
哨兵立刻转身跑去传达命令。李铮站在山坡上,紧盯着那个越来越近的黑影,心里暗暗盘算:必须加快寻找新的原料渠道,同时加强反侦察措施,否则,这刚刚起步的小批量生产,很可能会被日军的突袭打断。
他转身回到作坊,对着还在忙碌的工人们喊道:“大家加快速度,今天必须再生产二十根枪管和三十个弹匣,另外,把作坊里的灯光都换成遮光的,绝对不能让日军的侦察兵发现这里!”
工人们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看到李铮严肃的神色,都立刻加快了手里的动作。作坊里的机床声再次响了起来,这一次,比之前更加急促,仿佛在与时间赛跑——他们必须在日军发现这里之前,生产出足够多的零件,为根据地的防御做好准备。而李铮心里很清楚,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他们要面对的挑战,只会更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