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晨曦初现,天边泛起一抹淡淡的鱼肚白,作坊四周便已是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工人们带着各式各样的工具,穿梭于被日军炮火肆虐过的棚屋之间。有的工人身手敏捷地爬上屋顶,修补着那些触目惊心的破洞,将一块块木板严丝合缝地钉好;有的则在棚屋四周,仔细地加固着摇摇欲坠的木柱,用坚实的木料和牢固的绳索,为棚屋增添一份稳固;还有人在忙碌地清理着地上的碎石和弹壳,将这些战争的残骸一一扫除,仿佛要抹去昨夜战斗的痕迹。老周手持铁锤,专注地钉着木板,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尽管双手因长时间的劳作已磨起了水泡,却丝毫没有放慢速度的意思:“咱们得加紧把棚屋修好,不然会影响明天的生产。这作坊可是咱们对抗日军的底气所在,早一天修复,咱们就多一份胜算。”
李铮蹲在机床旁,如同一位严谨的侦探,仔细检查着从山洞里搬回来的机床零件。昨夜战斗结束后,他们不顾疲惫,连夜将这些珍贵的零件运回,此刻需逐一查验是否受损,每一个零件都关乎着作坊能否尽快恢复生产。“小王,这台车床的主轴没问题,你赶紧把它装起来,先恢复枪管的生产。咱们现在时间紧迫,每一根枪管都可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李铮边说边将一根主轴小心翼翼地递给身边的小王,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
小王郑重地点点头,接过主轴,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开始熟练地组装车床。随着他的动作,机床的“嗡嗡”声很快又响了起来,那声音虽然还有些微弱,却如同希望的曙光,在人们心中渐渐亮起——作坊又能生产了,这意味着他们对抗日军的战斗力将逐步恢复。
另一边,张大山正在组织干部于作坊旁边的晒谷场开会,总结这次防御战的经验。会议地点设在作坊旁边的晒谷场,十几名干部围坐在一起,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他们的神情严肃而专注,深知这次总结对于未来的战斗至关重要。“这次战斗,我们之所以能击退日军,主要有三个原因。”张大山坐在土台上,声音洪亮如钟,在晒谷场上空回荡,“第一,我们提前得到了情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精心布设了地雷和伏击工事。这使得日军在进攻时陷入了我们的陷阱,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战斗时间和主动权;第二,作坊的应急生产非常及时,为前线提供了足够的弹药。在战斗中,弹药就如同战士们的牙齿和利爪,没有充足的弹药,我们的抵抗将变得无比艰难;第三,战士们顽强抵抗,团结一心,没有退缩。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向前,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防线,展现了我们抗日队伍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干部,话锋一转:“但我们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外围的警戒还不够严密,日军的先头部队都快到山坳了,我们的哨兵才发现。这差点让我们陷入被动局面,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加强警戒措施;还有,医疗物资严重不足,很多伤员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只能简单包扎。看着那些受伤的战士们在痛苦中挣扎,我们却无能为力,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张队长说得对。”赵刚连长站起身来,他的表情凝重,语气坚定,“下次我们要加强外围的观察哨,每个山口至少安排两个哨位,互相照应。我们要形成一张严密的警戒网,让日军无处遁形;另外,要多储备一些医疗物资,比如绷带、消炎药。我们要确保每一个伤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让他们能够尽快恢复,重新回到战斗岗位。”
李铮也缓缓站起来,他的目光中透着深思熟虑:“作坊这边也有问题。这次虽然把重要设备转移到了山洞,但棚屋还是被炸毁了不少。下次我们要在作坊周围多建几个备用棚屋,再增加一些伪装,让日军更难发现。我们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保护我们的生产设施;另外,原料储备也不够,这次铜材和钢材都快用完了。没有足够的原料,我们的生产就如同无米之炊。我们必须尽快找到新的来源,确保生产的持续进行。”
大家纷纷点头,认同他们的说法,会场气氛热烈而严肃,每个人都为作坊和抗日队伍的未来出谋划策。会议结束后,干部们立刻行动起来,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时钟,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有的前往各个山口加强外围警戒,仔细挑选合适的哨位地点,安排人员轮流值守;有的四处奔走收集医疗物资,联系可靠的渠道采购药品和绷带;有的则马不停蹄地去联系周青,希望通过地下渠道采购原料,确保作坊的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中午的时候,阳光洒在作坊的每一个角落,李铮和工人们终于把大部分机床都组装好了,第一根新的枪管也加工完成。李铮拿着枪管,如同捧着一件珍贵的宝物,递给前来视察的张大山:“你看,这根枪管没问题,明天就能恢复批量生产,轻机枪的零件也能陆续供应了。我们一定会努力加快生产进度,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更多的武器装备。”
张大山接过枪管,仔细看了看,那眼神中满是满意与欣慰,他微微点头:“好!作坊能尽快恢复生产,我们心里就更有底了。对了,周青那边传来消息,他通过新渠道弄到了一批铜材和精密工具,很快就能送过来。到时候你们的原料问题就能缓解了,我们的生产也将更上一层楼。”
李铮眼睛一亮,脸上绽放出喜悦的笑容:“太好了!有了铜材,我们就能恢复纯铜子弹壳的生产,子弹的性能也能提升不少。这将大大提高我们武器的杀伤力,让我们的战士在战斗中更具优势。”
夕阳西下,余晖如金色的纱幔,轻轻地笼罩着作坊。此时的作坊,修复工作基本完成,机床的“嗡嗡”声变得越来越响,如同激昂的战歌,奏响着希望与奋斗的旋律;装弹的“哗啦”声也此起彼伏,仿佛是战斗的号角在吹响。李铮站在作坊门口,他的身影在夕阳下被拉得很长,看着忙碌的工人们和远处训练的战士们,他的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虽然这次战斗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战士受伤,设施受损,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同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之剑。只要他们继续团结一心,像紧密咬合的齿轮一般协同合作,做好准备,就一定能应对日军下次的进攻,守护好这个来之不易的军工作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那坚定的信念在他的心中如火焰般燃烧,照亮了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