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寿康宫出来,林潇潇只觉得醍醐灌顶,连日来的沉重与迷茫被一扫而空。太后的点拨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她指明了方向。她不再试图以一己之力扛起所有,而是开始深思如何“分权”,如何“聚势”。
回到碎玉轩,她并未立即动作,而是先静下心来,将太后圣寿筹备的诸项事宜细细梳理了一遍,分门别类,厘清轻重缓急。哪些是关键环节必须牢牢握在手中,哪些是可以放出去,既能分担压力又能拉拢人心的。
梳理完毕,她首先去了齐妃的长春宫。
齐妃李静言正为协理圣寿之事烦恼,她本就不耐烦这些琐碎事务,又怕办砸了惹皇帝和太后不快,见林潇潇来访,倒是松了口气。
“林婉仪来得正好,这圣寿之事千头万绪,本宫真是……”齐妃揉着额角,一脸愁容。
林潇潇微笑着行礼,态度恭敬:“齐妃娘娘莫忧,皇后娘娘让您我二人协同办理,正是倚重您的资历与威望。臣妾年轻,许多事还需娘娘您来掌舵呢。”
她将一份精心拟定的章程双手奉上:“这是臣妾初步拟定的圣寿筹备分工细则,请娘娘过目。臣妾想着,诸如宾客名单核对、宫苑布置监督、以及节庆当日各宫妃嫔座次安排等关乎体统规矩的大事,非娘娘您这般资历深厚者不能胜任。至于那些跑腿、核对、与各司衙沟通的琐碎事务,便由臣妾多跑跑腿,届时再来向娘娘您禀报定夺,不知娘娘意下如何?”
齐妃接过章程一看,林潇潇将那些看似风光、实则责任重大且容易得罪人的“体面事”都划给了她,而将实际繁琐劳碌的活计留给了自己,心下顿时舒坦了不少。她觉得林潇潇很会办事,懂得尊重前辈,脸上的愁容也散去了。
“嗯,你考虑得很是周到。”齐妃满意地点点头,“就按你说的办吧。若有难处,尽管来禀报本宫。”
搞定了齐妃这边,林潇潇又开始拜访其他高位妃嫔。她以“六宫同沐太后恩泽,理当共襄盛举”为由,邀请端妃负责过问进献寿礼的初步筛选(端妃以身体不适婉拒,但表示了支持),请敬妃帮忙留意寿宴期间各宫下人调度与宫禁安全(敬妃素来公允,欣然应允),甚至连平日存在感不高的欣贵人、贞嫔等人,她也分派了一些诸如检查宫灯、督促花草养护等轻省却又能露脸的差事。
这一番动作下来,原本压在林潇潇一人身上的千斤重担,顿时被分摊到了各处。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分权”,将许多妃嫔拉到了圣寿筹备的“同一战线”上。事情办好了,大家脸上都有光;若出了岔子,也不再是她林潇潇一人的责任。内务府那帮见风使舵的奴才,见林婉仪并非孤立无援,身后站着太后,如今又隐隐有联合多位妃嫔之势,态度也收敛了不少,办事效率悄然提升。
林潇潇自己则退居幕后,牢牢把控着预算审核、节目流程最终裁定以及太后近身伺候人员安排等几个核心环节。她不再事必躬亲,而是将更多精力用于全局统筹和关键节点的监督上。
碎玉轩的灯火依旧常常亮至深夜,但林潇潇眉宇间的疲惫却减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运筹帷幄的光芒。槿汐看着自家娘娘的变化,心中敬佩不已。太后的教诲,娘娘是真的听进去了,并且运用得如此巧妙。
然而,林潇潇心中清楚,这仅仅是第一步。皇后绝不会坐视她如此顺利地将局面打开。真正的考验,恐怕还在那些被分摊出去的“事务”中,暗藏着她们无法预知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