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灵植蕴道,沃土生辉
混沌天庭的蓬勃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战备、人才与制度上,更深入到了维系亿万子民生存与修行的根基——灵植培育。此事由药神宫主导,并与格物院、乃至山河书院下属的农植堂紧密协作。
龙庭辖下,专门划出了数个生命星辰,改造为庞大的灵植试验星域。这里汇聚了来自天庭疆域各处,乃至从外界交易、探索获得的无数奇花异草、灵谷仙株。
在苏沐辰的统筹下,药神宫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种植和收获。他们致力于改良、优化、乃至创造新的灵植品种,旨在提升产量、增强功效、甚至赋予其特殊的法则属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修士的需求,并反哺天庭气运。
这一日,在名为“百草星”的试验星域核心区域,一场关于新型主粮灵植的论证正在进行。
试验田中,一种新培育的灵稻正散发着澹澹的七色霞光。此稻稻穗低垂,颗粒饱满如琉璃,名为“七彩蕴灵稻”。其内蕴含的灵气远超普通的“混沌金穗米”,更兼具一丝调和五行、温养脏腑的妙用。
主持此项研究的,是药神宫一位专注于灵植学的长老。他正向苏沐辰及几位格物院的院士汇报:
“宫主,诸位院士,这‘七彩蕴灵稻’三代改良种,灵气含量已比初代提升五成,五行调和之效也稳定了许多。但…其根系对‘玄冥重土’的依赖度依然过高,导致无法大规模在普通灵田推广,且抗病性略有不足。”
一位格物院的阵法院士沉吟道:“或可在种植区域,布置小型的‘微光聚灵阵’与‘厚土滋元阵’,替代对特殊土壤的依赖,但成本会增加。”
另一位精通符文的院士则提出:“能否在其灵种内核,铭刻一道微型的‘生生不息符’?或可增强其自身生机与抗性。”
苏沐辰静静地听着,目光扫过那片霞光流转的灵稻,又看向远处试验田中其他正在培育的灵植——有能结出蕴含锐金之气、辅助炼器修士淬炼神识的“庚金剑叶兰”;有花朵能散发宁神香气、可辅助修炼神魂的“静魂幽昙花”;甚至有尝试嫁接、希望能同时凝聚水火两种相克灵气的“冰炎并蒂莲”(目前尚处于极不稳定的实验阶段)。
她知道,灵植之道,关乎国本,急不得,也乱不得。
“阵法与符文辅助的思路可行,可作为过渡方案,由格物院牵头,与农植堂合作,先在部分条件适宜的星域试点。”苏沐辰做出决断,“但根本之道,还在于灵种本身的优化。继续筛选母本,尝试与乙木精气更充沛的‘青霖古稻’进行杂交,看看能否改善其根系特性。抗病性方面,可以试着引入一丝‘建木’的生机道韵进行引导……”
她的思路清晰,既采纳了新技术辅助,又坚持从灵植本源上进行改良。众人领命,各自忙碌起来。
而在山河书院的农植堂内,像石磊那样对某一领域充满热忱的学子,也有了用武之地。他们或许修为不高,但凭借着对草木的亲和与细心观察,往往能发现一些资深研究者忽略的细节。一位来自农业星域的少女,就通过长期记录,发现了一种名为“星露草”的普通灵植,其夜晚吸收星辰之力的效率,与月相变化有着微妙关联,这一发现为优化某些需引动星力的大阵的辅助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灵植的培育,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种“道”的体现。它需要耐心,需要包容失败,需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也需要大胆的想象与创新。这正暗合了混沌天庭“海纳百川,脚踏实地”的立世之道。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灵稻、灵花、灵草,它们的每一次改良与丰收,都在默默夯实着天庭的根基。它们化作丹药,治愈伤患;它们成为灵膳,强壮士卒;它们蕴含的独特道韵,辅助着万千修士的修行;它们带来的丰收喜悦,凝聚着子民对这片土地的认同与热爱。
叶凌天虽未亲至百草星,但通过苏沐辰的定期奏报与龙脉的反馈,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蓬勃的生机与希望。他知道,这些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中默默耕耘的人们,他们挥洒的汗水,与在边境征战的将士们流淌的鲜血一样,都在为“混沌天庭”这座宏伟大厦,添砖加瓦。
当那改良成功的“七彩蕴灵稻”未来在某片贫瘠的星域首次丰收,当那“冰炎并蒂莲”最终稳定绽放出和谐的红蓝光华……那一刻带来的喜悦与成就,将不亚于一场辉煌的战役胜利。
根基深扎,方能枝繁叶茂。灵植蕴道,沃土生辉,这亦是混沌天庭走向强盛之路上,一道宁静而绚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