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03实验室内,仿佛失去了它原有的、均匀的流速。 它被一种近乎疯狂的、极致的专注与激情,拉扯、压缩、扭曲。
那是一场持续了整整72个小时的、不眠不休的、足以被载入龙国科技史册的“造神马拉松”。
而这场马拉松的唯一主角,就是高斯宇。
他那句“我们来上一堂全新的物理课”,在最初的几分钟里,引发的是实验室内所有研究员本能的、无法抑制的质疑。 他们承认高校长的理论水平很高,但要说“忘了所有知识”,这未免太过狂妄。
然而,这种质疑,在高斯宇走到实验室那面巨大的、可交互的智能白板前,开始他真正的“讲课”时,便如冰雪般消融。
高斯宇没有任何废话,他拿起触控笔,直接在白板上,画出了一条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能量波动曲线——那是第73次实验失败时,能量彻底失控前的最后一秒的波形图。
“各位请看。”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能让所有人凝神倾听的魔力,“在你们过去所有的分析报告里,都将这次失败,归结于材料的耐受极限,或是磁场约束的强度不足。 但你们都错了。 ”
他的笔锋一转,将波形图放大了一百万倍,在那看似平滑的曲线上,点出了几个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微小的、如同噪点般的波动。
“真正的魔鬼,在这里。”
他开始了他的讲述。 从“量子涨落”,到“微观能量驻点”,再到最终那石破天惊的——“谐振雪崩效应”。
他没有使用任何复杂的、故弄玄虚的词汇,他的讲述,深入浅出,逻辑清晰,仿佛一位最优秀的教师,正在为一群启蒙的孩童,揭示宇宙最底层的奥秘。
他将那个困扰了王院士团队整整一个月的噩梦,那个在他们看来无解的、混乱的能量暴走,用一个全新的、但又无比自洽的理论,诠释得清清楚楚、明明
整个实验室,鸦雀无声。
王建国院士,这位七旬的物理学泰斗,怔怔地看着白板上那全新的理论模型,他的身体,因为极度的震撼和兴奋,而微微颤抖。 他一辈子的经验和知识,在此刻,被彻底地颠覆,又以一种更高级、更完美的方式,被重新建立起来。 他感觉自己不是在听一堂课,而是在...... 聆听神谕。
讲述完理论,高斯宇没有给任何人提问和消化的时间。 他直接清空了白板,开始了他的第二步——硬件改造。
他对着所有人宣布:“既然我们知道了问题的根源,那么解决方案,也很简单。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完美'的对称,而是更'高级'的无序。 ”
说着,他开始在白板上,亲手绘制一幅全新的、用于替代原型机核心的磁场线圈设计图。
当那幅图纸,在他的笔下,一点点地成型时,实验室内所有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都再次被震撼
那根本不像是工程图纸!
那是一幅...... 充满了令人心醉神迷的数学之美的艺术品!
整个线圈的缠绕结构,抛弃了所有传统的、横平竖直的工程逻辑。 它采用了一种基于“分形几何”和“黄金分割”的非对称自相似结构。 无数条细小的线圈,如同蕨类植物的叶脉,或者雪花的晶体一样,以一种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蕴含着无上规律的方式,不断地自我复制、延伸、缠绕。
“这...... 这是......“王院士看着这幅图,结结巴巴地,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高斯宇一边画,一边解释:“绝对的对称,在量子世界里,本身就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结构。 我们就是要用这种不对称的、可以无限细分下去的自相似结构,来主动地、温柔地'梳理'那些暴躁的量子涨落。 当能量试图在某个点上形成'驻点'时,这种分形结构,会立刻将这股能量,像梳子梳理头发一样,将其引导、疏散到无数个更细微的、永不相交的通道中去。 如此一来,'谐振雪崩'的源头,将被从物理层面,彻底根除。 ”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王院士和他的团队,瞬间茅塞顿开! 他们从最初的质疑,到看懂设计图后的震惊,再到最后的全然信服,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
“还愣着干什么!” 王院士猛地回过神来,对着身后那群还在发呆的、全国最顶级的设备技师们,发出了激动的咆哮,“立刻! 动用我们库存里最好的超导材料! 启动纳米级精度3d打印机! 按照这幅...... 不! 这不是图纸! 按照这幅'神之启示',给我把它...... 创造出来! ”
整个硬件团队,立刻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疯狂地运转起来。
而在等待硬件制作的几个小时里,高斯宇也丝毫没有闲着。 他让出了白板,直接坐到了实验室的主控制台前,将自己的个人终端,接入了基地的超算系统。
他要做的,是第二步,也是更关键的一步——软件编程。
如果说,硬件改造,是给这头名为“反重力”的猛兽,换上了一副更坚固的“骨骼”。 那么,软件编程,就是要为这头猛兽,注入一个智慧的、可以预知未来的“灵魂”。
他的双手,在光幕键盘上,化作了两团模糊的、肉眼几乎无法捕捉的幻影。
一行行全新的、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代码,如同瀑布般,在他的屏幕上疯狂地滚动。
他在从零开始,编写一套全新的、“即时能量稳定预判与引导算法”。
这套算法的核心思想,同样是颠覆性的。
现有的所有稳定算法,其逻辑都是在问题(比如能量波动超限)发生之后,再去进行“补救”和“修正”。 这种方式,永远都慢了一拍。
而高斯宇的算法,其核心,不是“补救”,而是——“预判”!
他利用了“望舒”AI辅助提供的、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他自己那超越时代的算法模型,让这套程序,可以在“谐振雪崩”发生前的千万分之一秒,就通过对海量实时数据的分析,精准地“预测”到它即将形成的具体空间节点!
然后,在它还未形成之前,程序就会瞬间在那个即将出问题的空间节点上,生成一个微小的、方向完全相反的引导力场,像一只温柔的手,提前将那丝躁动的能量涟漪,“抚平”在萌芽状态。
这是一种近乎“先知”的、控时间的能力!
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整个b-03实验室,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充满了激情与奇迹的工厂。
硬件组的技师们,在王院士的亲自监督下,小心翼翼地,将那枚如同艺术品般的“分形场发生器核心”,安装进了原型机。
而软件这边,高斯宇则完全沉浸在了他自己的世界里。
72小时,他几乎没有合过一次眼。
他的脸色,从红润,变得苍白。 他的眼窝,因为极度的疲劳而深深地陷了下去。 他的嘴唇,因为缺水而干裂起皮。 他完全是靠着苏沐晴让后勤机器人定时送来的高浓度营养液和黑咖啡,在维持着最基本的体力和精力。
苏沐晴几次忍不住,亲自端着咖啡走进实验室。 她看到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此刻像苦行僧一样,将自己所有的生命力,都灌注进了眼前那片代码的海洋之中。 他那种整个人都在为了科学而燃烧的、极致的专注状态,让她心中又是无比的心疼,又是无比的骄傲和爱慕。
她知道,她眼前的这个男人,正在以一己之力,将这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向前硬生生地,拖拽着前进一个时代。
她没有打扰他,只是将咖啡轻轻地放在他手边,然后静静地、痴痴地,看着他那被屏幕光芒照亮的、略显憔悴但却无比迷人的侧脸。
那,是她的男人。
那,是这个时代的…… 神。
终于,在第72个小时即将结束的时候,高斯宇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了最后一个字符。
他为这套全新的算法,命名为——【神谕】。
与此同时,王院士也满脸通红地跑了过来,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高校长! 硬件...... 硬件部分,全部更换完毕! 全新的'分形场发生器',已经...... 准备就绪! ”
高斯宇抬起头,布满血丝的双眼,此刻却亮得吓人。
他看着王院士,又看着他身后那群同样激动、紧张、又充满了无限期待的团队成员,缓缓地,露出了一个疲惫但却自信无比的笑容。
“那么,”他说,“让我们来见证,奇迹的发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