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坡麦田的麦穗终于染上了金黄,沉甸甸地垂在茎秆上,微风拂过,泛起层层麦浪,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麦香。黎明新城的所有人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老周每天带着农务组的人监测小麦的成熟度,用千粒重检测仪测量籽粒重量——数据显示,今年的小麦千粒重达到了38克,比去年提高了15%,亩产预计能突破800斤,创下单产新高。
老郑的机械组早已将收割机调试到最佳状态,新改装的“智能割台”能根据麦穗高度自动调整切割位置,减少落粒损失;烘干设备也进行了升级,加入了陈博士团队提供的“低温烘干技术”,既能保证麦粒的含水量控制在13%以下,又能保留麦粒的营养成分。“今年肯定能顺利收割,咱们的粮仓终于能装满了!”老郑擦了擦收割机的外壳,眼里满是期待。
苏晚晴则忙着准备收割后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她和陈博士合作研发的“生物防腐剂”已经调配完成,用天然植物提取物制成,能有效防止粮食储存时发霉,还能驱避储粮害虫。“这些防腐剂足够处理今年所有的小麦,储存时间能延长到一年以上。”苏晚晴将防腐剂装进喷雾器储罐,对身边的陈阳说。
可就在收割前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基因异常”打破了这份喜悦。小陈在南坡麦田的角落发现了几株异常的小麦——它们的秸秆比普通小麦粗一倍,麦穗却只有正常大小的一半,籽粒呈暗红色,用手一捏就碎成粉末。“周叔!您快来看!这些小麦不对劲!”小陈的声音带着恐慌。
老周赶来时,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将异常小麦的样本带回实验室,用基因测序仪检测后,结果让他浑身发冷——这些小麦的基因序列中,混入了磐石堡之前使用的“辐射变异基因片段”,虽然不影响生长,但结出的籽粒没有营养价值,还可能含有微量毒素。“林墨!南坡麦田发现基因异常小麦,可能是磐石堡之前投放的辐射变异生物污染导致的!”老周对着对讲机大喊,声音里满是绝望。
林墨和苏晚晴立刻赶到实验室。看着基因测序仪上的图谱,林墨的手指攥得发白:“有多少小麦出现异常?能不能分辨出来?”苏晚晴拿起异常小麦的叶片,放在紫外线灯下——叶片发出淡蓝色的荧光,而正常小麦则没有。“可以用紫外线灯筛选,异常小麦会发荧光,但南坡麦田有两百亩,手工筛选至少需要五天,会错过最佳收割期。”
陈博士也很快赶到,他看着异常小麦的样本,陷入了沉思:“这种基因污染是可逆的,我们实验室有‘基因修复酶’,能修复被污染的基因片段,但需要将酶液喷洒在麦田里,让小麦吸收后,才能恢复正常。不过,酶液的产量有限,只能覆盖一百亩麦田,剩下的一百亩……可能要放弃。”
放弃一百亩小麦?这意味着黎明新城将损失四万斤粮食,相当于三个月的储备量。老周立刻反对:“不行!这些小麦是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不能就这么放弃!能不能再想想办法?比如稀释酶液,覆盖更多麦田?”陈博士摇了摇头:“酶液浓度太低会失效,而且稀释后修复效果不稳定,可能导致更多小麦基因变异。”
内部的分歧再次出现。老郑认为应该优先修复靠近仓库的一百亩小麦,这些小麦运输方便,能减少损失;老河则建议修复靠近河港的一百亩,灌溉方便,明年补种也更容易;老周却坚持要尽量抢救更多小麦,哪怕每天多加班几小时,手工筛选异常植株。
林墨看着众人的争论,心里也很纠结。他走到南坡麦田,看着金黄的麦浪,突然注意到异常小麦都集中在麦田的边缘,靠近之前磐石堡进攻的方向。“我有个办法!”林墨突然开口,“我们先用水泵将河港的水抽到麦田边缘,形成一道水带,阻止异常小麦的花粉扩散到其他区域;然后用紫外线灯筛选边缘的异常植株,手工拔除;中间的一百亩小麦喷洒基因修复酶,这样既能减少损失,又能保证大部分小麦正常收割。”
这个方案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老河带着船员组立刻安装水泵,将河港的水引入麦田边缘的水渠,形成一道宽两米的水带;老周带着农务组,拿着紫外线灯,在麦田边缘筛选异常植株,拔除后集中焚烧;苏晚晴和陈博士的团队则将基因修复酶稀释到最佳浓度,用无人机喷洒在中间的一百亩麦田里。
筛选工作持续了两天两夜。农务组的人轮流值班,眼睛熬得通红,手指被麦芒扎得全是小洞,却没人抱怨。小王拿着紫外线灯,在麦田里仔细搜索,突然发现一株异常小麦的麦穗里藏着一只变异蝗虫——蝗虫的翅膀呈暗红色,和异常小麦的籽粒颜色一样。“苏姐!这里有变异蝗虫!可能是它们传播的基因片段!”小王大喊。
苏晚晴立刻赶来,用捕虫网抓住蝗虫,带回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蝗虫的体内果然含有辐射变异基因片段,而且还在不断繁殖。“不好!这些蝗虫会把基因片段传播到其他麦田!”苏晚晴立刻对着对讲机喊,“老郑!启动声波驱虫器!苏晚晴和陈博士的团队准备寄生蜂卵,投放蝗虫密集区域!”
老郑的声波驱虫器很快启动,刺耳的声波让麦田里的变异蝗虫躁动起来,纷纷飞出麦田;苏晚晴和陈博士的团队则将寄生蜂卵投放到蝗虫密集区域,寄生蜂孵化后,立刻飞向蝗虫,将卵产在它们体内——不到一小时,大部分变异蝗虫就停止了活动,倒在麦田里。
第三天清晨,基因修复酶的效果显现出来。中间的一百亩小麦叶片不再发出荧光,籽粒也恢复了正常的金黄色;边缘的异常植株被全部拔除,水带有效阻止了花粉扩散。老周用千粒重检测仪测量修复后的小麦,千粒重达到了37克,和正常小麦几乎没有区别。“太好了!我们成功了!”老周兴奋地跳起来,农务组的人也都欢呼起来。
收割工作如期开始。老郑的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智能割台精准地切割麦穗,麦粒通过传送带进入粮箱,秸秆被粉碎后还田;烘干设备全力运转,麦粒经过低温烘干后,含水量控制在12%,符合储存标准;苏晚晴和医疗组的人则在粮仓旁喷洒生物防腐剂,确保粮食储存时不发霉。
林墨站在麦田边,看着收割机不断往返,粮仓里的小麦越堆越高,心里充满了欣慰。从基因异常到蝗虫危机,他们又一次闯过了难关,而这次的经历也让他们明白,在末日世界里,不仅要对抗外部威胁,还要时刻警惕隐藏在作物中的“隐形危机”。
收割结束后,黎明新城举行了一场简单的“丰收庆典”。大家围坐在粮仓旁,吃着刚煮好的小麦粥,就着烤玉米,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陈博士举着粥碗,对林墨说:“林首领,这次的基因修复技术,为我们未来应对类似危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计划和你们长期合作,在黎明新城建立一个‘基因检测实验室’,帮助你们提前发现作物的基因异常。”
林墨高兴地答应:“太好了!有了基因检测实验室,我们就能更科学地种植作物,减少损失。以后,我们还要和更多的友好势力合作,共同在末日中创造更多的希望。”
老郑兴奋地说:“我用今年的小麦秸秆,压制成了新的燃料,足够我们用整个冬天;还改装了一台‘秸秆还田机’,能将秸秆粉碎后直接埋进土里,增加土壤有机质。”老周则盘算着:“明年我们要扩大种植面积,再种两百亩耐盐碱玉米和一百亩大豆,实现粮食多样化,减少单一作物的风险。”
篝火的光芒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也照亮了黎明新城的未来。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末日世界里,这座小小的据点,正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断成长,不断书写着属于人类的奇迹。林墨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未知的危机,但只要他们团结一心,与盟友携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黎明新城终将成为末日中最坚固的堡垒,为人类文明的延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