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姜瑶的公寓还亮着灯。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王大爷糖尿病调理案例”的文档已经修改到第三版,她反复核对数据:空腹血糖从8.5mmol\/L降至6.3mmol\/L,胰岛素剂量从18单位减至16单位,AI建议的“加药22%”与中医“减药+穴位按摩”的对比表格,被她用红色字体标得格外醒目。
“必须让读者一眼看到差距。”姜瑶咬着笔杆,点开本地健康号“都市健康报”的投稿邮箱——这个号在广州本地有百万粉丝,之前报道过几起“民间中医治大病”的案例,风格客观,不像其他号满是噱头。她犹豫了一下,在标题栏敲下:“72岁糖友减药成功!中医针灸+按摩,比AI建议更管用?” 最后那个问号,是她特意留的,既突出冲突,又留了讨论空间。
附件里除了案例文档,还有三张照片:王大爷举着血糖记录本的特写(关键数据用红圈标出)、苏砚教王大爷揉足三里穴的场景、中医馆里老人们围着穴位图讨论的画面。点击“发送”的瞬间,姜瑶长舒一口气——她想起苏砚拒绝顾晏辰设备时说的“靠手艺不靠资本”,心里赌了口气:“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中医不是玄学,是真能解决问题的。”
第二天早上九点,苏砚刚把公益课的穴位图贴好,手机就响了,是个陌生号码。“请问是苏砚医生吗?我是‘都市健康报’的记者林杉,昨天收到您朋友发来的案例,想上门采访一下,可以吗?” 电话里的声音很客气,还带着点急切。
苏砚愣了一下,转头看了眼正在帮老人挂号的姜瑶,姜瑶冲她比了个“oK”的手势。“可以,您过来吧,我在中医馆等您。”
一个小时后,林杉背着相机走进中医馆。她没穿记者常穿的西装,而是牛仔裤配白t恤,手里拿着个笔记本,看起来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好意思,没提前打招呼就过来。”林杉一边道歉,一边环顾四周——馆里人不多,几个老人在小声聊天,诊桌上摆着小儿推拿模型和泛黄的医书,墙上挂着王大爷送的锦旗,“比我想象中……朴素。”
“朴素但实用。”苏砚笑着递过一杯温水,“您想了解什么?我尽量配合。”
林杉没直接提问,而是先找王大爷聊——她昨天在案例里看到王大爷的联系方式,提前联系了他。王大爷听说记者来采访,特意带着血糖记录本赶来,翻到第一页就打开了话匣子:“你看,这是我没找苏医生前的血糖,8.5!AI让我加药,我吃了药心慌得睡不着,苏医生让我减药,还教我揉穴位,你再看这页,一周就降到6.3了!” 他指着记录本上的曲线,激动得手都在抖,“我儿子现在也不跟我吵着‘信AI不信中医’了,昨天还主动问我,能不能跟苏医生学揉穴位。”
林杉认真地记着,时不时追问细节:“苏医生第一次给您扎针时,您怕吗?”“减药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血糖反弹?” 等王大爷说完,她才转向苏砚:“苏医生,您为什么敢让王大爷减药?要知道,AI给出的加药建议,是基于大数据的,很多医生都会参考。”
这个问题很尖锐,旁边的姜瑶都替苏砚捏了把汗。苏砚却很平静,她拿出一张经络图,指着足三里穴说:“AI看的是‘数据’,我看的是‘人’。王大爷的脉象沉细,舌苔淡白,是气虚体质——他不是‘血糖高’,是‘气血运不动,血糖堆在血管里’。减药是因为药物伤了他的脾胃,按摩足三里是为了补气血,气血通了,血糖自然就稳了。这不是‘跟AI对着干’,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方案。”
她顿了顿,拿起王大爷的胰岛素笔:“我没让他一下子减很多,只减了10%,还让他每天测三次血糖,有任何不舒服随时找我。中医讲究‘循序渐进’,不是冒险。”
林杉听得频频点头,还让苏砚现场示范怎么找足三里穴,自己拿着笔在笔记本上画示意图。采访快结束时,她突然问:“之前听说顾氏集团的AI医疗团队找过您,还说您是‘江湖郎中’,现在您用案例打了他们的脸,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苏砚想了想,说:“我不想‘打脸’谁。AI有它的优势,比如快速处理数据,但它少了点‘温度’——它不知道王大爷吃了药会心慌,不知道他揉穴位时觉得‘暖暖的很舒服’,这些‘人’的感受,是数据算不出来的。我希望大家知道,中医和AI不是对立的,能帮患者解决问题的,就是好方法。”
林杉把这段话完整记下来,临走前拍了最后一张照片:苏砚蹲在地上,帮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揉板门穴,小孩的奶奶在旁边笑着录像,阳光落在她们身上,像镀了层金边。“这张肯定能当封面图。”林杉小声嘀咕。
当天下午三点,“都市健康报”的推文准时发布。标题没变,只是多了两个话题标签:#中医逆袭AI #玄学中医? 正文开头就用了王大爷的血糖对比数据,中间穿插着采访片段和现场照片,结尾还引用了苏砚的话,没带任何主观评价,只在文末加了句:“你觉得中医和AI,哪个更靠谱?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推文刚发出去半小时,苏砚的微信就“炸”了——申请好友的消息一条接一条,备注五花八门:“我是王大爷的邻居,想找您调血糖”“看到报道来的,我家孩子总积食”“苏医生,我妈有高血压,能学您说的穴位按摩吗?” 姜瑶帮她看了眼,不到一小时,申请好友的就有两百多人。
“这下要忙不过来了。”姜瑶笑着说,手里的挂号本已经记满了名字,“今天才周四,预约已经排到下周四了,要不你增加点接诊时间?比如早上提前一小时开门,晚上多待一小时?”
苏砚看着手机里不断弹出的消息,心里又暖又慌——暖的是这么多人信任她,慌的是怕自己忙不过来,照顾不好患者。“增加时间可以,但不能涨价。”苏砚认真地说,“很多老人退休金不多,我要是涨价,他们可能就不来了。”
姜瑶点点头:“我懂,你放心,我帮你把时间排好,早上八点到晚上七点,中间留一小时吃饭,公益课还是每周两次,不变。”
接下来的几天,中医馆彻底忙了起来。早上七点半,门口就排起了队,有从隔壁区赶来的患者,有带着孩子的家长,还有几个年轻人,说是“刷到报道来学穴位按摩的”。苏砚每天从早上忙到晚上,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姜瑶和张阿姨轮流帮她挂号、整理教具,有时候老人们也会搭把手——王大爷每天早来半小时,帮着给新患者讲解“怎么找足三里穴”,还把自己的血糖记录本给大家看:“你们看,我就是这么好的,苏医生靠谱!”
有天晚上,苏砚送走最后一位患者,累得靠在椅背上,姜瑶递过一杯热粥:“今天接诊了32个患者,比平时多了一倍。你看评论区,‘都市健康报’的推文已经十万+了,好多人在夸你,还有几个医生在评论区讨论‘气虚型糖尿病’的调理方法。”
苏砚接过粥,打开手机——评论区里,除了夸赞和咨询,还有人提到了顾氏AI:“之前顾氏说中医是玄学,现在怎么说?”“AI只会加药,中医会根据人调整,这就是差距。” 还有一条评论被顶到了热评:“不管是中医还是AI,能把患者当‘人’看的,才是好医疗。”
看到这条评论,苏砚突然想起母亲生前说的话:“行医不是做生意,是把患者当成家人,用心去治。” 她喝了口热粥,心里暖暖的——母亲要是知道,她用母亲教的手艺帮了这么多人,还让更多人认可中医,肯定会很开心。
而此时,顾氏集团的总裁办公室里,顾晏辰的助理正拿着平板,犹豫着要不要进去。平板上,正是“都市健康报”的推文,标题#中医逆袭AI 格外刺眼,评论区里满是对顾氏AI的质疑。助理知道,顾晏辰最近因为苏砚的事心情很不好,要是看到这篇报道,肯定又要发脾气。
果然,顾晏辰看到推文后,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手指死死攥着平板,指节泛白。“她凭什么火?”他低声呢喃,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我的AI投入了几亿研发,难道不如她几针、几个穴位按摩?” 他猛地把平板摔在桌上,屏幕磕出一道裂痕,“备车!我要去她的中医馆看看!”
助理吓得赶紧点头:“好的,顾总,马上备车。”
中医馆里,苏砚刚把明天公益课的教具整理好,姜瑶突然说:“我刚收到朋友消息,顾晏辰好像看到报道了,情绪很不好,说不定会来找你麻烦。”
苏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他来也好,正好让他看看,我不是靠资本,是靠手艺和真心,才让这么多人信任我的。” 她走到窗边,看着巷口的路灯,心里很平静——不管顾晏辰来不来,不管未来还有多少阻碍,她都会守着这个中医馆,守着母亲的教诲,帮更多人摆脱病痛。
墙上的青铜罗盘,指针安静地指向北方,像是在为她指引方向。苏砚知道,这只是开始,她的中医路,还有很长很长,但她不怕,因为有这么多人支持她,有母亲的守护,她会一直走下去。
【剧情诊疗提示】:本书中“中医调理糖尿病”案例为剧情设定,现实中糖尿病管理需遵循“药物+饮食+运动+监测”的综合方案,中医调理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执业中医师辨证施治,不可盲目模仿“减药”“停药”行为。“都市健康报”及相关报道为虚构,旨在推动剧情发展,现实中获取医疗信息需通过官方、权威渠道,避免被非正规报道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