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踢人事件后的几天,林家笼罩在一种小心翼翼的平静氛围中。家人的首要任务不是急于“解决问题”,而是给予玥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她在安全感中慢慢消化这次不愉快的经历。
起初几天,玥玥的情绪明显受到了影响。上学前会有些磨蹭,反复确认妈妈会在放学时第一个来接她。在学校里,她刻意避开朵朵,甚至不愿意和朵朵有任何眼神接触。回到家后,她比以前更黏着妈妈,晚上睡觉也需要念晴多陪一会儿。这些细微的变化,家人都看在眼里,他们没有催促或说教,只是用加倍的耐心和陪伴来回应。
念晴和班主任王老师保持着密切沟通。老师反馈说,朵朵在道歉后行为收敛了很多,但两个孩子之间确实形成了“冷战”状态。王老师尊重家长的意见,没有强行让两个孩子和好,而是在课堂上更多地鼓励合作和分享的游戏,为关系缓和创造自然的机会。同时,老师也表扬了玥玥这几天上课依然认真,并没有把情绪带到学习中。
天赐则用他擅长的方式——讲故事,来疏导女儿。他没有直接讲“宽容”的大道理,而是编了一个关于森林里的小松鼠和小兔子的故事。故事里,小松鼠因为误会抢了兔子藏的坚果,推了兔子一下。兔子很生气,躲了起来。后来松鼠认识到错误,天天在兔子洞口放一颗最好的松子道歉。兔子一开始不理不睬,但时间久了,看到松鼠的真诚,天气变冷时又想到松鼠送来的食物,心里的冰慢慢就化了。最后,它们虽然没有变回天天一起玩的好朋友,但见面时会礼貌地打招呼,分享食物。讲完故事,天赐会温柔地问:“宝贝,你觉得小兔子做得对吗?”玥玥似懂非懂,但故事里“可以生气,也可以慢慢不生气”的隐喻,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她心里。
林心大的安慰更直接。她会给孙女做爱吃的点心,搂着她说:“咱玥玥是好孩子,不跟欺负人的娃一般见识。奶奶给你撑腰!”这种毫无保留的偏袒,虽然看似“不讲理”,却给了玥玥最直接的情感支撑,让她坚信自己是受保护、被珍爱的。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周末下午。 张乾一家来玩。张乾的儿子(干哥哥)在和玥玥玩积木时,不小心碰倒了她刚搭好的“城堡”。若是平时,玥玥可能会撒娇埋怨几句,但这次,她愣了一下,小嘴一瘪,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反应异常激烈。
张乾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他蹲下身,没有急着批评儿子,而是温和地问玥玥:“干闺女,是不是吓到了?觉得哥哥是故意的,像上次在学校那样?”
这句话戳中了玥玥的心事,她扑进干爹怀里,委屈地大哭起来,断断续续地又说了那天被踢的事情。
张乾轻轻拍着她的背,等她哭完,才认真地说:“干爹知道了,玥玥受委屈了。但你看,哥哥是不小心的,他马上就跟你说对不起了,对不对?世界上有的人做错事是故意的,像朵朵那样;但很多人做错事是不小心的,像哥哥这样。我们要学会分清楚,不能因为一次被伤害,就觉得所有人都会伤害我们,那样自己会一直不开心。”
干哥哥也赶紧道歉:“妹妹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帮你重新搭一个更漂亮的!”
在干爹的开导和哥哥的诚恳道歉下,玥玥的情绪慢慢平复了,甚至和哥哥一起重新搭起了积木。
这次小小的插曲, 像一个情绪疏导的出口。家人的持续陪伴、老师的妥善处理、干爹的适时点拨,多重力量作用下,玥玥心里的坚冰开始悄然融化。她并没有立刻去和朵朵和好,但她不再那么紧绷和恐惧了。她开始能分辨“故意伤害”和“无意过失”的区别,自我保护的天线依然竖着,但不再草木皆兵。
一周后,当朵朵再次尝试怯生生地递给玥玥一块橡皮时,玥玥虽然没有说话,但迟疑了一下,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躲开或推开。这个微小的举动,让一直默默关注的王老师松了一口气。
家人得知这个进展后,相视而笑。 他们知道,玥玥正在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慢慢走出阴影。他们所做的,不是催促一朵被风雨打蔫的花苞立刻绽放,而是为她遮风挡雨,静待她吸收阳光雨露,自己重新抬起头来。
静待花开, 是一种更深远的教育智慧。它关乎的不仅仅是解决一次冲突,更是保护孩子的情感世界,让她学会如何与负面情绪共处,如何重建信任,如何在受伤后依然保有对世界的善意。这个过程,对玥玥的成长而言,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