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在为我做爱心早餐啊,真是个好媳妇。”何雨柱嘴角微微扬起。
他习惯性地在脑中完成签到。
【宿主签到成功,获得三枚记忆胶囊】。
半年多来,何雨柱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签到,已成习惯。
记忆胶囊也不是第一次获得了。
它的作用是让何雨柱记忆深处的事物变得异常清晰,如同在眼前放映电影一般。
比如他曾服用记忆胶囊,回忆穿越前小学某天打篮球的情景。
原本只是模糊记得那天似乎摔伤了,
服下胶囊后,只要一回想,那天的画面便清晰浮现,
包括和谁打球、怎么摔伤、之后去校医院等所有细节,
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
经过半年签到,何雨柱的芥子布袋中已积累了大量各式物品,
他还没来得及整理。
光是记忆胶囊,就存了几十枚。
至于现金,何雨柱已懒得去数,
芥子布袋里堆着一叠叠崭新的大团结,估计至少有十多万。
还有各种图纸、未来风格的玩具,甚至机器人。
另一大类是各种能力。
何雨柱甚至通过签到获得过“拾荒者天赋技能:拾荒圣手”。
【拾荒圣手:拥有比常人强百倍的拾荒嗅觉,能轻易在垃圾堆中发现有价值的物品】
每次看到这个能力,何雨柱都感到无奈,
签到系统这是想让他去捡垃圾啊。
不过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
获得这个天赋时,何雨柱苦笑着摇头,随后便不再多想。
“先生,快来洗脸吃饭吧。”
“我专门为你做的爱心早餐哦。”
娄晓娥将早餐端上桌。
“晓娥,能不能别叫我先生,”
“听着有点别扭,还是叫我柱子哥吧。”何雨柱坐下开始用餐。
娄晓娥的厨艺自然比不上何雨柱,但也不至于难以下咽。
加上那份心意,何雨柱吃得还挺高兴。
“雨水呢?”何雨柱忽然想起妹妹。
往常都是他早起给妹妹做饭,今天却没见到何雨水。
“她一早就出门了,说快高考了,得早点去学校复习。”娄晓娥答道。
何雨柱一听就明白,何雨水哪是爱学习,分明是嫌娄晓娥的早餐不好吃,又不好意思直说,偷偷溜走了。
“这丫头,嘴巴被我养刁了,怪我。”何雨柱嘴角含笑,却忽然想起昨天送冉秋叶离开的画面——她神情平静,却在临走前贴着他耳朵轻声说:“我等你。”
这句话像是刻在何雨柱脑海里,时不时就跳出来,挥之不去。
哎,算了,不想了。
何雨柱吃完早饭,换上娄晓娥给他买的新衣服。
今天岳父岳母要去香江,他这个女婿自然得去送行。
要不是为了等他和娄晓娥的婚事,二老早就动身了。
行李早已备好,房子和带不走的物品都处理妥当,能卖的卖掉,剩下的交给娄晓娥打理。
娄父把现金全换成了金条和珠宝,还曾提出留给何雨柱一些,被他拒绝了——他现在不缺钱,反倒是岳父去香江开厂创业更需要资金。
京城国际机场,娄父娄母正与娄晓娥道别。
娄晓娥眼眶含泪,舍不得父母远行。
这一别,山高路远,再见不知何时。
“雨柱,晓娥就托付给你了。”娄父紧握何雨柱的手郑重说道。
“您放心,一切有我。”何雨柱郑重应下,又转头安慰娄晓娥:“别难过,以后咱们常去香江看他们。”
“是啊,别哭了,这是好事呀。”娄母笑着替女儿擦去眼泪。
“时间不早,我们该进去了。”娄父一向干脆,到点便带着娄母转身离去。
望着父母远去的背影,娄晓娥又落下泪来。
儿行千里母担忧,如今却是父母远行,女儿牵挂。
“怎么又哭啦?不是说好了以后常去看他们吗?”何雨柱连连宽慰,“放心,伯父伯母在香江会过得更好。”
送走岳父母,何雨柱让于师傅先把娄晓娥送回红星第三轧钢厂。
今天仍是工作日,杂志社事务繁忙,离不开她这位主编。
与此同时,《飞》科幻杂志的俄文版在战斗国销量持续攀升,何雨柱的名字随着“三体热”传遍战斗国各地——他也没想到,《三体》竟在异国引发了如此巨大的反响。
连战斗国首脑都在床头放着手抄版《三体》,睡前总要翻上几页。
180广播事故(第二更)
何雨柱听说这事时,心里直嘀咕:这位首脑该不会把《三体》当成兵法来研究吧?
前些天婚宴上,罗永建还提起,杂志社接到战斗国翻译出版社的邀请,想请何雨柱去访问交流。
何雨柱哪有那个闲工夫?要学也该是他们来京城学。
如今《科幻世界·飞》上,何雨柱的五个故事里,除《三体》连载至五分之二,其余四部都已完结。
娄晓娥以笔名“大柱子”发表的《飞向月球》也在前两期正式收尾。
现在杂志上涌现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作品都由读者投票选出,人气颇高。
不过这些故事多少都带着何雨柱风格的影子,模仿痕迹明显。
小学生罗浩的《月球背后的人》竟冲进了连载作品读者调查榜前三。
他进步神速,稿子里不再出现拼音与**,故事格局也超越了早期的狭窄视角。
何雨柱亲眼见证他的成长,不禁感叹:真是天赋型选手。
他盘算着将来办一场作者见面会,亲眼见见这位厉害的小学生。
目前读者调查榜第一仍是《三体》。
自第五期起,它就稳坐榜首,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拉越大。
读者逐渐意识到这部作品格局之宏大、立意之深远,远非同期其他作品能比。
《科幻世界·飞》的销量并未因何雨柱其他故事完结而下滑,反而被《三体》持续推高,有望突破四千万册。
罗永建建议趁热推出《三体》广播剧,但何雨柱认为时机未到——杜雨、陈潇潇团队尚不足以驾驭如此巨作,现有配音人手也不够。
倒是出单行本的时机成熟了。
故事连载近半,正好推出第一册。
何雨柱预计全作可用五册呈现。
罗永建十分支持,回去便着手筹备。
何雨柱则把精力投向新任务:为京城广播台策划一档新节目。
广播台大楼前,邵一明早已等候多时。
“邵台长,您太客气了。”何雨柱笑着与他握手。
邵一明满面春风:“何厂长,您如今也是咱们台的副台长了,应当的。”
“来,我领您看看我们广播台。”
邵一明带着何雨柱参观了京城广播台的办公区。
这里的设备并不差,大多是从霓虹进口的,人员也相当充足,处处透出“不差钱”的气象。
毕竟是京城的官方广播台,各方面配置都属顶尖,远胜何雨柱之前在无线电厂搭起的简陋班子。
“条件这么好,却办不出像样的广播节目,看来邵一明的业务能力确实堪忧。”何雨柱一边看,一边默默吐槽。
“何厂长,这是我们主广播室。”邵一明带他走进一间约五十多平的录音间。
室内摆满各类先进设备,何雨柱一眼扫去,都是松下、索尼的产品。
墙面铺满当时稀有的隔音棉,一进来,外面杂音全被隔绝。
“这录音室真不错。”何雨柱点头称赞。
就在这时,正在录节目的人员忽然 * 动起来。
“快来人,严老师晕倒了!”有人喊道。
邵一明本来正因何雨柱的认可而得意,一听出了事故,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喊什么喊,像什么样子!”他推门走进录音区。
喊话的年轻人看到台长来了,急忙报告:“台长,严老师晕过去了!他这几天为新节目熬夜,本来心脏就不好,刚刚直播时突然发病……”
邵一明看了眼倒在地上的老人,没第一时间安排救人,反而问:
“严成军的节目是什么?快找人顶上!”
“他说的是《三国》评书,全台只有他懂三国,没人能替啊!”年轻人急得不行。
何雨柱也走进来,看了一眼昏迷的老人。
“邵台长,得赶紧救人,老先生怕是疲劳过度,再拖下去可能有危险。”
他实在看不下去,台里老员工病倒,邵一明却只顾节目。
何雨柱上前检查了严成军的情况,幸好不算危急,无需现场急救。
“哦对,小周,快去叫救护车……”邵一明被何雨柱提醒,这才反应过来。
“别等救护车了,用我的吉普,就停在外面,更快!”
何雨柱让年轻人背起严成军,迅速下楼,把人送进自己的车里。
他跟司机于师傅交代了一声,赶紧将人送往最近的医院。
何雨柱送严成军去医院的过程中,邵一明一直愣在旁边,毫无作为。
助理小周不放心,跟着上了车,既为向医生说明病情,也为了照顾严成军。
小周与严成军平时关系很好,这位老前辈对年轻人一向友善,深受大家敬重。
“邵台长,你还好吗?”何雨柱看着邵一明那副模样,忍不住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