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
重庆的夏天总是来得早,六月的机械与制造学院办公楼里,空调的冷风压不住会议室里的争论声。邓鑫元把《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改革方案》放在桌上,纸张边缘被他指尖捏得发皱,却依旧语气坚定:“现在的考核太偏重理论考试,学生背得出公式,却磨不好一个零件,到了企业连机床都不敢碰,这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
方案刚念到一半,教《机械原理》的周老师就皱起了眉:“邓主任,你这方案太折腾了!增加‘车间实操考核’,还要把企业实习评分纳入总成绩,我们的课时本来就紧,哪有时间盯着学生去车间?” 旁边的年轻老师也跟着附和:“是啊,学生要是实操不过关,毕不了业,家长来找学院闹怎么办?”
邓鑫元早料到会有反对声。他翻开方案附件,里面是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表 —— 有 60% 的企业反映 “学生实操能力不足,需要半年以上培训才能上岗”,还有学生在问卷里写 “课堂学的和工作用的脱节,找工作时很迷茫”。“大家看,” 他把表格推到众人面前,“我们不能只教‘纸上谈兵’的知识,得让学生带着真本事毕业。改革会增加工作量,但这是为了学生好,也是为了咱们专业的未来。”
争论声越来越大,有人说 “改革风险太大”,有人说 “按老办法来最稳妥”。就在这时,熊刚书记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校领导的批示:“邓主任的改革方案,校领导很认可,也同意拨专项经费支持。我知道大家有顾虑,但机械专业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得试着往前走一步。”
熊刚的话像一颗定心丸,会议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他拍了拍邓鑫元的肩膀,又看向众人:“邓主任会牵头成立改革小组,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比如实操考核需要的设备,学院会申请采购;课时紧张的问题,我们可以调整课程安排,把理论课和实操课穿插起来上。” 有了书记的支持,反对的声音弱了下去,最终方案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结果,确定在下学期推行。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重构考核体系。邓鑫元把原来 “理论考试占 70%、平时作业占 30%” 的评分标准,改成 “理论考试 40%、车间实操 30%、企业实习 30%”。为了保证实操考核的公平性,他带着改革小组的老师,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制定出详细的《实操考核细则》—— 从锉削平面的平面度误差,到钻孔的孔径公差,再到机床操作的规范程度,每一项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甚至连 “工具摆放是否整齐” 都纳入了考核。
“邓主任,这也太细了吧?学生要是连工具都摆不好,还得扣分?” 负责实操考核的张老师忍不住问。邓鑫元蹲在实训车间的操作台前,指着整齐排列的锉刀、卡尺:“在工厂里,工具摆放混乱不仅影响效率,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我们现在严格要求,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以后到了企业才不会吃亏。”
开学后,改革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的抵触。大三学生陈明第一次上实操课,磨了半天的垫片还是不合格,忍不住抱怨:“以前背背公式就能拿高分,现在累死累活磨零件,还不一定能及格,这改革也太折腾了!” 这话传到邓鑫元耳朵里,他没批评陈明,而是把他叫到实训车间,拿出自己当年磨坏的十几个钻头:“你看,我当年磨第一个钻头时,废了八根材料才合格。机械这行,就得靠手上的功夫,现在多练,以后找工作时就多一份底气。”
邓鑫元还联系了三家合作机械厂,推出 “企业导师制”—— 每个学生都有一位企业师傅,周末可以去工厂跟着师傅学习,实习成绩由企业导师和学校老师共同评定。为了让学生适应企业节奏,他还组织了 “模拟车间” 活动,把实训车间按照工厂的作息时间安排,早上八点打卡,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五点下班,迟到早退都会被记过。
“邓主任,学生们都说像进了工厂,压力太大了。” 辅导员来找他反映情况。邓鑫元却觉得这是好事:“现在让他们适应压力,总比以后到了企业被淘汰强。我们还得加把劲,把企业的真实需求引进来。” 他又带着老师跑了几家机械厂,把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改编成 “实操课题”—— 比如让学生为机械厂加工一批小零件,合格的零件会被企业收购,学生还能拿到奖金。
改革推行到半年时,反对的声音再次冒了出来。有老师反映 “学生投诉实操考核太严,家长也来学院找过”,还有人说 “改革占用了太多科研时间,影响了老师的课题进度”。邓鑫元没退缩,他组织了一场 “改革中期座谈会”,邀请了企业代表、学生和家长参加。
会上,红星机械厂的王厂长拿着学生加工的零件,笑着说:“这批零件的精度,比我们去年招的应届生还好!我们已经和五个学生签了意向协议,毕业后直接来上班。” 学生陈明也站起来说:“以前我觉得实操没用,现在跟着企业师傅学习,才知道怎么把课本上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上个月我还帮师傅解决了一个小的加工问题!” 家长们听了,也纷纷表示支持改革:“只要孩子能学到真本事,严点没关系。”
有了这些 “实锤”,反对的声音彻底消失了。邓鑫元趁势推进改革的第二步 —— 教师考核改革。他规定,教师的考核不仅要看教学和科研成果,还要看 “学生实操指导效果” 和 “企业合作贡献度”。为了提升教师的实操能力,他还组织老师去机械厂 “进修”,每周去工厂跟着师傅学习两天,熟悉最新的生产技术。
“邓主任,我们都快五十了,还要去车间跟师傅学?” 周老师有点不情愿。邓鑫元却耐心劝说:“现在的机床技术更新快,我们不学习,怎么教学生?上次我去机械厂,发现他们已经用上了智能机床,要是我们还按老方法教,学生毕业就落后了。” 周老师被说动了,跟着去了机械厂,回来后还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智能机床的操作,课堂效果好了不少。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毕业季。这届毕业生的表现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 在校园招聘会上,机械与制造学院的学生成了 “香饽饽”,有 80% 的学生在毕业前就拿到了企业的 offer,比上一届提高了 30%;还有 10 个学生跟着邓鑫元做的 “智能机床自动上料装置” 项目,拿到了企业的投资,打算创业。
校领导在毕业典礼上特意表扬了机械与制造学院:“邓鑫元主任的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机械专业的新活力。这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值得全院推广!” 随后,其他学院纷纷来机械与制造学院取经,邓鑫元也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还帮忙制定适合其他专业的改革方案。
一年后,邓鑫元的改革方法在全校推广。他站在实训车间里,看着学生们熟练地操作机床,企业师傅在旁边耐心指导,心里满是欣慰。熊刚书记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当初你坚持改革,没白费功夫。现在咱们学院的机械专业,已经成了学校的王牌专业!”
邓鑫元笑着望向窗外,远处的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像一条流动的河。他想起自己当年磨钻头的日子,想起改革初期的争论,想起那些为了学生奔波的日夜 —— 原来,所谓的改革,就是带着初心,一步一步往前走;所谓的教育,就是为学生铺好路,让他们带着真本事,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他知道,改革没有终点。这不仅是工作的延续,更是他心底那份 “机械教育梦” 的新征程 —— 从当年在农村田埂上捧着《机械基础》课本,幻想自己能造出好用的农具,到如今带领学院改革,盼着能让更多学生带着真本事走向更大的舞台,这份梦想始终滚烫,从未褪色。
接下来,他还想引进更多的智能设备,让实训车间里摆上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机床,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触摸到行业前沿;他想和更多的企业建立合作,不仅是重庆本地的机械厂,还要链接长三角、珠三角的智能制造企业,甚至走出国门,和德国、日本的优质企业搭建交流平台 —— 他的梦想从来不止于 “让学生在重庆站稳脚跟”,而是要让机械与制造学院的学生,带着扎实的技术和开阔的视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球的机械领域都能拥有属于中国年轻人的一席之地。
他想起自己刚留校时,唐老师曾说 “教育者要做学生的铺路石,更要做梦想的引路人”。现在,他正沿着这条道路往前走,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学生的未来里 —— 看着学生们在智能机床前熟练编程,在国际校企交流会上自信发言,在全球制造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便是他最想实现的 “教育梦”。
而那些曾经的反对声、困难和压力,早已不是阻碍,反而成了他追逐梦想的 “磨刀石”。就像当年磨钻头时,越是坚硬的金属,越需要反复打磨才能开出锋利的刃口;改革路上的质疑和挑战,也让他更清晰地看清方向,更坚定地走好每一步。每一次化解矛盾、每一次突破瓶颈,都让他离 “让机械教育更扎实、让学生未来更广阔” 的梦想更近了一分。
他站在实训车间的窗边,看着夕阳透过玻璃洒在崭新的智能机床上,泛着金属的光泽。远处的长江水滚滚东流,像在诉说着永不停止的前进力量。他知道,只要心里的梦想不灭,改革的脚步就不会停歇。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机械与制造教育的道路上深耕细作,让更多年轻人的机械梦、强国梦,从这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最终撑起中国智能制造的一片天。这既是他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更是他穷尽半生也要追寻的、最滚烫的梦想。